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旧时光】兴国寺碑重见天日(随笔)
兴国寺碑重见天日
裴社乡铁牛峪村的“兴国寺”建于唐太宗李世民朝,毁于1941年5月日本人攻南山时。日本人拆其庙在翅山、塔山和铁牛峪建三炮楼,但寺里碑无大损,可惜1958年大跃进,在“打破迷信,就地取材”口号的驱动下“砸碑烧石灰”,寺内的铜钟、铁钟、巨鼎在大炼钢铁中回炉了,如今只有三通石碑半露于荒草之中诉说着历史的风吹雨打和岁月的沧桑变迁,一片死气沉沉,一片冤气沉沉,但其名气、钟气、庙气、神气至今萦绕斯地而不肯湮灭。
为挽救兴国寺遗物,为弘扬兴国寺文化,为使其与汤王山文化联成一线相得益彰,2002年8月11至12日,县政协常委任育才应铁牛峪村书记卫通明之邀,受政协机关之托来到兴国寺遗址。内有新槐数棵,古椿数株,康熙、嘉庆二碑皆半入淤泥之中。为抄录碑文,他与卫通明清淤发掘,挖地三尺余,至其“碑座”,方知此乃七尺大碑,字迹完好无损,嘉庆碑曰:“……唐之时,神僧出,以一釜饭万军,太宗奇之,因赐其名曰兴国……”发掘康熙碑时,挖出其“碑帽”,那帽子巨大,八百余斤。铁牛峪人听说有人替兴国寺说话了,男女老少均来相助,他们自发的找来枣木杠、钢丝绳,终使沉睡地下半个世纪之久的碑帽重见天日,在扶戴其帽时,不论白发老叟还是三尺黄童,就连老妪村姑们都要来亲手抬扶一下,以示“尽一份心”,其情其意,有些动人。
另有一康熙碑立于乱石之中,可惜被文革毁了面容,已不能辨认其本来面目了。另有三碑,一被筑入以寺为邻的土墙内;一与莲花台同埋于寺西墙根下;一破损殆尽,拼接可见:“太宗与尉迟恭战于斯……”余不可接。
我国有“兴国寺”四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五台山三老僧来此寻祖问根,他们默立良久,焚香化表后洒泪而去。此后,盗墓贼兴,贼用科学仪器探寻“藏经洞”,找到方位后用“闷炮”炸开洞口,而进洞取宝时,一贼突发奇病,三贼忽皆头痛,只得停工入院治疗,病愈出院,用挖土机、推土机二次下手时,贼的老婆们一夜之间皆神经失常,哭唱喧天,众贼惊曰,有神!遂止。所以其洞之宝,保护完好——究竟是神灵显圣?还是偶合敷衍,暂且不论,但是此事,村人皆知。
任育才感叹不已,他据史问典,叩石求言,欲将此事写成报告文学,意在呼吁官方尽快复兴我们的兴国文化,共育此佛教亮点,借古寺之神力宣传闻喜,正如嘉庆碑云:“历览古今有人以地传者,人以地传非其地则将无其人,地以人传重其人以名其地……”细推此言,言之有理,应遵碑上之嘱,让其“声驰异域、名传八方”以使“远者慕焉,近者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