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明】广播之缘(散文)

精品 【柳岸·明】广播之缘(散文)


作者:劳神 秀才,2017.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46发表时间:2023-09-30 20:51:50

万事因缘而生。我读小学就喜欢作文,回想这大半生的写作生涯,正是当初与广播结下的不解之缘。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普及农村广播,地处武陵深山的利川县,广播入户率达到了60%以上。“小小喇叭墙上挂,坐在家里知天下”。农村广播成为农民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新闻信息、欣赏文艺节目、掌握天气预报的“顺风耳”。
   那些年我在学校教书,学校走廊上的广播喇叭陪着我们夜间办公,每天早上广播里的《东方红》乐曲伴随我们起床出操。
   在信息闭塞的深山,乡亲们对广播的重视和爱护常常让我很感动。那时的农村广播线路就是一根小铁丝,一根小木杆,一个木盒子喇叭。每逢刮风下大雨或大雪封山,很容易倒杆断线。一旦广播声音中断,哪怕在夜晚,乡亲们就会自发地沿着着一条条广播线路翻山越岭,淌水过河下田巡查检修,排除故障。
   记得一个大雪纷飞的新年之夜,漫山遍野铺着厚厚的积雪,“刀子风”刮得“呜呜呜”叫,路上的冰凌像泼了桐油。偏偏这时广播线路又出了故障,我顺着线路巡查,发现村民向贤会正爬在一颗椿树上剔枝丫,原来被积雪压趴下来的树枝压断了一档广播线。我打着手电筒,向贤会剔除枝丫,接通了广播线。我和向贤会交谈,才知道自从农村有了广播,向贤会主动担任了义务护线员。一年四季无论白天晚上,无论天晴下雨下雪,查线护线成了他的自觉行动。
   当天晚上,我写了一篇《向贤会雪夜维护广播线》的稿件,第二天一早寄到县广播站,第三天晚上全县新闻联播就播发了这篇稿子。第一次听着播音员优美清晰的普通话播送我的稿子,我的心情因为激动而狂跳不已。
   第二天早上我去向贤会家里给他报喜。向贤会的妻子告诉我,昨天晚上,向贤会就听到广播他的名字,广播声音有点小,向贤会搭一个凳子把耳朵杵在广播喇叭边听完了广播。向贤会高兴得在桌子上蹦蹦跳跳,没注意凳子一头打翘,向贤会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把她的妻子儿女吓了一大跳,幸好没有摔伤哪里,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
   向贤会喜形于色地告诉我说:“我活到50多岁,还是第一次上了县里的广播,孙老师你说我啷个不高兴唦!”从此向贤会更加热心护杆护线,保持广播畅通无阻。
   第一篇广播稿就被采用,我又将乡亲们维护广播线路的事迹写成篇幅更长的综合报道,很快在广播里播出了。
   从此,我除了教书,写广播稿成了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我经常白天利用家访和星期天到生产队采访,晚上完成备课改作业之后,在油灯下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广播稿。
   一天,公社党委宣传委员找到我说,新闻稿可以一稿多投,不光投给县广播站,还可以给各级报社和广播电台投稿。宣传委员还给我提供了各级新闻媒体的通讯联络地址。
   1977年冬天,我老家那个生产队来了一位驻队干部叫雷德立,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立过战功的军转干部,工作非常扎实,处处吃苦在前,只是他脾气暴躁,社员们都怕他。
   为了戒掉社员们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混工分的老习惯。雷德立成天提着一个铁皮喇叭跟看到哪个社员伸一下懒腰,或者手杵锄把谈家常,就黑着脸用铁皮喇叭吼人一顿。由于他用喇叭吼人的声音有时像打雷,社员们当面称他雷同志,背地里叫他“雷神爷”,后来干脆都统一口径叫他“雷神爷”了。
   在大队茶厂上班的老程是全大队有名气的插秧能手。在插秧大忙季节,老程利用茶厂休假时间主动回到生产队突击插秧。一天,老程的脚在田里被划伤直流血,到附近一户人家包扎伤口。“雷神爷”来到田间一看插秧能手不在,就不问青红皂白,用喇叭狠狠通了老程一顿,老程一气之下回茶厂去了。
   生产队一位妇女的小孩生病,请假去医院给小孩看病回来,刚把小孩从背篓里放下来喂奶。“雷神爷”路过这里,看到那位妇女坐在家门口没有上工,就恶狠狠地把那位妇女吼了一顿,那位妇女气他不过,两人就对骂起来。
   党中央关于“转变干部作风、部门经营作风”的文件传达到基层以后,雷德立学了文件心里很不平静,深感自己作风粗暴,影响了干群关系,自己的工作也是“顶起碓窝唱戏”,人也吃了亏,戏也不好看。
   雷德立在生产队群众会上深刻检讨了自己遇事不调查,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伤害了群众的感情,雷德立诚恳的态度感动了社员们。从此,雷德立坚持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大家都亲热地称他雷同志,有时还和他说几句玩笑话。
   星期天我从学校回家参加劳动,生产队会计念起了他们编的顺口溜:“党的政策暖民心,雷同志再不乱吼人。铁皮喇叭睡大觉,‘雷神爷’从此改了名。”
   这段顺口溜启发了我,我写了一篇《“雷神”再不打雷了》的稿件被县广播站和《恩施日报》采用。报社编辑还在恩施报《学习通讯》刊物上发表文章说:“《“雷神”再不打雷了》是一篇个性鲜明的好新闻,题目本身就很形象生动,全文不过1000字,就把一个干部转变作风的事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新闻报道要注重以个性反映共性,切忌以共性湮灭个性”。我的稿件第一次见报就受到报社编辑部的鼓励,更加鼓舞了我的信心。
   同样是反映干部作风,我采写的另一篇稿件就捅了马蜂窝。
   群众经常在广播里听到我写的稿件,每次家访,大家都积极向我反映情况。根据一个生产队群众提供的线索我采写了《干部随意重处罚,群众怨言日渐多》的内参稿件发到广播站和报社,报社采用后,直接发往所在公社大队,要求整改反馈。这位生产队长气急败坏跑到大队、公社发难,表示要撂下队长不干了。大队、公社干部找到我,他们拿着我的采访笔记找社员们逐一核对,确认全部属实,那位队长这才服了气。本来要狠狠批评我的大队、公社领导,这下也就无话可说了,还鼓励我继续搞好舆论监督,督促干部转变作风。
   这件事情也提醒了我,无论是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使现在学写散文,我也按照主要事实必须真实的原则要求自己。
   新闻报道重在“吃透两头”,一头是上面的政策,一头是下面的实际情况。也只有吃透两头,脚踏实地,才能够写出“人人心中所想,他人笔下所无”的独家新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的阻力在我们边远山区农村还是相当大的。“上面放,下面望,中间有个抵门杠。”就形象地比喻了当初落实政策的难度。
   县粮食局驻村工作队将一位地主子弟推荐为劳动模范,受到大队表彰。当这位地主子弟上台领奖的时候,台下掌声稀稀拉拉,会场交头接耳,有人甚至站起来质问道:“他一个地主子弟也够资格当劳模,我们真资格的贫下中农为什么不能当劳模?是不是半夜起风——天变啦?”我将这件事写成新闻报道,很快被《恩施日报》发表,随后县广播站也采用了,让我没想到的是,投到公社广播站的这篇稿件却被压了下来。后来这位编辑看到上级广播电台和党报都采用了这篇稿件,就拿着稿件请示公社宣传委员,宣传委员批评这位编辑说:“上级的广播、报纸也采用了这篇新闻,你们却还在怕这怕那!”公社宣传委员在通讯员培训班上说:“从这篇稿件的一压一登,反映了我们基础的同志思想解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在边远深山姗姗来迟,但农村的变化却已悄然出现,成为我从事新闻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几年间,我采写了一大批有关农村改革的新闻稿件,反映了当地从思想观念到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
   与我老家不远的栏堰村新庄坝上的人们很有经济头脑,被称为“搞搞神”。在农村打击投机倒把的年代,这些“搞搞神”就在猪市场“牵索索”(转手倒卖)赚钱。新庄坝上那些有加工棕绳传统手艺的人家,则利用生产队放假时间纺棕绳卖,经常被当做搞资本主义批判。于是,社员们白天不敢纺棕绳,就等到深更半夜蒙上窗户在煤油灯下纺起来。可是“哗啦啦”的纺车声还是被人听到了,旧的纺车被收缴,他们又做新的继续偷着干。
   农村改革开放政策,让村民们有了施展手脚的机会。新庄坝上一些能工巧匠从市场上买回棕片加工棕绳卖钱,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棕床垫在城乡市场很俏销,新庄坝上社员们又用自己加工的棕绳编织棕床垫。
   从撕棕片到纺棕绳,从编织棕垫到加工床垫木架子,在新庄坝上形成了家庭社会化分工的棕床垫加工生产,新庄坝上共57户人家除了一家五保户,有56户从事棕床垫加工业。
   在思想观念封闭的年代,新庄坝上棕床垫加工的传统技术从不外传。他们一直遵循着这条规矩:“谁家把工艺外传,谁就砸了自己的饭碗!”
   随着农村发展商品经济的热潮兴起,人们的开放意识也不断增强,新庄坝上这个规矩被嫁出去的姑娘破除了。
   叶运术在1983年冬天嫁到二十里外的龙凤村尹家。初来乍到的叶运术,无奈地看着耸入云天的齐岳山挡着村里的出路,社员们农忙下田干活,农闲季节成天在家打牌。
   面对这个现状,叶运术心里很不是滋味。娘家新庄坝上发展商品经济搞得热火朝天,而尹家几条光棍除了打牌闲逛就无所事事,一大家子人吃饭用钱都靠那点大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叶运术回到娘家道出了自己的忧虑,也说出了想带领婆家搞棕床垫加工业的打算。可是胆小怕事的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女儿坏了老规矩。女儿毕竟是娘老子的心头肉,父母经不住女儿以死相逼,也只好默认了,还悄悄借给女儿一架纺车和本钱。从此尹家靠棕床垫加工业渐渐富了起来,几个光棍都娶上了媳妇。尹家带动龙凤村兴起了棕床垫加工业,叶运术也成为一方致富带头人,受到了上级表彰。
   新庄坝上的姑娘余生群1984年10月嫁到一心村,余生群收下丈夫当徒弟,在婆家搞起棕床垫加工业,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甜蜜。余生群的公婆逢人便夸耀:“儿子娶来一个媳妇,请来了一个师傅,带来了一个发家致富的门路!”
   自从叶运术和余生群带头破了棕床垫加工技术不得外传的老规矩,新庄坝上的姑娘嫁到哪里,哪里就兴起了棕床垫加工业。
   我利用几个星期天,到新庄姑娘出嫁的几个地方采访,写了《娶进一个媳妇,引来一条富路》的长篇通讯,被县广播电台和省广播电台播出以后,还被《恩施日报》《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采用。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长期习惯了催耕催种的基层干部现在怎么干?农村五保户、困难户怎么办?社队企业优化组合的富余人员怎么消化?针对这些问题,我写出了一批经验性的典型报道,分别被利川广播电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恩施报》《湖北日报》《农民日报》采用,其中《书记送来“定盘星”》在《恩施日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配评论发表,还有些有的报道配短评和编者按发表。
   1983年1月,我作为全县唯一的新闻通讯员代表,出席了利川县第21届劳模大会受到表彰。县广播站、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恩施报》《湖北日报》进行了报道。
   广播新闻写作,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184年4月,我被招考到利川人民广播电台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从三尺讲台走向了笔耕生涯。后来我到报社担任副总编辑,再到行政机关分管宣传文秘工作。退休返聘7年之后,2000年注册江山文学网学写文学作品。大半辈子为文,虽苦犹乐。

共 44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我”当年和广播的缘分。当年,在广播事业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有线广播成了当时农村主要的宣传工具,小喇叭成为当年农民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新闻信息、欣赏文艺节目、掌握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被称为农民的“顺风耳”。为了能及时把当地发生的一些新鲜事儿传播出去,当时在学校当教师的笔者,决定利用教学之余,给区、县广播站和报社写稿。因为笔者身处在基层,对身边发生的事很和干部群众比较了解,因此写了大量的稿件给广播电台。如不管雨雪天,积极义务维护广播线农民向贤会;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变工作作风的驻队干部叫雷德立……笔者不仅积极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还敢于报道一些有争议的事件,如驻村工作队将一位一贯表现很好的地主子弟推荐为劳动模范,受到大队表彰。却受到个别人的质疑,这一新闻后来被证明笔者思想解放,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笔者还挖掘了当地的致富能手,写出来关于他们的新闻报道,还能抓住当时的热点新闻,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写了一批经验性的典型报道,被当地的和上级的广播电台采用,有的还上了报纸的头条位置,有的报道还配短评和编者按发表。为此,笔者也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被招考到利川人民广播电台从事编辑记者工作,走向了广阔天地的笔耕生涯。文章通过笔者叙述和广播的不解之缘,描述出当年的通讯事业的状况和一段时代轨迹,显示出笔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卓越的写作才华,令人敬仰。散文回忆往昔,叙述美好,故事情节贴近生活,很有时代特征,生动感人,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010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9-30 20:52:40
  问候劳神老师,写作快乐,中秋节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9-30 20:53:15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劳神        2023-09-30 22:46:55
  谢谢刘老师深夜编发此稿,写作精彩编按!祝老师双节愉快!
4 楼        文友:老百        2023-10-01 10:25:48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