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知识迸发力量(随笔)
知识,乃是光明的象征,真理的心声,人类智慧的结晶。《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指学术、文化或学问。”知识比任何东西都更能给人以自由。人的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识来营养。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我国革命先驱李大钊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昧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说:“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落;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俄国大文学家高尔基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英国政治家、哲学家、语言大师弗兰西斯·培根更为精辟地说:“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乃是力量的源泉,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开发未知世界的镐锄。知识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绝对价值。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兴盛,人类的进步,都源于知识的伟力。知识的甘露洒向荒芜的心田,文明的种子便会发芽吐绿。知识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能使人精力旺盛,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一个人有了丰富的知识,才具备了强有力的基础;否则,强而无力,不堪一击。人生最大的贫乏,莫过于知识的贫乏。知识是光明,无知是黑暗。有一句格言说得好:生命之舟如果缺少知识的重载,就会摇晃不停。倘若你把知识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么你比任何人都富有,因为你找到了真正的宝库,而且已把打开它的钥匙攥在了自己的手中。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语)广学是求知的通道。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接受知识的洗礼。求知,是一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路。那么,如何去走求知之路?掌握知识的门径是什么呢?古文《学记》上说:“人不学,不知道”;《中庸》上也说:“好学近乎智”。人的知识、智慧不可能与生俱来,全靠后天学习所得。要向书本学,向生活学,向社会学,到大自然中去学,在实践中学,向一切人学。要广开学路,拓宽求知渠道,以使自己机智地跨进那五光十色的知识宝库,登上那金碧辉煌的科学殿堂。
尊师求教,勤学苦练。人所接受的知识是从周围的事物中得来的,其中主要是从离他最近的前辈们的榜样和教导中得来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人是学而知之的,而学习,必须要有老师(包括校外的生活中的老师)的指导。“古之学者必有师”。世界上很少有“无师自通”的人,凡好学上进者,都重视求师。老师被称之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能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那就可以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逐渐变成具有丰富知识的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老师学习,才能提升自己,攀上峰巅。
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所谓“学问”,是既要学,又要问的。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有的人生怕别人说自己愚笨无知,因而,耻于问人,不懂装懂,这必然获取不了更多的知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要获取广博的知识,必须谦虚谨慎,不耻下问,不断探求。求知精神是人类文化惟一的“推进器”。知识是散落的珍珠,只要你用勤学善问这条线,就能把它们串起来,而且越串越多,成为一条金光闪烁的智慧的项链。
深钻多思,质疑问难。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学源于思”。多思,是愚变智的钥匙;不思,是智变愚的根由。不论向书本学,还是在实践中学,都要深入钻研、苦心思考,才能获得学问和知识。“善思则疑”,只有认真思索,才能提出疑难问题,有疑问才能迫使自己设法解决。这样,经过不断思考,不断产生疑问,又不断加以解决,循环往复,就可以逐步得到经验,积累起丰富的知识。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专心致志成大器。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说:“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古话说:“天下之势,单少则平,积多则神。”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细流,广博的知识全靠点滴积累。要想登上知识的高楼大厦,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攀。古人荀子劝学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充分地利用记忆力,如果真把学过的东西记住了,那么知识也就积累起来了。
专心致志,锲而不舍。锲而不舍的学习,就像在石上雕刻一样,日子虽长,字迹依旧清晰;不求甚解的读书,犹如是沙土上的纪录,后面正在写,前面已被风沙吹盖得无影无踪。知识好像岩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求取知识,一定要专心刻苦,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学的那门知识和学问上,并力求学深学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即使达不到,那也必然能由于学习专心而加深印象,使学过的东西避免或减少遗忘,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为攀登科学高峰,进行发明创造准备必要的条件。专心致志是人人都能办到的,但不是人人都能长期保持的。如果你想获取丰富的知识,就要学会能够长期地专心致志,这是一切成功者的秘诀。
发奋图强,自学成材。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生活便是在实践中,自觉寻求新知识。一个人能不能有知识,能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所作为,并不在于是否进过高等院校。大学固然是人们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和途径,但并不是惟一的场所和途径,生活中还有另一所大学,那就是社会大学;走向成才的路,还有另外一条,那就是自学。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只要把握住自己,有恒心有毅力,通过在“社会大学”里,奋发图强,坚持不懈地自学,是完全可以掌握和精通文化科学知识,为建设中华贡献力量的。
求知不息,欲望强烈。此点,我有深切的感受,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感到满足,而怠慢读书学习,常常是手不离卷。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而自己的知识是微乎其微的,总想多读些书,获得更多的知识。于是,积极参加自学高考,多读书,广吸纳,不断积累和丰富知识,遇有疑问就要弄懂弄通,包括写作,讲究严谨准确,常以词典为师,有所遵循,经得起推敲,不轻视、不忽悠、不勉强,力求一丝不苟,连标点符号也不马虎。我想唯有如此,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为人们留下一些值得感怀的痕迹。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愈多,才能愈丰富,生活就会愈充实,对社会就愈有贡献。执著的求知欲比天赋显得更为重要。勤奋求知成就人生。
我们炎黄子孙勤劳智慧,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刻苦求知的优良传统。古人为读书求知,曾采取“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等近乎“残忍”的呕心沥血的形式。虽然,我们不必模仿这些做法,但他们这种苦心钻研、顽强搏击的精神,是十分可取的。要知道,学习掌握知识是要付出艰苦劳动的。俗话说,苦学,智慧如海;懒学,愚笨成呆。学习是天平,要想收获一分知识,就要增加一分劳动的砝码。我们要记住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朋友们,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时代,技术在更新,知识在“爆炸”,国家在竞争,民族在奋起。作为社会主义的革命者和建设者,千万不应等待、莫让年华付水流,应该以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求精神,刻苦学习,尽快地用知识来“营养”自己的头脑,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提升才能,真正把知识变为力量,变为一种改造世界的能力,成为有用的人才,创造价值奉献社会,也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2023年9月8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7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