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龙的传人(情感小说)
一
夏雨淅淅沥沥,托运棺木的拖拉机冒着黑烟,在泥泞中左摇右摆,像一头困兽,挣扎着,哀嚎着。
墓坑里渗入半坑黄澄澄的浊水,打坑人正用桶往外猛擓。雨一阵紧似一阵,水从四面八方继续踊跃渗入。
远处连绵的山峦上,黑云翻滚着,聚集着,越来越浓,越来越沉。
送葬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让棺木落入坑底,刚直起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一声响雷当头炸开,个个吓得一缩脖子,有几个竟一屁股坐到了泥地上。
云急速地翻滚着,拥挤着,凝成一条墨色的厚重雨带,向山峦上压来。
“看,掉龙尾啦!”有人高喊。
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山峦处望去,哦,是一条从厚重雨带上垂下的雨帘,似乌黑的缎带悬在云地间,飘逸着,扭动着,正是当地人俗称的掉龙尾,不过那龙身和龙头都隐在雨带之中,看不着,至人对龙的形象生出无穷无尽的遐想。
“呀,郑伯真是一条龙啊,他的棺木刚落定,一条雨龙就飞天了。”专业看冥宅的胡澈先生高声赞叹。
大家回过头来,望着一脸严肃的胡先生,在相信掉龙尾的同时,更佩服胡先生看冥宅的法眼。当初他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能给郑伯找块龙地安葬,今天终于得到了印证——死人的灵魂只有入了龙地,才能化作飞龙,一飞冲天。
郑伯的后人听罢,齐刷刷地跪到胡先生面前的泥地里,表达诚挚的谢意。
胡澈先生赶紧扶起一个个泥人,继续赞美道:“还是郑伯有造化,有德行,天悯善者呀。”
我把眼光从胡澈先生处移开,再望那渺远又飘忽的掉龙尾,倏地勾起对郑伯——在阳间号称“龙的传人”的传奇一生的绵延回忆,尽管有道听途说的八卦,也一定有实实在在的真言穿插在其中。
二
七十年前,夏雨哗啦哗啦,没完没了,雷声轰隆轰隆,连绵不断。和着雨声和雷声,一个男娃呱呱降生在一户姓郑的农家,他的哭声无比洪亮,压倒了远处的雷声和近处的雨声。接生的郭婆婆从业几十年,没听过如此洪亮的啼哭声,惊诧不已。
“哭声惊天动地呀,这娃一定是个大才子——给娃起个名吧。”郭婆婆笑盈盈地向男孩的爹说。
“那就叫……”爹挠着头。
哒哒哒,从里屋走出一个拄着拐杖的白发老者,开口说:“叫俊龙!”这口气不容分说,也说明他胸有成竹。老者很有学问?老者是娃的爷爷,没什么文化,可他一辈子喜欢听走村串乡的说书先生说书,知道“俊”字好,《水浒传》里的卢俊义号称玉麒麟,名字中就有一个俊字,结果人家武功盖世。还知道那“龙”字有深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其中就有一个龙子,结果人家神机妙算,辅助刘备成了霸业,还有那至高无上的皇帝号称真龙天子,他们的男丁都是龙子龙孙……
“这名字起得好,真好,从没听过这样大气的名字,娃日后一定是一条了不得的龙,能一飞冲天哟。”郭婆婆满脸堆笑,赞叹着。其实,她给人家接生时,无论人家给孩子起啥名她都说好,哪怕是小猫小狗,她都叫好——猫呢,会捉老鼠,勤劳持家,一定能大富大贵;狗呢,会看家护院,忠于主人,一定能得到主人的赏赐,终成大业。
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连说:“好好好,就叫俊龙,娃就是菩萨给俺郑家送来的一条龙,真龙。”
爷爷携奶奶,噗通跪在门槛上,浊眼眨了眨,嘴唇蠕动着,似在叨咕啥,最后向雨空中磕头再磕头。
三
郑俊龙是家里的独子,嬉闹于家人的怀抱中,无忧无虑。
爷爷喜欢听书,爹也喜欢听书,他也喜欢听书,特别钟爱关于龙的演绎,如孙猴子大闹龙宫那一出他听得最专注,最神往,最激动。
听完之后,回到家,他把桌椅板凳扫帚马桶等都当成虾兵蟹将,攒成一排排,列成一队队,把院子里的一只小羊羔当成孙猴子,他自己就是龙王的太子,手捏做饭用的铲子——如意宝剑,亲自带领巡海的夜叉和虾兵蟹将,同孙猴子大战三百回合,直打得桌椅板凳扫帚马桶东倒西歪,小羊羔咩咩嚎叫着东躲西藏,最后钻进草堆的狭缝里再也不敢出来,只有做到最后这一场景,他才昂首挺胸,高举如意宝剑,凯旋而归。在他的心中,魁梧俊朗的龙太子才是第一高手,毛脸的孙猴子只能屈居第二,有他这个武功高强的龙太子护海,孙猴子一定得不到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嗐,说书的一定是说错了,他要把错的改过来。
全家人都暗暗吃惊,觉得俊龙真似一条龙,将来一定有出息。爷爷神神秘秘地对奶奶说,要好好保护俺家的这条龙。奶奶又神神秘秘地对俊龙的父母说,要好好保护俺家的这条龙。母亲又神神秘秘地对俊龙的姐姐们说,要好好保护俺家的这条龙。姐姐们又神神秘秘地对她们的闺蜜说,俺家的弟弟是条龙。
逢年过节时,村子里为讨喜庆常社戏,俊龙喜欢看戏,场场到,绝不迟到,家里大人若耽误了时间,他就摔摔掼掼,大吵大闹。所以凡是社戏的日子,家里烧饭都要提前一个时辰,饭后去戏场总能抢坐在头排居中。他最爱看有关龙的戏目,在《西游记》中,过蛇盘山鹰愁涧时,西海龙王的三太子误食了唐僧的白马,来讨要白马的孙悟空和桀骜不驯的三太子打了起来,从天上打到地下,从地上打到水里,不分胜负。看到这激烈的打斗,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喊大叫,为小白龙呐喊助威。父母不停地把他拉到怀里,让他小声点,可他无所顾忌,恣意喝彩。周围的人都用奇异的眼光看着这个不安分的孩娃,猜测他的前世一定属龙族,可咋投胎到凡间了呢?
散戏后回到家,俊龙拿麻绳轧紧自己的衣袖,又用爹的鞋带勒紧自己的细腰,把娘的擀面杖粘上红纸条,操起来,挥舞着,高喊着,追赶出生不久的小牛犊,噼噼啪啪地抽它的屁股。小牛犊一圈一圈地兜圈子,最后实在无法忍受了,就一尥蹶子跑出牛棚,把他远远地甩在后面。他悻悻地收手,望着远去的牛犊,掐着腰,大言不惭地说,俺就吃你师傅的白龙马了,看你能咋地?俺小白龙天不怕地不怕,还怕你这个猴头?让俺变白马,给你师傅当坐骑,没门!菩萨来劝俺,也不中!
全家人心惊,更暗喜,认定俊龙真是一条龙,要好好培养,不能把他当凡夫俗子待。
郑俊龙十岁才上学。家庭并不富裕的他得到了全家唯一一个上学的机会,姐姐妹妹们只能慨叹生不逢时。
上完小学的他识字不多,但能囫囵吞枣地看懂故事书,自家没书,就常去先生家里读各式各样的杂书,还请先生给他讲千奇百怪的故事。他特别钟爱神话故事,最让他神往的是有关龙的内容,比如关于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观龙,令画工当场画像,令文臣吟诗作赋的传说,让他深信不疑。他觉得龙是天下最神灵的动物,长有鹿角、牛头、驴嘴、虾眼、象耳、鱼鳞、蛇腹、凤足,集生命的奇异于一身,雄伟无比,力大无比,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呼风唤雨,上天入地。他甚而知道《太平广记》中有关龙的传说是八十一则,对每一则都信以为真,牢记在心,并时时刻刻揣摩其中的奥秘,慢慢聚集着对龙的神圣感。于是,他对龙的崇拜日甚一日,渐渐达到痴迷。
在形成痴迷的历程中,爷奶支持,父母支持,姐妹支持,空前一致地支持。
他对与龙有关的地方也特别崇拜,相信黑龙江一定是龙的故乡,黑龙江人都是龙的传人,都有龙的魅力和气质;也相信天津的青龙湾中一定卧有一条威猛的青龙,保护那一湾百姓的安危;还相信甘肃的白龙江中一定生活着一群白龙,给那个地方带来风调雨顺。
他还知道,龙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刻,如哪吒闹海时遇到的龙王三太子,被哪吒的乾坤圈给打死了,还剥了皮抽了筋……他为这个三太子感到羞愧,既然没本事,何来霸气?要是他郑俊龙是三太子,一定能好好收拾哪吒,让这小子有来无回。
嘿嘿,在俊龙的脑海中充斥着龙的一切,龙成了他生命里至高无上的图腾。
痴迷于龙的他对生活中一切与龙有关的事也有浓厚的热情。过年时,他要的灯笼必须是龙灯——龙孩当然需要配龙灯,哪怕是其他生肖年,他还是打龙灯,十二生肖中,他独崇龙,鼠鸡兔狗等都是下等动物,在龙面前不足挂齿。他最爱看舞龙,一大群人举着金灿灿的龙身,盘旋飞跑,喊声震天,蔚为壮观,只有神勇的龙才配如此壮观。他还喜欢看龙舟赛,每一个赛手的浆片就像龙爪,在飞溅的水花中舞动,驱使龙舟向前飞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只有威猛的龙才有如此荡气回肠的气势。
他看完之后,回家把虎头帽改成龙头帽,虎头鞋改成龙头鞋,十指粘上洋铁皮做的甲,时而张牙舞爪,时而摇头摆尾,时而游走飞腾,时而盘旋萦绕,时而吞云吐雾,尽管动作稚嫩,可也有龙的神韵,让人忍俊不禁。
小小年纪的俊龙有一天突发灵感,编了一段龙步舞,还一丝不苟地教其他的小伙伴跟着学,尽管他教得没有章法,大家学得更乱,可也有巨龙张牙舞爪的形态,飞龙腾云驾雾的憨样。
他还喜欢跟着大人学做各式各样的龙灯,赠给一个个小伙伴,虽然不够精细,可那龙头的张牙舞爪还是显而易见的。每到晚上,他就带着小伙伴打着龙灯出去溜达,说这是在操练龙家的队伍。
他还编过跟顺口溜差不多的龙歌:龙啊龙,你是我的好朋友,有了你,我一生一世都不忧;龙啊龙,你是我的好兆头,有了你,我今生今世都不愁;龙啊龙,你是我的好神仙,有了你,我悠哉乐哉永不休……他天天哼哼唧唧地唱,谁也不知道他哼唧的是啥东西,可摇头晃脑的他对自己的哼唧很受用,很自得,很惬意,还常常伴着张牙舞爪的肢体动作,可谓得意而忘形。他身后的小伙伴组成的龙队也跟着哼唧,跟着摇头晃脑,如入无人之境。
四
时光荏苒,到了八十年代,《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大人小孩都争先恐后地看,郑伯也不例外,当他看到白龙马为救唐僧,情急之下还原成了本身——小白龙,张着血盆大口,在空中飞旋,似要吞没一切时,他瞪大眼睛,啧啧称赞道,龙就该如此神勇,天地间有谁比龙还神勇呢?
看完后,年届五旬的他手舞足蹈起来,模仿小白龙的瞪眼,甩尾,探腰,旋转,腾云,翻跟头。不过,他那跟头不是空心的,而是把头顶着地,慢慢翻一个身罢了,身边的孙子辈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不像。和他同龄的人也忍俊不禁,说他是长不大的老顽童。而我们这些曾经跟在他屁股后面看热闹的孩子已经长大,再也不稀罕他的这套不上档次的龙戏了,所以不再笑,只用眼淡淡一瞥,嘴巴微微一努。不过,他不在乎我们的漠然,在乎的是孙子辈们的欢声笑语。
他年纪越来越大,手脚不灵活了,不仅翻跟头差劲,那些龙舞的简单动作也差强人意,既没有幽默感,连滑稽也算不上了,跟电视里的比只是丑态百出而已。我们感到索然无味,连付之一笑的礼貌都没有,偶尔的笑只是拿他消遣罢了。他的观众越来越少,引来的笑自然也越来越稀疏,皱巴巴的脸好似老苦瓜,闷闷不乐的他觉得自己丢了魂。
怎么才能找回魂呢?思无良策,更加愁眉苦脸。
有一天,郑伯闷在屋里不出来。一家人都来喊他吃饭,可他不开门,也不回应。干啥呢?全家人都紧张起来,以为他出了状况——脑梗了?心梗了?急急忙忙找开锁匠打开门。
嗨,他累得满头大汗,汗衫早已湿透。练啥功夫呢?满桌子写的都是毛笔草书,尽管歪歪扭扭的,可模仿得有些像,有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的味道。我们从来没看他写过毛笔字,今天应该是他第一次润墨写字,能如此形象,实在让人惊讶。他也许有写毛笔字的天赋?家人从小怎么没发现呢?埋没了一个草书大家吗?
哦,你猜他写的啥?一张张废报纸上卧满“龙”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都在张牙舞爪。来观看的邻里都惊讶,窃窃私语道,他这是龙魂附体了,不然咋能写出这狂放不羁的龙字?
后来,他卧室的墙壁上挂满了龙字,他或坐,或站,或躺,或卧,无论从那个角度都能欣赏到自己的作品,对哪一副不满意,立刻摘掉,重新铺开纸,凝神静气,提笔蘸墨,挥洒出一个个龙字,展在地板上、桌子上、椅子上,一遍一遍端详,甄选出自认为最好的一副,晾干,立刻贴补到空缺处,再左看看,右看看,觉得中意了,才微微一笑,安稳就寝。
卧室里的作品一年能更换无数回。
他老婆姓唐,我们都喊她唐大娘。这唐大娘本来是贤惠善良的女人,可自他习练书法之后,家里就乱糟了,很多空间被龙字挤占了,唐大娘无数次规劝不起作用,惹得她愤愤然,诅咒郑伯不务正业,瞎折腾,中了邪,成了魔。可郑伯我行我素,充耳不闻。唐大娘认为他害了病。啥病?痴龙症,医生也治不了。
有一次,郑伯三更半夜起来撒尿,看到一龙字不顺眼,就摘下来,扔进纸篓里,再展开纸,挥毫泼墨,直写到大汗淋漓,才停止。他从中筛选一副自认为神韵俱佳的龙字,在手里颠了又颠,才微微一笑,挂到原处,又酣然入睡。
他如此这般折腾大半夜,贤淑善良的唐大娘实在忍无可忍,就想治治他的痴龙症,趁他酣睡时,把所有的龙字扯了下来,撕碎,踩在脚下。他从来没有和唐大娘对骂过,更没有和唐大娘打过架,算是个温和的男人。等他醒来,看到所有龙字都粉身碎骨了,便恼羞成怒,暴跳如雷,狠揍了唐大娘一顿。唐大娘鼻青眼紫了好多天,走路也一瘸一拐的,像前线刚退下来的伤兵。郑伯个子不高,身材瘦弱,而唐大娘身板宽厚,个子高挑,年轻时是个美人坯子,郑伯平时是不敢招惹她的。可今天,气急败坏的郑伯反了天,昔日的女皇被打成落花流水。
写洋洋洒洒的编安,真的让您好辛苦。
木春从您智慧的编安中获得很多启示,您对文章和人性的透视能力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您的帮助和鼓励下,木春一定继续努力,为回归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拜谢社长。
遥祝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