
【文璞】读书明慧睿智(随笔)
读书,是指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指学习功课或上学;是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读书是明慧睿智、取得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要了解人生的真谛,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除了要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磨炼以外,还要从人类丰富的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靠文化的熏陶。在人生的道路上,你想获取渊博的知识,展开理想的翅膀奋进高飞,就应在不断探索、顽强拼搏的同时,用心读书,注意继承与发扬前人的真知灼见,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前进。
书籍,“全世界的营养品”、“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能指导和帮助你了解社会,探知人生,设计未来,塑造自己。书,默默地躺在那儿,她永远也不会说话,但她比你那能说尽人间甜言蜜语的情人还要忠贞,还要深深地爱着你,随时等待着你的拥抱,随时都准备献身于你。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老师,一个挚友,她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把你导向生活的芳草地。
人的智慧、知识、才能,这些赖以建功立业的基础性的东西,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读书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获取的。古人诸葛亮说过:“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他平生未曾一日离开过书,学习十分勤奋。正因为这样,也就成就了他的事业——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而在对敌斗争中的“料事如神”、“百算百中”,则被人看作是智慧的化身。唐代诗人李白,其诗文达到“笔走群象,思通神明,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境地,这要得益于他幼年就开始刻苦攻读。另一位大诗人杜甫能“笔落惊风雨”、“文思如泉涌”,则是他“读书破万卷”的结晶。时代骄子、世纪伟人——毛泽东,原为一介书生,他博览群书,出神入化,才思横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庞大古老的国度地覆天翻,“换了人间”,谱写出史诗般的宏篇巨著、华美诗章。毛主席离开我们虽已47年了,但他刻苦读书的情景,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打造一个“书香社会”。伟大、崇高和聪颖的人物即使不在人间,也是不朽的。书籍载着他们的业绩和思想,从昨天走向未来。书籍,使那些高尚、智慧的灵魂,在今天乃至永远,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读书可以益智聪明聪慧,读书可以明理英明远见,读书可以取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指针,读书可以成才,这是被古今中外千万人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但并非所有读书的人都能睿智成才。这里有个为何而读书与怎样读书的问题。
志向如灯塔,光明照航程。志向是人生的灯塔,他能指引你驶向光辉的彼岸;志向是学习的向导,他能帮你打开知识的宝库。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能生发出强烈的读书渴望和不竭的读书动力,他的才智就会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贡献也就越大。而那些胸无大志、浑诨噩噩过日子的人,永远不会有强烈的读书愿望,当然也就永远不可能成为造福于社会的有用之材;那些不读书心无志缺修养、整天为享乐、虽居高位的人,终究不会有好的结果,必然坠入深渊不能自拔,或成为历史的罪人,如今众多落马贪官就是例证。
开卷有益,但方向要选准。要求读书人要具备敏锐的鉴赏力,能够选择最新的、质量最高的,并与本人所学专业最密切的书来读,从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丰富、充实自己,以免在求知路上少走弯路。有选择地读书,是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尽快成才的需要。学习不能漫无边际,读书不能没有目标。一本好书是一个良师益友,而一本坏书则是一个教唆犯,所以,并非读什么书都有益,都能成才。读书必须有所选择,滥读书非但成不了才,反而会误入歧途。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胸有诗书气自华”,它能使人气度高雅,气宇轩昂,能使人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天下书卷,其上品予人以无穷之益,其下品给人以不尽之害。读健康有益之书,做奋发向上之人。
读书一定要与自己的远大理想、具体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尽可能博览的前提下,认定一门学问作为深钻的对象,并下定决心精通它,“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弃掉,就是抛掉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游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语)这样持之以恒,就能成才,为社会做出贡献。假如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精读细研,从中汲取营养,领悟精神实质,为己所用。
培养读书兴趣,保持求知欲望。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热爱书籍,喜欢读书,激发和培养强烈的阅读兴趣,是终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走向成才之路的重要前提,它能引导人们如饥似渴地钻进书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成就。孙中山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活。”通过大量的阅读,为他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勤奋出智慧,毅力排万难。无数事实证明,先天的才能是成才的条件,但并不是惟一的条件。只要不是痴呆儿,天资一般的人经过努力,也完全可以成才。勤奋能使天赋燃烧起来。爱因斯坦在谈自己成功的诀窍时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的选择了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他还深刻地揭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这一真理。人们在叹服著名作家钱钟书学识宏富、博大精深时,往往归之于他超人的天赋,而忽视了他的用功与勤奋。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曾立下“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上。有人作过统计,钱钟书的著作中,援引了4000位作家的上万种书目。他惊人的成就,如果没有艰苦不懈的努力,仅仅依靠天赋是不可能取得的。谁欲读书成才,谁就须惜时如金,刻苦勤奋地学习做人做事、把握人生的本领;谁就须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排除读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只要锲而不舍地坚持,就一定会有成效。
一个读书的民族才会大有希望,才会有一个宏伟的蓝图,才会有一个明确的志向,一代代地传承。将“倡导全民阅读活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写入党的十八大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意义重大,推动着全民的阅读活动,明慧睿智,把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加美好!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要使自己尽快成才,尤其是成为富有创造才能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应刻苦读书才是。读书,犹如长征,路正长,关正多。突破一道难关,就会跨入一个新的境界,领略一番新的风光。即使是一个中等智力的人,只要目标专一,方法对头,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获得成功。看更多的书,可以博采众长,具有广博的知识,使自己跟上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激励广大青少年儿童珍惜时光、奋发图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这一指示犹如周恩来少年之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遵循践行,读书圆梦中华,读书绘就人生!
我从上小学时就喜欢上了书,识字多了些就看小人书,渐渐地看小说,看科学书、文史哲,对书有一种痴迷感,养成了读书的嗜好。见到喜欢的书就想买到手,一读而后快,以致家里存了几千册,大部分都读过,从中吸取营养,丰富知识,提高写作水平。至今,虽已耄耋之年,但脑子还灵、记忆和反应力并不比年轻时差多少,写文章有时有文思泉涌之感。这都得益于读书较多的关系。凡外出办事,总要带着书本、杂志,遇有点滴时间,就拿出来阅读,不让时光白白溜走。随着知识的积累,见识的宽旷,写点东西也就有了些基础。还是那句老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我绝没有达到“如神”的程度,只是有些顺当,但就是这顺当些,也是多读书勤读书的关系,是钻进书堆又从书堆里钻出来的结果。深切体会:多读书,益智醒脑,好处多多!
朋友们,还是让我们记住高尔基的话吧:“爱书吧,它能使你愉快,它教给你尊敬人,也尊敬自己,它鼓舞你的思想感情去爱人类,爱和平。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愿你用书打开知识的大门,尽快成才,创造价值,奉献社会。
(2023年9月2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7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