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明】红石桥(散文)

精品 【柳岸·明】红石桥(散文)


作者:紫雲晴雪 童生,58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9发表时间:2023-09-10 09:13:47
摘要:在大郭庄,有一座红石桥。

最早听到“桥”这个说法时,是在我五六岁有记忆的时候,那时说的“桥”是“鹊桥”。每逢星光闪耀的夏夜,母亲就一晚又一晚地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而这个故事里就有一座神奇的“桥”——由成千上万只喜鹊搭成,牛郎和织女一家人便在桥上相会,嘤嘤泣涕,叙说着一年又一年的相思之情。
   望着夜空里密密麻麻的星星,我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鹊桥和牛郎一家人在桥上团聚的情景,心里渴望真能见到这么一座有故事的桥。于是,从童年到少年,少年再到青年,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经常会在书里、电视中见到过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桥。当“交通”与人们的出行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时,这些“桥”就成了生活的纽带。然而,却并不会被众人知道它们更多的细节。
   那一次,在白庙乡的大郭庄村,我曾认真地观赏过这样一座桥——红石垒砌的九孔桥。
   九孔红石桥的全名叫“大郭庄团结桥”,呈南北走势,横跨在大郭庄水库的东南方。每一孔桥的相连处都用工整的宋体雕刻着文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抓纲治国”等。还有一句话记录了建桥的意义和时间:在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全村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人人参加修桥筑渠,浇地二百余亩……一九七七年正月初一开门红。
   清晰可辨的文字记载着这座桥的历史背景。那一块又一块修正得四四方方、有条有棱的红石,用黏稠的白石灰衔接得严丝合缝,虽经历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仍不见半点儿岁月的磨痕,依然红得醒目,像一位不经世事的年轻人。但红石桥的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故事,它是时间的代言人。
   在没有桥以前,大郭庄的西面,是一道来自大刘山下的深沟,这道沟有几丈深,绵长蜿蜒,曲折凌厉,硬是劈开了方圆几十里的山路,使大郭庄对外的联系多了无尽的曲折。祖祖辈辈的人们出行时,总要来来回回地爬上爬下,翻沟越隘。连挑担进城卖柿子的壮汉也要费好大的一翻周折,用足了劲儿,才能穿过深沟。可以想象,在交通不便利的年代,男女老少,是怎样站在沟边望着深沟发愁,望着对面忧思,望着远处感慨,每个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郁结。可能也有一个《边城》里的小翠,会在明月升起的时候,坐在沟边怨恨般地思念着心中的爱人,而没过多久,对面就会响起一阵歌声或者哨声。
   不仅如此,我相信,在那个烽烟四起、争权夺政的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撵到河南郏县时,他马不停蹄地涉汝水,过摩陂,后向西北行至不知名的一处地方,经过这条险峻的深沟,这条沟也许给了他许多心理上的阻力。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他倾其全力,好不容易翻过了深沟,却早已累得满头大汗,人困马乏。但他不敢停留,继续向前,在通往大刘山的路途中,实在无力前行,便在月色下看见了一块大石头,就索性下马歇息,以马作室,倒卧而眠。这才有了次日拂晓,在王小台村边与铫期相遇的故事,也是民间传说的“汉光武帝刘秀礼遇铫期”的一则轶闻。铫期是个大孝子,臂力过人,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忠厚可信。与铫期的相遇,便有了后来铫期辅佐刘秀统一天下的美谈,也为“光武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昔人已乘黄鹤去”,古人的坎坷也随着时光的更迭变成了口耳相传的传说,一边丢失,一边延续,而晚生们仍要守着村庄过日子。大郭庄西边的深沟总要有一样东西和外界去连接。在输入与输出的一来一往中,“桥”便成了必需物。
   再后来,为了有效利用从深沟而下的雨水,大郭庄村的村民就在村西南角筑起了水库,有了水就可以灌溉更多的良田,但却依旧没有桥,人们出行依旧不方便,只能顺着水库的溢洪道向南而下,于是,便有能人出谋划策,开始建桥。
   大郭庄的村民口述着一九七七年的情景:全村的人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大年初一开门红,半月任务十天完成,哪怕是头使劈,眼使暗,麻绳捆住也得干。”正是有了这样的决心,才有了真正的“愚公”,才有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
   那时,没有石头,没有水泥,更不用说钢筋和现代用的必备机械,只有大郭庄村西北的一座红石寨,红石寨上有着天然鲜亮的红石头,虽然到处可采,但却不规整。按村上人自己的设计方案要求,每块红石必须打成七八寸大小,大之一分则太长,小之一分则太短,厚度亦不能太厚,要顶小底大。所以,得有一部分人专门负责红石的开凿。没有水泥,就从各家各户找来白石灰。架子车、牛车、竹筐、木桶、铁锹、锤子……只要是能用得上的,全村群众主动拿出来使用。
   穿梭如织的人影,哞哞叫的红牛,吱吱响的车轱辘,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热热闹闹的叫喊声,成了人们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热闹场面。从日出到日落,从花开到花谢,结实的汉子,勤劳的村妇,容光焕发的翁媪,勇敢的大郭庄儿女们,个个汗流夹背,不知疲倦地各司其职,热火朝天地与大自然展开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挑战。
   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一九七七年的麦罢时节,红石桥终于顺利竣工。一座方圆仅有的、新颖的九孔红石桥,像一道耀眼的彩虹,带着多少年来、多少人的辛酸和梦想,撑起了南北的通道,成了大郭庄一道亮丽的风景,把大郭庄融入了外界,使大郭庄的天更广,路更宽。
   红石桥建成至今,不知有多少大小各异的车辆经过,不知有多少个身份不同的人群经过,不知有多少对相亲相爱的人喜结良缘。人们再没有隔沟相望的哀叹,再没有爬上爬下的艰涩。如果刘秀现在来到这里,他一定不会因有追兵而放下尊严去艰难的在深沟里攀越,甚至弄得蓬头垢面。
   如今,无论遇到再大的风雨,来往大郭庄的人绝不会因路险而犯愁。除却轻敷岁月的风尘,红石桥的原貌、红石桥的骨身,仍岿然屹立。它担起的不仅是牛郎织女的天上人间,更是一种时代精神!

共 22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我”对家乡一座桥的情怀。小时候,我经常听母亲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知道了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对桥充满渴望。也认真地欣赏过白庙乡的大郭庄村的红石垒砌的九孔桥,那座桥宏伟壮观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睹着它精美的桥身,雕刻着的励志的标语,我不禁想起没有建桥时这里的人们经历的苦难,当时的人们翻山越岭,穿越沟壑,望着对面发愁的苦难日子,也相信古代人们传说的“汉光武帝刘秀礼遇铫期”确有其事,可听着村民们讲述的当初村民建桥的经历,我更是被感动了,是这里的百姓用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精神才建好了这座桥,给百姓的出行带来了便利,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种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z激励着后人。散文通过讲述一座桥的故事,反映出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主人翁精神,读之令人振奋。散文语言质朴,情节生动,故事感人,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919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9-10 09:14:37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初秋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9-10 09:15:06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巧眉        2023-09-10 12:20:06
  欣赏美文佳作,品读学习。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 楼        文友:老百        2023-09-11 08:55:26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