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远去的秋分(散文)
2018年,我国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2023年的秋分是9月23日。
秋分是丰收的季节,各种庄稼开始成熟收割,秋分又是个繁忙的季节,除了要收割成熟的庄稼,还要管理未成熟的作物,比如“大白菜”,还要种植冬小麦——所以称为“三秋”——秋收、秋管、秋种。
天津附近地区有一句种植冬小麦的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所以从秋分这天就要开始播种冬小麦。七十年代之前,播种冬小麦都是使用传统的木制农具“耠子”,用耠子把土地犁出一道三角形的沟,人工把麦种撒在沟里,然后用土掩埋,再用石磙压实。七十年代中期出现了新式铁制农具——播种耧,依然使用畜力牵引,一次可以播种四条垄。不要小看了这种简单的农具,当年推广的时候,公社办了专门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要求责任心强、精于计算、身强力壮。当年我是生产队有幸被选中参加培训的两个人之一,回来后大家都说:“过年的饺子就全靠你们两个了!”
这种铁制的播种耧犁头十几公分,自带漏斗,行走时犁斗里的麦种会顺着软管撒到犁头底下。虽说冬小麦是秋分这天开始播种,但是不可能一天播完,实际要播到寒露左右。种麦“寒露迟”了怎么办?只有加大种子的用量。秋分刚开始播种的时候每亩使用麦种二十斤左右,每天增加用量,到寒露时节每亩的麦种要达到四十斤上下。当然,还要看每年的气候情况,如果是暖秋,麦种可以少增加一点,如果是冷秋麦种用量还要加大。要求掌握播种耧的人“精于计算”原因就在于此。
秋分的午后,空气中飘散着干草和新收割庄稼的清香,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缕羽毛般的白云,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让人产生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赶上一头背上驮着麦种的老牛,慢腾腾地朝上午未完成播种的地块走去。播种耧收工时放置在地头不用拉回家,老牛似乎知道该去哪块地播种,不用管它自然就会朝那块地走去。别看老牛走路慢慢腾腾,看到路边未收割的玉米,它轻轻一扭头一颗玉米棒就被叼到嘴里!你甚至来不及阻拦它——我从来不会阻拦老牛偷吃玉米棒,更不会因此打它,我觉得老牛有权力吃玉米棒,甚至比人的权力更大!
使用播种耧不但要精于计算,还要有一把子力气。播种的时候,一人牵牛一人扶耧。准备播种小麦的田地原来都种着玉米,玉米收割后用拖拉机耕一遍,然后再进行人工平整,把田地修整成一块块方形的畦,这是为了以后方便浇灌。人工平整的时候,很多玉米茬头(就是玉米根)被埋在土下面,用播种耧播种的时候,犁头遇到地下的玉米茬头,扶耧的人就是一个大咧跙!三百米的垄头东倒西歪地扶上一个往返,人早就累得气喘吁吁,只好和牵牛的人互换一下,这是扶耧需要两个棒小伙子的原因。
人累牛更累,播上几个往返之后,牛也要休息一下。在地头停下播种耧之后,老牛卧在地上开始倒嚼,就是反刍。它慢慢地咀嚼着从胃里翻上来的食物,嘴角挂满白色的口沫。人在休息的时候也会踅摸一些吃的。在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一棵甜棒,或者抱来一堆收割下来的黄豆点燃,等火灭之后在灰烬里找烧熟的豆粒吃,吃得嘴唇嘴角都是黑的。
天上一抹羽毛般的白云变成橘红色的时候,从播种耧的绳套上把牛卸下来,将空了的麦种口袋搭在牛身上,慢腾腾地朝村庄走去。土路上走着拿锹抗镐的收工社员,远处传来母牛一声声哞叫,那是呼唤在地里玩耍的小牛犊赶快回家。不远处小村庄被轻纱般的炊烟缭绕着,炊烟中传来一阵阵烀白薯的香味,人们在秋分前后已经能够吃上收获的新粮了。
秋分,在时光的脚步下已经渐行渐远。虽然偶尔还能看到天空中羽毛般的白云,但是干草和新收割庄稼的清香却再也闻不到,炊烟缭绕的小村庄更成了梦中的记忆。
别了,田园牧歌生活,别了,秋分!

您所介绍的农具我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各地农具为了适应本地区的习惯千变万化,不敢妄论是否和我用过的一样,我用过是播种耧和封面上的差不多。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