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影视戏曲 >> 【晓荷.旧时光】天人合一话郭璞(解说词)

精品 【晓荷.旧时光】天人合一话郭璞(解说词)


作者:峨嵋岭 童生,743.8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568发表时间:2023-09-30 15:27:13
摘要:运城电视台大型电视文学片解说词

随着“文化立国”工程的兴起,国学文化逐渐向现代文明的中心漂移,它像地之轴、天之柱,擎起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一片真空,它那厚重的涵养、永恒的哲理,随着世界各地汉语学院的成立而风行全世界,在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中,被置于五经之首的《易》,是五四运动之前每个学子的必修课程。
   古人云“天大地大,没有《易》大;河深海深,没有《易》深”。而探《易》、演《易》、用《易》、推《易》,将《易》理向前步步撬动并向纵深无限拓展的却是西晋时代闻喜县的郭璞景纯公,他的学术群里的主体建筑叫堪舆——堪为天,舆为地;堪为风,舆为水;堪为高,舆为低;堪为阳,舆为阴,他那堪舆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调和水火,天人合一。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飞速发展——原子弹的爆炸、南北极的溶化、物种的灭绝、臭养层的破裂、大气层的污染、紫外线的杀生……地球村的村民已沦落成“生态难民”了,难民们已经看到九九开始归一。也许我们的祖先早就推算出这一点了,他们唯心地塑造出一个女娲,让她炼石补天,不要让地陷,不要让天塌,然而不断扩大破裂的臭氧层,女娲能补得住吗?于是生态难民们只好在哥本哈根召开应对气候变暖的“补天大会”。如果说求取“社会生态”要到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的话,那么求取“自然生态”则要到1700年前郭夫子那里寻找方法。
   郭璞郭景纯,他卓立在诸多峰巅之上——文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学家、科学家、风水堪舆学鼻祖,他以其卓越的文化贡献、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独立的文化特质跻身于南风广场的河东历史文化长廊之中(浮雕特写),他像一盏神灯,成了学海永恒的灯塔!
   汤王山,中条山里的一座大山,它的原名叫景山,因中华民族的先祖商汤在此囤兵养马,与三千诸侯盟会于此,而后焚火立誓,启石门,过天桥,败夏桀于中条山前沿坡上的鸣条岗,从此,人们把这座大山改名曰汤王山。汤王山上的汤王庙展示着它的资深和久远,庙前的图腾柱虽仆地数千年但其遗骸犹存。庙前的这条大沟,民间唤它做“扶汤沟”,因天下民众从此沟上山扶持汤王成就霸业而得名,但到西晋之后,民间称它为“书堂沟”,是因为这条大沟的峭壁上有一组天然石窟。西晋郭璞为避“八王之乱”,隐身于此,潜心攻读,这组石窟便是装满神秘的“郭璞书堂”,“扶汤沟”因此变成了“书堂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此汤王山便成了一座文化山,吸引了多少来客寻幽探访。
   站在石门乡的青山村遥望汤王山,却似一只万岁老龟载着满身的珠宝英络向上攀援(特写镜头),老成持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如老庄孔孟。那老龟的热汗蒸上山巅化作白云,被晚霞一照,化作火焰,那火焰却被狂风撕扯得全如风口上的残烛灯火,被摆平扯烂,断而复连,灭而复燃,唯云根不移,灯捻不断,从远古一直点燃到今天。
   2015年10月中旬,寒露刚过,霜降迫临,山上恣意狂放的豪绿,依着时令已是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摄制组在“汤王山通”范玉良的带领下顺着郭璞的历史足迹,慢慢向这个谜团的中心走去(摄制组行进景),去领略它的精神内涵。它要翻越一道凸兀陡窄的大梁,大梁两侧壁立千仞,大壑深处风云激荡,用郭璞《江赋》之言,那就是“协灵通气,喷薄相陶,流风蒸雷,腾虹扬霄”。行三里许,跳三个断层,谓之“跳三跳”;进入密林深处,拐三个山嘴,谓之“绕三绕”;至悬崖勒马处再下三个绝壁,谓之“翻三翻”,过此九险,方到书堂门前。进入书堂石门便是书堂通道,通道壁上虽有郭璞遗迹,但被风雨剥蚀,漫灭不清,不可译解。爬过通道,方至书堂对面观景台,此台与书堂相距三丈远余,中间是一深深鸿沟,沟里白云黑雾,上下翻滚,不可逾越。摄制组只好隔此天堑,站在观景台上对着郭璞书堂取“长焦镜头”,如此只能取其外表,不能取其内涵了,而郭璞搭根独木桥,悠悠而过,安居于此,千虫不害,百兽无欺。
   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鱼肥蟹美,参老菇肥,幽深静秘,充满仙气。书堂上方,页岩层层——石卷书,石窟幽幽——小琅嬛。琅嬛山乃天帝藏书楼,小琅嬛乃郭璞藏书处。站在观景台上,瞰视汤王山下,那“摄政百川,总督千山”的豪迈诗句跃跃跳上心头,而山下之人,不论站在哪个角度也不能窥视此台之一斑。台下有一石屋,如今徒有四壁了,其上石檐伸出丈余,以遮风雨;石屋之侧,有一洞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下去之后,豁然开朗,纵广丈余,仍一卧室……郭璞在此怎样著书,如何立说,今天的我们难以猜测更无从知晓,只能放飞思维的孤鹜,与落霞一齐独飞,飞向东晋古中古,跌入西阳山外山,去寻觅能与远古对接的频率的点,只要按对密码,就能调出远古,甚至与其“视频”;若找不到那个频率,留给我们的只能是逝鸿片羽,悠悠白云,恰如《江赋》名句:“(duì)如晨霞孤征,渺若云翼绝岭,倏忽数百,千里俄顷。”
   郭璞窑前一石柱耸立,顶端点燃一灯。夏秋时节,满沟亮堂——原来顶端石缝,住有蜜蜂,蜜汁外流,引来千万萤火虫,这便是民间传说的“郭璞神灯”。郭璞书堂经过1700余年的风雨侵蚀,如今已坍塌不堪,清乾隆年间尚且完好,乾隆闻喜县令言如泗描写郭璞书堂曰:“纵广丈余,内有悬泉一滴,置砚其下,水永不涸,故文不绝。”那泉滴砚池之中,其声如歌似咏,如琴如筝,郭璞隐居这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独与万籁之音对话,才思恰如江河涨潮,文章时有神来之笔,他注《尔雅》、作《葬经》、给《方言》《洞林》《水经》《三苍》《楚辞》《子虚》《上林》《穆天子传》《夏小正》《山海经》及经、史、子、集等典籍作注者十数部之多,就是如今《辞源》《辞海》上的许多辞条都是“郭璞注”。清乾隆《闻喜县志•艺文》卷诗云:
   山色达含翠,幽谷郁苍苍。内有仙人住,绝代仰书堂。
   云起蒸幽洞,薜萝挂石墙。史传有胜迹,滴水砚中央。
   不盈亦不涸,造化锺其藏。研朱点周易,悟道判阴阳。
   五行精卜筮,词赋映琳琅。往事越千年,犹自思青囊。
   郭璞选中汤王山者是他少时打柴来到此处,看见沟内金光闪烁,他登上大梁,跳三跳、绕三饶、翻三翻来到此处。有一宅院(石院特写),院中一白一黑二叟对弈,璞遂倚持斧柄,静立观看。那白叟拣一仙桃,让璞食之,不饥不渴。一局未了,但见院中桃树花开花落者三次,只听黑叟叹曰:“人生乃一局棋耳,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良可慨也。”言罢二叟化作清风而去,璞动身挪步时,斧柄已朽烂,原来他在此地驻足已越三年矣,古人遂作《烂柯经》以记其事。此院遂得名曰“烂柯院”,或曰“郭璞棋院”。
   璞居于此,研读群经,只是米袋日瘪,无可奈何。一日,那白叟于云中歌曰:“山沧沧,水溶溶,元宝山下有米粮;人道春,我道秋,秋有金,人无忧。”璞思之良久,“秋有金”者乃锹也,遂持锹垦荒于汤王山之阳的元宝山下、亳(bō)清河畔,得良田二块十六亩,曰“上八亩,下八亩”。垦荒期间,那黑叟于云中歌曰:“一锹一字,留芳后世”,郭璞垦荒不断,故其文章如流。
   郭璞谢世之后,此地归汤王山下白家滩人租种。每到秋后,白家滩人便赶上毛驴,驮上玉茭,翻山越岭,到南郭村郭璞祠堂交地租。南郭村人将此地租用于祠堂香火开支,此租从西晋时代交起,经过宋齐梁陈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及中华民国,不论朝代如何更替,不管天下怎样动荡,这些朴实的山里人世世代代交租不绝者,是对郭老夫子的崇拜和敬仰。新中国成立以后到土改运动之前,租种“郭璞地”的最后一个人名叫王彪,他的儿子叫王新华,是从后宫联区校长任上退休的老干部。这位老干部小时候常跟着父亲走出大山,来到南郭,给郭璞祠堂交“南郭地租”(王新华特写),他常与郭璞研究会首任会长郭德福在一起提起这个历史话头,提起来就放不下(二人特写)。如今“上八亩”已退耕还林,“下八亩”育了幼松,古老的“郭璞地”仍在元宝山下、亳(bō)清河畔,放飞着绿色的希望。地头这颗千年老桑自主人殉国之后,肚子就给气破了,一半早已枯死,但另一半仍然倔犟地活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桑蚕学会在全国古桑普查时,它在中国排名第二。树下的石磨、石臼、石碾及众多石器告诉世人,郭老夫子,尚能用饭!
   站在汤王山巅,往西可见运城盐池发出的白光,往东可见紫金山以东出发的紫气。那紫气迸发的地方就是古书上的“中山国”——在如今的绛县地界里,郭璞骑驴驮书,望气而来,过白石,到横水。来到绛县西南中条山下的小严壑,内有一小小山坳,藏风聚气,招瑞纳祥,义山仁水,一派佛国气象;向阳一带是大崖壁,因石色错综,宛如一轴色彩斑斓的佛国画图。岩上伸出石檐四丈余,中间有石窑两孔,窑下断崖处有泉喷出——此涑水源头,铮铮淙淙,顺壑而下,由涑水入黄河。沟渠两边的岩石因千年滋润,长满厚厚的苔,涧后一大洞,直通垣曲历山,里面凉气森森,风声呼呼,水声哗哗。郭璞到此祭山读书,脉气滚滚,为解寂寞,养一白蛇为伴。郭璞离开此地后,绛县人以此为荣,称郭璞窑曰“仙人洞”,此地便成风水宝地。此后许家、柳家族人迁移至此,繁衍生息,形成如今的柳庄村和许家村。明万历十一年(1586),许家村人在此建起佛寺,寺里香火旺盛,集市如云,人们拖儿带女,祭拜郭璞,求取灵气,致使绛县多出人才学士。许家村绅士许登高为报郭璞给绛县带来的“庆气”,遂削发为僧,青灯古卷,神伴郭璞,有《弥陀洞记》碑详记其事云:南峙条山之巅,有壑曰小严,形势崔巍,云水合涧,地虽高阜而风藏,名虽曰壑而气聚,草木森莓,四周盘顾,宛若一块仙境福地,庄人许登高为报郭璞仙人洞明贤,从事沙门,法名真弘……是故睹者莫不启敬瞻谒,闻之者数谓尽善尽美矣……
   此后,僧侣不断,香火承传,直到解放以后还有许姓的兄妹二人主持于此。他们一代一代守卫着一尊偶像、一个信仰、一种思想……他们经常看见郭璞养的那盘白蛇出来,在涧下喝水,吊桶一般粗细,蛇信如焰火,双目似明灯。那蛇出洞,仰头三尺,凉气数里,草伏两边,洞口“冰片”任人敲取,从不伤人,世称“神蛇”。农业学大寨时,草木剃光,百兽绝迹,神蛇遂不复出焉,但有人在垣曲历山原始森林中看见。
   走过小严壑,来到大严壑,峰回路转,“仙人洞”呈现在眼前。院子的门楼由石片砌起,粗糙古朴,上铺大片的槽形石瓦,石券门的额上大书三字:仙人洞。落款“明天启五年”,即公元1625年,距今390多岁矣。穿越门洞,步入院中,举目四望,思接千古,清光绪庚辰年《绛县志•艺文卷》云:仙人洞在县西二十里柳庄南,山径曲达,地极幽胜,上有石洞,五色天然,壁列十八罗汉像,中间石缝启处出水,涓滴不歇,洞外草木佳致,山容似画,鸟语如弦,为晋郭璞读书处。
   历朝历代,朝拜郭璞者络绎不绝。民国十五年,绛垣中学学生景达、卫奇文等238位学子在此朝拜郭璞并捐资重修仙人洞,他们义无反顾地奉献着自己的虔诚。这些学子的事迹记录在这块躺卧在荒草丛中的《重修仙人洞碑记》上,他们修好仙人洞后,在石壁上留诗赞美涑水之源曰:
   千辛万苦不辞劳,远望方知出处高。
   山间岂能留得住,终入大海作波涛。
   只是岩石风化剥落,这首小诗看不见了,它含蓄蕴藉地告诉我们,郭夫子的思想是涑水河的源头,他的学术思想难道只能留在此处的山水之间吗?不是的,它最终要流入涑水、归入黄河、进入国学文化的大海之中以掀起滔天的文化波涛!
  

共 45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这篇解说词声情并茂地讲叙了运城汤王山中郭璞的种种事迹传说。郭璞是西晋时代闻喜县人,他的学术以堪舆为主。汤王山山上奇美,郭璞在此耕读研学,著书立说,山水因之而得灵气。随着作者的如花笔触,我们在欣赏山水绝美风光的同时,也深入了解到了郭璞的点滴故事。“扶汤沟”如何成为“书堂沟”,郭璞窑的奇异,“郭璞神灯”的绝妙,还有关于郭璞与仙人观棋的美好传说。古人遂作《烂柯经》以记其事。书院遂得名曰:“烂柯院”或曰“郭璞棋院”。还有更加精妙绝伦的风光是仙人洞。走过小严壑,来到大严壑,峰回路转,“仙人洞”呈现在眼前。时人以郭璞窑曰“仙人洞”。作者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通过镜头的变换让我们领略到了汤王山无限自然风光及厚重的文化渊源,通过许多诗歌的引用增添了文章的气韵。一篇精彩佳作,推荐读者共赏。【晓荷编辑:萧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930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3-09-30 15:28:30
  学习欣赏老师精彩解说词,节日快乐,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峨嵋岭        2023-09-30 16:10:47
  萧垦先生您好,感谢您编发了这篇文章,此文曾由闻喜县委投资做成电视文学片,郭璞是我们闻喜人民的骄傲,如今“郭璞文化园”已经建成,规模浩大,欢迎您观光旅游并指导。
3 楼        文友:何叶        2023-09-30 22:44:16
  恭喜精品!老师加油!
何叶
4 楼        文友:萧垦        2023-10-01 05:46:57
  祝贺老师佳作加精,点赞!
5 楼        文友:阔以        2023-10-01 15:29:11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顺祝节日快乐!
智慧到彼岸
6 楼        文友:萧垦        2023-10-03 07:52:16
  祝贺老师佳作加精,点赞!
7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23-10-03 10:45:37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8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10-05 17:38:53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