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梦回太行(散文)
一条曲曲弯弯的公路,慢慢伸向远方,遥远的天边,有一片隐隐约约的山峦。路在延伸,汽车飞速向前疾驶,两旁的树木迅速向后倒去。那山便逐渐清晰,近了,更近了!仿佛置身仙境,那些山披着翠绿的颜色,像泼上了浓彩的油画,鲜艳醒目。两旁的崇山峻岭,高插入云,巍峨雄壮,车子在它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像一粒尘沙,微不足道。
距离山区还有十几公里的时候,天空还在飘着细雨,到处灰蒙蒙的,看不清远方的山峦,但是那模糊的远山,影影昭昭,时隐时现,犹如蓬莱仙境。心情激动的我,便加速油门,向着那山前进。到了山根的时候,那恼人的秋雨竟然停了,眼前顿时开阔明亮起来。朵朵白云飘荡在半山腰,和山上的轻松翠柏,构成一副人间美景的画卷,让人顿时心旷神怡。
车子继续前行,进入了大山的深处,那两旁的山越来越高,路一侧的山沟也越来越深,山路更加曲折,弯弯绕绕,在山峦间盘旋。这盘旋的公路,就像一条细细的长蛇,盘绕了一座座山,转进山洞,又从山的另一边钻出来,去缠绕另一座山。随着进入山区腹地,旁边的山如同利剑刺入云霄,另一边的山沟,成了悬崖,让我胆战心惊。我的车子再也不敢加快,慢慢行驶着,心里不住赞叹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佩服当年修筑这条公路的人们,得付出多大的辛苦劳动,才能在这险象环生的高山峻岭里,他们巧夺天工,用智慧和汗水,修筑起这条天路,让我们可以直达太行山区。
翻过了几座大山,天地豁然开朗,前边是一片低矮的丘陵,便看到了人家。道路不再崎岖,旁边的山沟里流水淙淙,几个妇女在小溪里浆洗衣物,挽起的裤腿,露出了白白的小腿和脚丫。一个孩子,牵了一头黄牛,在平缓的山坡上慢慢地走。一群山羊,都在山坡上吃草,那个头上包着白毛巾,披着坎肩的放羊人,斜躺在山坡上,看着羊群,扯着喉咙,唱起了信天游,那高昂激荡的歌声,在山间回荡,传向遥远的天际苍穹。
前方出现一座小城,潞城,古代叫潞州,历史悠久。据记载:北周宣政元年(578年)于上党郡置潞州历史沿革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称潞州。领上党、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铜堤、乡县、襄垣、涉县。宋崇宁三年(1104年)为隆德府,金称潞州,元初复称。
小城不大,车子在县城停留吃饭。几碗热气腾腾的刀削面,让老板多放了些辣子。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们,狼吞虎咽,如风卷残云。引得旁边的客人,目瞪口呆,惊叹我这山东人的狼狈吃相。
2006年,我驱车带着胜利油田的张立志弟兄几个,去山西沁水县,看望他们的哥哥。张立志排行老二,他哥哥老大在山西承包了油田的钻井项目。那时候邯郸至长治的高速还没有建成,我们只能走国道和省道。从早晨在商河出发,经临邑,禹城,高唐,茌平,聊城,在冠县出山东省。经馆陶,肥乡,到邯郸,途经武安,沙县进入山西省。从黎城,潞城至长治市,再经过长子,高平,晋城市,才到沁水。途经十八个县市,行程一千多里地。到了晚上八点才到达目的地,把我累坏了,眼前发蒙,耳朵失聪,休息了三天才恢复。
如果是现在,六七百公里,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但那时候高速还没有普及,只能走国道,也没有导航设备,走一路看一路地图,经过城市的时候,还要经常下车问路,所以走走停停,走了十四个小时。经过邯郸的时候,被交警逮到了,说我超速行驶,被罚了五百,扣了六分。可交钱的地方,要去市里很远的一个农村信用社。不去交罚款,不让走。没有办法,我只能租车去交罚款,又耽误了一个小时。
在长治市里,由于路途劳顿,我们停车休息,也顺便问问去往高平的路。长治的市中心有座广场,那里有一座毛主席的雕像。伟人身后有三个大字,点将台。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府等。“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曲艺名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了解长治市,就要回望历史,古代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很多场著名战役就发生在这里。近代,这里是我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太行根据地的地方。多少英雄儿女在这里与日寇战斗,有的家破人亡,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太行山区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献血,铸就了巍巍太行精神,成就了祖国开创大业的蓝图。在这里,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抗日故事,在这里走出了太多的英雄人物。刘邓大军在这里出发,为新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在这里我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将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巍巍太行山,无愧于抗日的先锋,无愧于烈士的丰碑。
在高平也停了一次车,因为我想看看这座著名的城市。高平的出名,就是古代的战场,秦将白起,在这里坑杀四十万赵国将士,动摇了赵国的根基,让战国七雄之一的强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走向了灭亡。白起,也因为这场著名的战役,成就了天下第一屠夫,古代第一猛将的美名。眼前高楼林立的城市,车水马龙的街景,再也无法找回那陈兵百万,击杀震天的场面。只有天空那淡淡的云彩,才会让人陷入沉思,联想到那场惊心动魄,令人窒息的悲惨结局。
沁水县,是我早就向往的地方,这里,是赵树理的故乡。这里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张立志大哥的驻地,就在端氏镇上,工地在附近的山上,那些井架上,燃烧着火焰,那就是他们打井的目的。山西省地下有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煤气,土名叫瓦斯,遇到明火就可能发生爆炸事故,为了减少或者杜绝这种危险,提前打井,把煤层中的气体排放出来。后来这些煤气,与西气东输的管线合并,为中东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张立志的大哥,就是在建设这样的钻井。
沁水流域的人民,勤劳勇敢,在革命早期这里就有游击队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是最活跃的地区。这里率先响应党的政策,实行土地改革,在改革的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就发生在那个时期。在山西驻留的几天,我游走在山区田边,走进老乡的院子里,石头房子里,窑洞里,去体会着这里淳朴的民风,感受那久违的生活气息。仿佛那些作者笔下的景象,就出现在我面前。
一位老农牵着一头驴子,从山上下来,驴背上驮着两捆黄豆秧。老农头上没有戴普遍认知里的白毛巾,戴着一顶草帽,上身穿着一件洗白了的背心,上边的字迹虽然模糊,但还能分辨:青年突击队。漆黑健壮的胳膊,一只背在后边牵着缰绳,一只胳膊托着那只露出青筋,布满老茧的手,握着一根旱烟袋,吧嗒吧嗒地抽,突出一片烟雾,那张充满岁月痕迹的脸上,露出了舒展的惬意。
“大叔!您就是这个村子的吧?”我叫住了老农。
“是呐,你是那里的?”老农把眼袋往鞋底上磕了磕,看着我说。
“山东的,来这里探亲,大叔,您知道赵树理吗?”
“哎呀!谁不知道赵树理?他写的小二黑,就是俺前边的庄子。你从山东来的,这么老远呦!”老农的脸上充满了自豪,还有对我的好奇。
“那太好了,我想去那里看看,重新回顾一下当年的情景。大叔,您咋用驴子驼庄稼?不用机器收?”我看着驴背上那两大捆豆秧问。
“这里都是土山丘,地不平,无法使用机械,只能靠人背牲口驼。不过都习惯了,干点活挺好!”老农的脸上带着平和,露出几颗被烟熏黄的牙齿,微笑着说。
告别了老农,我向着赵树理笔下的村庄前进。我要去那里做实地体验,看看作者笔下那片热土,去感受当年那种充满了热情和奋斗的土地。我要去追寻那里所发生的故事。
我访问了那里,并从热情村主任的手里,获得了他赠送的四本书,其中一本是赵树理的专辑,另外三本书,是沁水县各地作家写得关于赵树理故乡所发生的故事。我如饥似渴,连夜拜读。我从书里获得了很多,逐渐了解了沁水,理解了当地人民的情感纠结和奔放的性格。
很多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还会想起那波澜壮阔的太行美景,也会想起那里朴实无华的人民。在梦里,我会跟随历史的步伐,去感受那里的古代战场,横刀立马,战鼓隆隆,杀声震天。也会跟随英勇的八路军,打击日寇,周旋在太行山中,把日本鬼子打得晕头转向,鬼哭狼嚎。更是和那里的人民,一起斗地主,搞土改,和他们一起掀起劳动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