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慎独完善修养(随笔)
慎独,即古人的一种修养方法,指人独处时谨慎不苟。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所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慎独是完善修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尤其思想境界与情操,更为重要。【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是多方面的,诸如责己、待人、耿直、谦恭、廉正、诚信、道德、制欲等等,但从严格要求自己的角度来看,还应包括“慎独”二字。慎独,它既是人品完善的突出表现,又是自我修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
古人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意思是说,即使隐蔽得好,没有不被发现的;即使是最微小的,也没有不显露的,所以君子在个人闲居独处的时候,言行也谨慎不苟,也要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
慎独,它能驱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自觉地规范文明的言语行动。一个以“慎独”律己的人,当他独处时,仍能保持一种严格的自律意识,力排外界的干扰与影响,坚持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永葆高贵的道德品质,弘扬勇敢的献身精神。在战争年代,在境遇残酷、情况复杂的敌占区,有许许多多革命者,都是独立工作、单独执行任务,有的长期远离组织,甚至失去联系,但都能以革命利益为重,为严格执行命令,严守党的纪律,甘愿舍弃个人的一切,以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江竹筠,就是妇孺皆知的“江姐”。1939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交给了革命事业,奋斗不息,忠贞不渝。1948年1月16日,江竹筠的爱人彭咏梧在大巴山暴动中牺牲,川东的地下党也陷入困境,江竹筠的身份已经暴露,党组织决定留她在重庆工作,另外派人去下川东,可江竹筠极力向组织表示:“这条线只有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她的请求得到了组织的同意。江竹筠又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她的战场——下川东。不料,由于叛徒的告密,6月14日,江竹筠不幸被捕。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里,敌人先后两次提审江竹筠,轮番动用了老虎凳、吊飞机、灌辣椒水、竹签子钉指尖等酷刑,然而她以一个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保守了党的秘密。难友们纷纷写诗、写信慰问江竹筠,她回信说,“谢谢同志们的关心,毒刑拷问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似钢铁……”敌人无法从江竹筠口中得到一丝秘密。正当全国解放前夕,1949年11月14日在“中美合作所”内的台岚垭,敌人残忍地杀害了她。但江竹筠的事迹,已化为美的旋律,一曲《绣红旗》至今成为千万人歌颂的心声。
在无人监督、单人独处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严于律己,保持操守,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呢?这是他们将“慎独”推向极致的结果。在此举一感人事例:原北京军区63军有一位老模范名叫张星耀,是军幼儿园主任。1949年解放大西北战役中,昼夜行军跑在前面,帮助同志,并进行宣传鼓动,所带兵马无一掉队,先后记一等功和大功,两次出席华北军区英模代表会,被誉为全军模范。著名作家魏巍在获奖长篇小说《东方》里,对张星耀有专门的描写章节。1942年秋,他奉命到家乡冀中高阳县执行侦察任务,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碰到了衣衫褴褛的妻子,正带着两个面黄肌瘦的孩子沿街讨饭。两年未见面的妻子哭着叙述了父母得病、破房倒塌的遭遇,恳求他留下来照顾自己的家。张星耀指着村外的庄稼地,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种庄稼要舍得撒种下本钱,干革命就要为‘大家’牺牲‘小家’”。他安慰了妻儿几句后,毅然决然地转身执行任务去了。身后妻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丝毫没有动摇他革命到底的决心。
慎独,需要有很好的思想修养,很高的道德境界,坚守理想信念。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觉悟不同,遵守道德原则的自觉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在很大程度上,往往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因素,如他人的监督、社会舆论的压力等等,这说明还没有做到慎独。这种不慎独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几乎随处可见,不能理智地按照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严格自觉地管束自己,这就在人品上造成了缺陷,严重者则毁了自己的前程。许多落马贪官的忏悔都表明:理想信念的动摇与滑坡是最危险的动摇与滑坡。做“两面人”,表里不一、欺上瞒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精于伪装忠诚、清廉、正直,说到底,没有了理想信念,就缺了钙、丢了魂、失了根,再也不可能慎独处事当官为民,只能败坏道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终究逃不出党纪国法的惩处。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强思想修养,时时事事慎独直面自己的问题,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违规,否则下场可悲!
人不正直、无慎独,等于是抛弃了理智只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是不可收拾的,就像一只小船不小心驶入了波涛汹涌的深海,是难以找着停泊之处的,随时都有被掀翻的危险。
慎独,首先要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能够自我管束,不仅在别人能看见、听到的时候有良好的表现,而且应该在独自一人,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特殊情况下,也小心谨慎,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所谓道德信念,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奉和强烈的责任感,是做到慎独的内在动机和行为选择的制约因素。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是对一个共产党员的道德信念的起码要求,一定要遵循少奇同志的教诲,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加强自我管束,增强道德的制约力,这对自己的人生修养,是极为重要的。许多有为青年、先进分子,正是依赖坚定的道德信念、高度的自我管束能力,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突出表现,做出不凡业绩的。而有的人,缺乏道德信念,将“慎独”置于脑后,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干坏事时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反正别人看不见”,“干一次就不干了”,结果酿成终身悔恨。这样的事还是不少的。
慎独的基点是忠诚老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人生的真正道德境界,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慎独的基础。革命前辈总是教育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做人,实事求是地做事,坚决反对那种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作风。对人应该襟怀坦白,赤诚相见,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慎独要做到“四个一样”,即:思想和表现一样,说的和做的一样,在人后和人前一样,没人监督和有人监督一样。切忌不要认为无人在场,干点坏事别人不知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人,一定要正直。人一正直,什么都好了。这一条简明的原则,便是道德科学的全部成果。诚恳,是做人的灵魂;惟其诚恳,才能慎独,才能开出灿烂的青春之花,结出丰满的人生之果,彰显高尚的品德情操。
在此举一个“两代共产党人律己慎独的典范事例”: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儿子,照理说,他在许多方面做事都是很方便的,可是他从来不以此谋私,也不利用这层关系来帮助亲戚朋友谋私。毛岸英在解放初写给他表舅的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毛岸英在信中说:“来信中提到xx‘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天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了,而尤以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皇亲贵戚权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来临了。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已经获得根本的胜利。而对这一层,xx恐怕还没有觉悟。望他慢慢觉悟,否则很难在新中国工作下去。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而不可个别解决。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个人主义是不成的。我准备写信将这些情形坦白告诉xx他们。”毛岸英在信中还说:“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许正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我决不能也决不愿做违背原则的事,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其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的最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一滴水见出太阳的光辉。从毛岸英这封信中,足可以看出两代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共产主义的情操。
慎独,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从一言一行做起,毫不原谅自己的“小毛病”。按一般规律来说,隐蔽处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微小处最能显示人的灵魂。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大的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把握自己,即使在所谓一些小的事情上也能洁身自好,问心无愧,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要求。有的人认为“小节无害”,因此为人处世很不检点,结果往往因一些“小事”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况且,由小及大,最终会酿成祸害。战胜自己的缺点,哪怕是一星半点,也会百倍增加你的信心和勇气,增添你自我修养的分量;任何容忍微小的毛病与过错,都是造成更大错误的根源。生活中常有一些错位,表面上看来是偶然的,实际上它是很早就潜伏下来了。就像一念之差、一桩“小事”,偶然发生了,改变了事物的原貌。其实这一念之中,凝聚了人的全部素质的优劣。
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佳境,一种人品的完美,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才能达到。但是决不能因其难而却步,因其时间长而松懈,应该将其贯穿人的一生,像周恩来同志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把“慎独”当作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手段,终生坚持,处处实践,毫不动摇。
朋友们,虽然人品是难以完美的,但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向“完美”的境界攀登。思想修养,贵在自觉,重在“慎独”,愿你在“慎独”中锻造美好的人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023年9月29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7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