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三点异议说三国(随笔)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说马超与庞德正议马腾被召进许昌一事,“言未毕,一人踉跄而入,哭拜于地曰:‘叔父与弟皆死矣!’超视之,乃马岱也。超惊问何为。岱曰:‘叔父与侍郎黄奎同谋杀操,不幸事泄皆被斩于市。二弟亦遇害。惟岱扮作客商,星夜走脱。’超闻言,哭倒于地。众将救起。超咬牙切齿,痛恨操贼,忽报荆州刘皇叔差人赍书至。”
——也就是说马岱与刘备的差人是同日之内先后而至。
问题就在这里。
曹将马腾赚入许昌杀了,当时马岱引一千军作为马腾的后援部队正在行军途中,腾败兵奔至中途,告之马岱,“岱大惊,只得弃了兵马,扮作客商,连夜逃遁去了”。曹既杀马腾,去了后顾之忧,便决意南征孙权,权得此军情后差人往柴桑告急鲁肃,肃即修书,差人往荆州求救刘备,备差人往南郡搬取诸葛亮,亮从南郡回到荆州看毕肃书后说:“高忱无忧”。刘备不解,亮曰:“今操杀马腾,其子马超,现统西凉之众,必切齿操贼。主公可作一书,往结马超,使超兴兵入关,则操又何暇下江南乎?”备然其说,即作书差人投西凉州而去。
试想,许昌在河南,孙权在南京,刘备在湖北,而西凉则在甘肃之西北,马岱得信最快,他得信后,星夜兼程直奔西凉。而孙权的细作将许昌之事由河南报到南京,孙权差人到柴桑见鲁肃,肃差人到荆州求刘备,备差人往南郡请诸葛亮,亮从南郡回到荆州后这才让刘备差人从湖北启程往甘肃,这一大圈路程要比马岱直接去甘肃的路程远地多,刘备的差人怎能与马岱同日之内见到马超?再进一步说,马岱的心情要比差人的心情急切的多,马腾与马岱乃叔侄,叔父遇害,其侄岂不尽力,差人于路也是这种心情吗?就算差人对工作积极负责,也决不能与马岱同日到达西凉州。我将此疑言于一位历史老师,他说:“马岱‘弃了兵马,扮作客商’,他是步行的。”我不能然其说。“弃了兵马”是指他所引的那一千兵马,因这样无牵无挂,会“逃遁”得更快,再说,难道马岱憨了,遇此十万火急之事,为何要步行?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为遮人耳目,弃马步行,但他深入曹地并不远,主要路程是甘南至甘北这一段,而整个甘肃当时是他马家和张鲁的封地,当时马家军与张鲁并无矛盾,难道在自家封地上也要偷着走路或是找不到一匹快马?
显然不能圆其说,此其一。
《三国演义》第九十回写孔明七擒孟获,兵逼三江城,令魏延、赵云攻打,城上弓弩齐发,二将败回。有天夜里,孔明令十余万大军用衣服包土“一齐弃于城下。一霎时,积土成山,接连城上。一声暗号,蜀兵皆上城。蛮兵急放弩时,大半早被执下,余者弃城而走。”
试想,两军对垒,十余万人如何偷偷去填城墙?如此庞大的队伍如何去干偷偷事?那么浩大的场面,城上居然不知,既然蜀军能往复填城,说明那一夜的能见度不算太低,城上守军难道都看不见?衣服能包多少土?要填一条大坡直至城头,而城上的兵将们竟然毫不知觉,可信吗?那孟获已六遭其擒,败退三江城中,难道就毫无警惕的去睡觉?这条大坡填好后,“一声暗号”,意思是怕城上守将听见——填城时动用那么多的人,又那么大的工程,城上尚且不知,何用“暗号”?“蜀兵皆上城”,于是孔明七擒孟获了。每读至此,总觉此说荒唐,若事实真是这样的话,孔明七擒孟获也没什么惊人的了,就是我带一伙人与孟获干仗,休说“七擒”,就是八擒九擒也问题不大,不是说我有军事才能,而是这老孟水平太低。
这九十回我反复看了多遍,觉得没道理,没道理地就如孟获在大兵压境之下,在哪里专门挑来这么多既聋且瞎的将士守这三江城。此其二。
以上两点是质的问题。再谈一点其艺术处理上的问题。
刘备兵败投袁绍去了,张飞流落古城,关公被困黄土山,兄弟失散,天各一方,不知生死。遥望下邳,火光冲天,又不知二嫂性命如何。本欲战死,以全其节,张辽却说不若降曹以寻刘,关公遂约三事,其中之一“但知皇叔下落,不管千里万里,定辞曹而去”。后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便挂印封金,出关斩将而走,过洛阳臂中韩福一箭,至汜水险被卞喜暗算,到荥阳差点被王植烧死,几次死里逃生,好不容易闯出曹界,却听人说刘备离开袁绍往汝南投刘辟去了,于是又拐路往汝南而行,路遇大将夏候惇拦截,又遭蔡阳追杀,于路慌惶不安,历尽千辛万苦,奔到汝南,又听人说那刘备又回袁绍处去了,关公只得回马再奔河北,如此奔波千里万里,终于在河北界首关定庄上见到刘备。我想,这兄弟二人大难不死,久别重逢,定会放声大哭一场以泄胸中的积郁吧,不想,罗贯中却不这样着墨,而是说“望见备来”,“关公迎门接拜,执手啼哭不止”——每读至此,都给人一种不能发泄的难受,且“执手啼哭”,此乃小儿之态,妇人之态也,而且还“不止”,那就是哭哭啼啼,悲悲切切,唠唠叨叨了,这哪是关公之所为。再就是刘备那大哭匠此时能不“跌足捶胸,两眼泣血,袍袖皆湿”地再来一番吗?从写作艺术上讲,前面那些故事均为铺垫,兄弟见面是为高潮,行文至高潮处,理应顺其自然,着力渲染,令读者与书中人物同悲同喜同落泪,这才是名著之名处,而罗氏却用了平庸之笔,此笔不仅破坏了他所创造的那种悲壮气氛,而且也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从写作角度上讲怎能不说是一败笔呢。
以上是我对《三国演义》的三点异议,希望大家共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