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神枪手高志茂(纪实文学)
一、初崭头角
“叭——!”
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划过秋高气爽的碧空,远处,几缕淡淡的白云间,隐约两只黑点样的麻雀,直直落向山坳枯萎的灌木丛里。
听到枪声,正被押解的近二十个慢吞吞行走在荒山野岭的国民党俘虏顿时惊醒!他们原本士气萎靡,吊儿郎当,东摇西晃,还有几个伺机逃跑,猛地抬起头,目光齐刷刷投向枪响的天空,当看到迅速掉下的两只麻雀时,原本混沌萎靡的头脑,一下子都清醒了。那颗飞向天空的子弹仿佛像打进他们脑袋!
他们有几个本想逃跑的,缩了缩脑袋,立刻打消了念头;有两个吓得尿了裤子,瘫坐在地上;有的“哎吆——!娘啊!”“哎吆——!娘啊!吓死我了……”哭爹喊娘地尖叫,抱着脑袋缩成一团!剩下的面面相觑,然后垂头丧气地窃窃私语,连连称赞道“神!——神神……!神枪手!!”
他们原有的万般想法最后都化成一个——老老实实往目的地走去!
碧云天,荒草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深秋,荒凉的陕北早上,暖暖的太阳刚升起不久,梯田上,谷子、高粱、大豆……早已经收割完毕,留下残存枝叶的斑斑痕迹。远望,一道道山梁连绵不断,无休无止;一条条蜿蜒的羊肠小道泛着白光,在山梁和沟底稀稀拉拉的荒草地间来回缠绕;漫山遍野看不到一个人影,远处隐约缥缈来一两声放羊人高亢的信天游。秋天荒凉衰败的情绪在空旷的山间、谷底、甚至高远的碧空蔓延,增添无限凄凉。
这是1947年,一位不到二十岁的解放军小战士,押送着将近二十个国民党俘虏在山间慢吞吞行进。这位解放军战士个头不高,身形瘦削。一身破旧发白的绿色军装已经打了好几个各色补丁,快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了,要不是军帽上闪闪发光的五角星和肩膀上抗的枪,都快看不出他是干什么的了。
他,就是“中国人民公安部队”赫赫有名的“神枪手”高志茂!
别看他个子不高,衣服破旧,但是他十分精干,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由于人手不够,上级本来准备派他和另一位解放军战士押送这一群刚败下阵来的国民党俘虏过黄河,他拒绝了,说,自己一个人就够了。
一开始,这些五大三粗的俘虏们看到只有一位解放军小战士押送他们时,多数就心里不服,有的沾沾自喜;有的悄悄递送着眼神,准备伺机逃跑;有的心里打着歪主意,想把这位小战士干掉……
一路上眼看着就要管不住了,高志茂瞅准机会,瞄准左前方正飞的两只麻雀,轻轻搬动枪栓开了一枪。看到两只麻雀纷纷落下,惊得他们下巴都快掉了,吓得立刻打消所有念想,乖乖地、默不作声地,只用了一个时晨就走出了荒山到了黄河岸边。高志茂顺利地将他们交给前来接应的同志。
高志茂智勇双全的举动迅速在国民党军队中传开,被传为佳话。
有道是:
碧空划破一枪声,
飞雀随声落灌丛
原想死拼将命挣。
恨难平,
一半儿心惊一半儿醒!
高志茂的“神枪手”到底是怎样练成的?
他出身农民,粗茶淡饭使得从小视力异于常人,参军后不久,就显露出他不同于常人的资质,他也更加刻苦训练,自然成绩斐然。
那时的部队缺乏武器,尤其缺少弹药。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没有枪,没有跑,敌人给我们造……”可见弹药的奇缺程度。部队大练兵是常态,也是锻炼战士们强健杀敌本领,加强战士过硬的军事本领。因为弹药稀缺,高志茂和他的战友们为节省子弹,想了不少好办法。
据说1947年,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率领国民党十万大军进攻陕北延安,在葭县西北地区进攻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时候,西北野战军牵着敌人的鼻子在陕北广袤的荒山秃岭和黄河两岸四处打转,先后消灭敌人五千多人。
作为地方部队,高志茂他们所在的县公安处没有随大部队在陕北的沟梁峁壑牵着敌人的鼻子四处转战,而是护送一部分大军渡过黄河要到山西。在渡黄河的过程中发生了惊人的一幕,让他终生难忘。
为了迷惑敌人,掩护延安的中央领导,部分解放军强渡黄河,给敌人造成党中央也过黄河的假象。听说解放军要渡黄河,附近几十位身强力壮的艄公集合在一起跃跃欲试,准备帮助解放军。秋天的黄河正赶上雨季,涛涛的河水泛着黄色巨浪,像脱缰的野马,昼夜奔腾。此时渡河非常危险,熟知水性的艄公们更是懂得秋季渡河一不小心就丢了性命。但是,为了穷苦百姓能翻身得解放,他们义无反顾。
艄公们一个个把自家平时吃饭用的大木船开到黄河岸边,在姜黄色的泥水里排好了队等待解放军战士。解放军的队伍一到,赶在敌人前面迅速登船。一船、两船、三船……每条船上有七八十位手握“汉阳造”(汉阳造步枪)的勇敢战士,艄公们迎风激浪,站在船头努力将船划向对岸,溅起的浪花将他们的衣服打湿也不在乎。
高志茂所在的地方部队作为掩护,断后。前两条船里是他的战友,作为班长,他登上最后一条护送船。他们这条船上帮他们渡河的是一位十分有经验的老艄公,中等身材,结实干练,深色有少量皱纹的脸看上去有40来岁。艄公抄着浓重的陕北口音,亲切地引导着大家“坐好”“扶好”。滚滚黄河恶龙般在船底咆哮,怒吼着想要把船掀翻,艄公像带领大家征服恶龙的将军,缓缓地将他们往河对岸送去。
在到达对岸还有十几米的时候,一群追赶的敌人爬上对岸山坡,“哒哒!哒哒哒!……”开始向河里用机枪扫射,试图阻止解放军过河。第一艘船勉强靠岸,轮到第二艘登岸时,机枪将艄公打入水中,进而打翻木船,木船顷刻在翻滚的河水中解体。一船战士瞬间跌入水中,有的拼命挣扎着向岸边游去;有的抱着木板在水中挣扎;有的已经被急流的河水卷走……看着战士年轻的生命在河水中消失,高志茂心如刀绞,默默地流泪。幸好他们这条船的艄公绕了个弯,巧妙躲过机枪的扫射顺利将他们送到对岸。这次经历,再次让高志茂看到革命的残酷性,也使得他更加坚强。
不久,疲惫的敌军部分被红军赶着渡过黄河到了山西,有的在佳县县城竖起几个炮楼,准备休息死守。高志茂和他的战友们利用对当地地形熟知的优势,他们每天在黄河东岸,拿着一把把“汉阳造”,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小米加步枪”,瞄准佳县县城方向敌方的炮楼打上一枪,受惊的敌人拿着枪炮“哒哒哒”的响上半天。尤其是半夜,惊慌失措的敌人用机枪打红半个天空。他们让敌人消耗了很多弹药,美其名曰:“浪费敌人的子弹。”几个月练习下来,高志茂和他的战友们个个练成了“神枪手”。
小小年纪他已经总结出自己的经验,说,如果在伏击时,得有很强的心理素质,要像石头一样,就是毒蛇爬到身前也不能动弹。还有冷热,更是考验伏击者的耐力和定力,稍有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丧失生命。
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对陕北的山川、湖泽、沟壑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回忆。或是汗水淋湿的记忆;或是澎湃的冲锋;或是喋血的沙场……军旅生涯让高志茂永远难以忘怀,他的心几乎一辈子都在部队里,因而也可以说他永远是一个兵,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骨气和彪悍。因此也养成耿直、认真、果敢、坚毅的性格,给今后为党踏实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革命世家
1927年冬,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高志茂出生在陕北佳县下高寨村一户贫农家里。高志茂诞生在一个红色世家,他曾祖、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一家几口全部是共产党员。他们家是怎样成为革命世家的呢?这还得从他爷爷说起。
陕北佳县下高寨村隐匿在黄土高原的纵深处,十分偏僻,春秋短促,冬天漫长而荒凉。经常是一眼望去,山连着山,山上平一点的地方是少量的梯田,剩下是稀稀拉拉的衰草和满目黄土,偶尔可见几棵树木,也是黄蔫蔫地硬挺着。一起风,地上的黄土跟着扬起,遮天蔽日,弥漫半个天空让人睁不开眼睛。高志茂记得十几岁那年的某一天,他正在山上放羊,远远地看见山的尽头黄风裹挟而来,如万马奔腾,他赶紧躲在梯田的土坎下,几分钟过后,沙尘蔽日,对面不见人影,耳朵边只听得到呼呼风沙劫掠的声音,大约一小时过后,黄风席卷过去,他才敢抬起头来,仿佛世界都换了个模样,混沌一片。
由于当地土地贫瘠,加上地主盘剥,农民十分贫困,所以早早就有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党在活动。穷人家的孩子常常上不起学,村里办有冬学,就是农闲时办学,组织农民在冬季农闲时学习文化,学费是三升米。高志茂的爷爷从小就很聪明孝道,平时帮家里干农活,农闲时在冬学里学识字,不久就认识不少字,成为村里为数不多“有文化”的年轻人。
由于他爷爷识字,经常帮着地下党读来往的书信,久而久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共产党。后来他父亲和二叔也成了共产党员,为中国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志茂从小就聪明伶俐,十分讨人喜爱,经常看着爷爷他们悄悄地为地下党工作,革命的种子早早在他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1942年,年仅15岁的高志茂开始帮着爷爷在茫茫的荒野上传递情报,跟着父辈参加了革命。
40年代,在青瓦灰墙的乌龙古镇街巷边上,一位姓王的地下党开的染房,表面看似以染布为生,实则为地下党顺利开展工作打掩护。虽然如此,这家作坊还是以技术和价格在这一行出了名。
1944年,年仅17岁的高志茂跟着父亲到作坊干活,学习扎染技术,帮助地下党传递消息。
高志茂清楚记得院子里布满染坑,有的深达一丈多,旁边还摆放着十几只染缸,一个个缸口蒸腾着热气在空中飘荡。那时,刚刚印染过的布匹,搭在一排排的染布晾杆上,和着微风轻歌曼舞、婆娑有致,仿佛要掩盖枪林弹雨的岁月流年。高志茂和雇的几个地下党伙计每天不停地将白布和各种色彩,主要是蓝色,与水掺和着、搅拌着,那蓝色的染布,被伙计们染了一年又一年。那带着深深浅浅的靛蓝颜色搅动着古朴的染坊,使得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了,连时间也像似凝固了。只有场院里一缕缕,一排排巨大的蓝白色布匹轻轻在时光的海洋里荡漾着,在温暖的阳光里交错着,细数着光阴的流逝。这便是高志茂少年时对古镇深刻的印象,一直在他记忆里流淌。他看清楚了白布如何被浸染,他的思想也在被革命中浸染,隔着安静的时间,隔着岁月的沉淀,使得他越发勇敢坚强。染坊主人也很精明,善于经营,生意火爆。染坊的碎花蓝布不仅在当地畅销,也卖到了很远的地方。据说在战争时期,连解放军也悄悄来订购布匹制作军装。
染坊的后面有一排矮房,经常有地下党来躲进去,开会宣传革命思想,来来往往的地下党人顺利地在此传递着情报,了解情况,甚至指挥革命。
由于他机智加上工作积极,不久就入党了。后来他又到佳县县大队保安科工作。
在染坊工作期间,高志茂还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一生不变。他的书柜里一直保存着他读过的书籍,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选集;有艾思奇写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有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通史、中华活页文选等。除了哲学、历史类书籍外,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镜花缘等文学类书籍,他的书籍对子女走向工作和写作生涯,起到了启蒙作用。他也成为一位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共产党员,为他后来顺利开展工作带来极大好处。
有道是:
革命世家唤晨光,
游走山川社稷抗。
振臂未将识字黄。
很平常,
一半儿读书一半儿想。
三、保卫毛主席
在高志茂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那是他50年代在部队上照的。照片中,他和二弟身穿军装,胸前佩带“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字样的军功章。这是高志茂当年保卫毛主席转战佳县立下战功得到的。
1937年秋,西北政治保卫局并入边区保安司令部,后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处长由周兴担任,主要职责是党政机关安全警卫、城防、武装护送等。保安处为保卫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机关安全、保卫红色政权、巩固扩大陕甘宁边区、解放西北诸省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新中国公安事业培养、储备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1944年,刚入党的高志茂加入县保安处,后来,他二弟也加入了保安处。
在佳县工作期间,高志茂曾两次保护过毛主席。
第一次是在沙家站战役中,他给到佳县县城的中央党毛主席安排住处。
当时党中央毛主席来到佳县,由于人生地不熟的,高志茂所属的地方保安处必须连夜帮助他们了解民情和地方情况,然后安排住处。他按照上级指示一家一户地找房子,把毛主席他们安排在当地农民家里。之后,毛主席还亲自接见了地方保安科的战士。由于中央领导和毛主席跟普通战士没有什么区别,因此,高志茂并没有认出毛主席。
第二次是在1947年8月初,蒋介石得知西北野战军和毛主席都在榆林地区,立即电令胡宗南率几十万大军向绥德、米脂、佳县地区扑来,敌军于8月16日已进驻佳县马尤铺。当晚毛主席率领第九支队(中共中央代号)来到佳县神泉区曹家庄村,离马尤铺只有20华里远,可以说是在胡宗南部队的眼皮底下。当天下午四点左右,第九支队孟参谋来到曹家庄,了解了该村的一些情况,然后问保安科的人员情况,回答说保安科的人大都外出侦查去了,只剩头天晚上脚被蝎子蛰了的高志茂和科长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