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把一生献给党(散文) ——从战争年代到矿山建设的马海忠
1925年深秋,寒风呼啸,落叶纷飞,冬天即将来临。在太行山麓山西省武乡县一位姓马的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
“又是一个男孩……”母亲喃喃地说,又喜又惊。
这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前面已经有了一男一女。喜的是又添个男孩,多了个劳力;惊的是,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拮据。无论怎么说,家里添丁总是喜事,喜悦还是随着孩子的啼哭洋溢在这个农家小院,这也许就是人们共同的反响。孩子父亲便顺着孩子哥哥的名字给他起名叫“海忠”。其实,这也不是随意起的,他父亲也是个能识几个字“有文化”的庄稼人。
在那平淡无奇穷困的日子里,虽然家里生活困难,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父母还是咬了咬牙让他进了学堂。与大多数村里的孩子一样,马海忠在乡间受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初级启蒙教育。他的孩提时代在不知道忧虑的岁月里度过,却在他心里留下了遥远、漫长、艰辛、苦难等等具有牧歌也有苦难的记忆,或许便是“懵懂”的启蒙吧。随着年龄稍长,世界便愈发的在他的心里清晰起来,书,在他记忆里,上学没读几天,日本鬼子打进了中国,抗战来临。
革命的烽火燎原,熊熊烈火在他的家乡武乡县燃烧起来。孩提的他,仿佛一夜之间突然醒来,时局变化自然也影响到了小学生们。
此时,彭德怀和左权领导的八路军总部先后五次进驻武乡县,当地群众革命热情高涨,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日运动,积极参加贫苦农民翻身闹革命,很多有志向的青年人都勇敢地投身革命。这里“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被称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
在野火春风里,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十几岁的马海忠也像其他年轻人一样,豪情激荡,热血沸腾。他从小就常听父亲讲故事,那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语,就是在父亲那里听到的。
1942年2月,在春天即将来临之际,不足17岁的马海忠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勇敢加入当地王子清领导的武工队。这时在他的家乡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武乡打击日寇,他便常听人们说八路军,又看到不少乡亲们都去参军,就也去参加了。
在武工队里,他接触了革命思想,懂得了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革命”二字。在和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日子里,渐渐地理解和接受了革命思想,也懂得了打仗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农民的幸福生活;是为了赶走日本鬼子;是为了拯救国家命运。
因为作战勇敢,表现良好,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本村民兵队长,武委会主任。巡逻、站岗、放哨,他积极参与一切组织分派给他的任务和活动,在火热的斗争中迅速成长。他也就参加了多次的反围剿和武工队的战斗。在血与火的淬炼下,他思想进步很快。随着队伍穿梭在平原山谷里与敌人战斗,经历过许多生死考验,由新兵转化成老兵,在枪林弹雨中,他由不谙世事的乡村少年转变为革命战士。在战斗中看着一个个战友倒下,看着一个个被战士们浴血奋战夺下来的土地,他懂得了“革命”二字的凝重和豪迈。
他的话是这样说的:“那时候我们没有时间想自己,一切都是为了消灭敌人,消灭侵略者!把生死置于脑后,只要为了胜利,早就没有生与死,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消灭日本鬼子。”他从未在人前讲过他在战斗时的景象,只是说他的战友作战是多么勇敢,谁被敌人刺刀将肚子刺穿,还把刺刀刺进敌人肚子里;谁用一把大刀一口气杀死几个顽敌;谁在子弹打完时拿刺刀和敌人同归于尽。每次说起与日本鬼子打仗,他都是说他的战友,很少提及自己。在他看来,打击侵略者的战斗最有意义,那些战斗,或许是他毕生难忘一幕幕场景,一个个在脑海里的定格。
因为有了丰富的革命经验,1945年夏,马海忠受党组织的委派,先后到河南温县一、二区任武委会主任,县武工队副政委,县武委会军事部长。在1947年3月28日,他积极参加了刘峰、丁乃光领导的武工队战斗,与国民党177旅及沁阳、温县、武陟三县还乡团等进行殊死搏斗。
温县大屯村四面被防水大堤环抱,堤外全是开阔地,易守难攻。根据温县县委的战斗部署,身为一区武委会主任的马海忠带领武工队和县独立营、公安队到村北坚守。温沁武工队和独立营一个排向南,进占董宋,抗击温、武地方反动武装,以防敌南北夹击。经过与敌殊死激战,毙伤70余人,击退敌军多次进攻。这就是著名的“温县大屯之战”,也是焦作地区革命史上以少胜多的一次光辉战例。有效牵制了驻沁阳的国民党军队,有力配合了豫北战役,为开辟路南地区奠定基础,受到了太行军区的表扬。第二年3月,马海忠被提升为太行四分区武委会参谋。
解放后,马海忠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积极投身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家继续做贡献。
1949年底,全国解放以后,焦作矿务局成立。1950年2月,春寒料峭,瑞雪纷飞,服从党组织的派遣,马海忠迎着风雪来到河南焦作矿务局四矿担任矿长。
面对战壕纵横,碉堡林立,蒿草遍地,千疮百孔的四矿,马海忠和他的战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面对困境,他们没有退却,鼓足勇气,拿出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带领全矿党员干部,克服一切困难,对矿山进行恢复和改造。经过和广大职工的努力奋战,在较短时间内,使矿井生产迅速得到恢复提升,把一个破烂不堪的矿井建设得有模有样。
由于表现得好,马海忠又被调到四矿和李封矿当党支部书记。期间,他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狠抓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使得不少有志青年纷纷申请入党,党组织得以壮大。后来,马海忠又分别当了李封矿矿长和马村矿矿长。国家为了大力发展生产,有效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对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这就是著名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之时,苏联帮助我国援建了156个项目,平顶山矿区的开发就是其中之一。1957年河南省平顶山矿务局成立,受党的委托,1959年马海忠被派遣到河南平顶山矿务局工作,到1960年底,平顶山矿务局煤炭产量突破500万吨。对缓和全国煤炭供应紧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石嘴山市也是“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十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据记载古镇石嘴山自明朝末年至解放前,虽然有四百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但是,到1949年9月,石嘴山市全境解放的时候,还是惠农县的一个小城镇,只有百十户人家,完全是一片亘古荒原。在经历了多次的战乱后,这里已经破烂不堪,只有几座小煤窑、一家民用陶瓷厂、一个小杂货店、一家小饭店和一个小小的邮电所,再就是一条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横穿石嘴山镇的包兰公路,还是土路。晴天,风一吹是尘土飞扬,漫天黄沙;雨天,泥泞不堪,车马难行。
每每想起初到石嘴山,他都会感慨万分。苍莽的贺兰山,荒凉的大平原,呼啸的西北风,干涸贫穷似乎就成了这里的第一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宁夏投资兴建的第一座煤炭工业基地,石嘴山矿务局。1959年,石嘴山矿简易投产,设为第一煤矿。
1961年初,马海忠调任宁夏石嘴山矿务局副局长,当时条件极为困难。他和干部群众一同在山坡上住“地窝子”,亲自率领全局职工用钢钎、铁锨、洋镐进行人工打矿井;架通石嘴山到石炭井的输电线路;修建了石炭沟口到汝箕沟铁路。使得矿区生产生活照明、煤炭外运得到极大改善,并协同投产二号、三号斜井,组建第二煤矿,建成了以石嘴山为中心,由贺兰山北段、黄河两岸15个矿区组成的西北煤炭基地,解决了包兰铁路、包钢、酒钢和甘肃、青海、宁夏诸省的用煤问题。为石嘴山的建立、发展、繁荣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一个人的契机,有无数艰难困苦的课题横亘前路,他毅然决然地前行,也是他人生的历练和课题。可以说,在西北的岁月里,他得到了建设新中国的第一堂课,磨练了自己也增添了建设者应有见识和知识。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63年初,马海忠调到陕西铜川矿务局,1964年6月局党委一届三次代表大会补选马海忠为局党委委员。1973年元月,马海忠被任命为铜川矿务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
在铜川,他依旧以深入基层为工作作风,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工作毫不松懈,不脱离群众,不脱离人民,不脱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脚踏实地工作。1965年到1974年间,在马海忠所在的局党委领导共同努力下,全局职工不仅大干、苦干还巧干。他们组织在苏联援建的王石凹煤矿,试验成功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石灰岩光面爆破技术;并在配风巷中推广应用了先进的支护形式——金属错杆和木错杆支护技术;推行使用锚喷支护技术;推广了锚(锚杆)网(金属)混(混凝土)同时,在岩巷掘进中先后推广了16项掘进施工先进技术,受到陕西省煤炭厅的表彰,并在全国煤矿快速掘进经验交流会上,介绍光面爆破经验,极大推动了煤炭生产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煤炭工业基础。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明白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组织干群的学习,加强思想认识的提高。任劳任怨,不厌其烦,和风细雨地解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详细地进一步积极落实。
他常想,“自己是笨鸟,得勤学勤学苦练,得不断地反复才能记下;得与实践结合才能理解,直至熟练如初。”不光这么想,也是这样做,几本《毛泽东选集》和一本四角号码字典被他翻烂,笔记本也不知道用了多少。他说:“读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想把工作干好,要想在工作上做出成绩,不学习文化,半点可能都没有,必须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汲取营养。所以,要求同志们万万不可轻视学习,改造思想。要提高大家、尤其是年轻同志的学习自觉性。”不光这样说,他也带头这样做,并教育大家要“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
除了在生产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外,马海忠和局党委领导一道不忘关怀群众疾苦,经常关心普通工人的生活,逢年过节慰问生活困难的老矿工,经常给贫困家庭送温暖;每年都去看望张金聚、周万川等劳模矿工以及救火英雄冯玉萍。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以身作则,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此,各个矿区涌现出大量英雄人物,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他的历史也是他数十年奋斗的足迹。
在1978—1980年间,马海忠成为继铁市长张铁民之后,第二位担任铜川矿务局局长并兼任铜川市委代理书记、革委会代理主任。
1980年马海忠调陕西煤炭管理局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1981年改任陕西省煤炭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
1986年5月,退居二线。
回顾历史,解放前,马海忠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军人、武工队领导,抗战英雄;解放后,他在祖国需要的多个艰苦地区担任领导,带领广大群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共和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