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暖】蒲发梦的那眼天泉(散文)
如果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么湘西天雷山的大山里就有那么一口水井,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泉。天泉就位于天雷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口全年不干也不会溢出去的泉眼。传说清朝中期有三兄弟来到斜坡村的竹子寨,在一口老井上安家落户。老大蒲拔强擅长打猎,留在了寨子里;老二蒲拔党喜爱打鱼,就去了米贝河边;老三蒲发梦清心寡欲,上了天雷山做了道士。而也正因为有了蒲发梦上天雷山做道士,才有了那眼天泉的传说。
蒲发梦的这个名字来得有些蹊跷,传说他小时候晚上经常做一些离奇的梦,睡眠很差,父母就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寓意晚上不做梦。蒲发梦起了这个名字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做梦越来越多,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
有一天,蒲发梦路过一处山坳,一脚踏空,掉进了一个大坑里。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就躺在一个墓穴里,身旁有一具骸骨,骸骨旁边有一个密封得很好的箱子。蒲发梦费了好大劲才将箱子打开,一看里边除了一本古书之外,再也没有其它东西。蒲发梦觉得这本书一定跟自己有缘,就开始阅读起来。他越看越入迷,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三兄弟里,就蒲发梦念过几年私塾,所以能看懂书中文字。古书是一本道经,讲的是修道升仙,得长寿的一些法门。蒲发梦一决定,就辞别大哥,独自上了天雷山做起了道士。
在现实中,道士也要喝水吃饭,并不能辟谷。好在山里物产丰富,植被茂盛,也不缺吃的。古时候,天雷山都是参天古树,野兽横行,除了危险也是机遇。佛道两家讲究严禁五荤三厌,有许多忌讳。但蒲发梦没有这规矩,甚至他也不知道五荤三厌为何物。在俗世中,佛道两家有香火供奉,有吃有喝,不会饿死。但蒲发梦不同,他面对的是整个荒野,毫无人烟的地方。所以,蒲发梦什么都吃,山里的猎物、野果、野菜,都是他的食物。山上没有水,他就只能挖个水塘等待下雨天,如果长时间没有下雨,他就背几个水葫芦从山下运水回山上。山下到山上距离很远,这耗费了蒲发梦大部分的时间。好在他很有毅力,长年不断地坚持着,一边走路,一边修行。转眼二十年过去,他已经由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变成了四十多岁的中年大叔。道士都爱留胡子,蒲发梦也有样学样,长长的胡须垂挂到肚子上。你还真别说,这样一打扮,倒有几分仙风道骨,隐士高人的风范。经过二十年的修行时间,蒲发梦也治好了梦境连连的折磨,能睡上一个安稳觉。现在唯一最大的困难是山上山下来回地运水,占用了他太多时间。
有一次,蒲发梦云游回来,忘记带了水葫芦,走到半山腰就渴得受不了。虽然山里林高树密,而半山腰上根本就没有水源。他渴得眼中冒星,嘴唇干裂,一看就快坚持不下去了。他急忙盘膝而坐,口中念念有词。也不知道他念的什么东西,念完词后,用拐杖猛地往地上一戳,一口泉眼就被戳了出来。泉眼流量不是很大,但好歹是救命的希望。蒲发梦不由分说,用拐杖继续刨,很快就刨出了一个小浅坑,位于石板上。他等了许久,水位才开始溢上来,急忙俯下身就喝,也不管有没有喝到泥,先喝饱自己再说。看着这口救命的泉眼,蒲发梦喜出望外,蹲在旁边继续清理。有了这口泉眼,他就不用再去山下运水,这口泉眼为他解决了大半路程。他开始在旁边做法,希望这口泉眼不要干枯,生生世世流淌下去。蒲发梦在这口泉眼处,一坐就是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他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水刚满到石板的边缘处就停止上涨,不溢出,也不回落回去。针对这一奇异的现象,后人路过这里也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是什么原理。随着蒲发梦四处云游,传经布道,那口泉眼也变成了天泉。而一拐杖戳出泉眼的神话,也在周边代代相传下去,他也成了人们口中的半仙。
长大后的我对于蒲发梦是半仙和他用拐杖戳出泉眼是不信的,毕竟我也没见过神仙,也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不过蒲发梦确实有这么一个人,是我祖先的三弟。那口天泉我也见过很多次,和其它泉水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味道,甚至还不如许多泉眼的水好喝。我们那里还流传一个说法,说小孩喝了那口天泉就不容易生病。为此,我也喝过天泉的泉水,不知是否也受到了庇护。
我母亲就是天雷山斜坡村山背面土路坪的人。小时候我去外婆家,都是母亲背着我走二十多里山路翻过去的。去外婆家虽然不用翻过整座山,不过要经过天雷山的半山腰。去外婆家很不容易,得从早上一直走到吃中午饭的时间,路还不好走,山路又陡。我长大一点后,母亲就半背半拉地将我带到外婆家。稍微懂事一点后,也听母亲说起了关于半仙蒲发梦的故事。她说天雷山半山腰有一口半仙蒲发梦用拐杖戳出的一口天泉,我对此很好奇。母亲还说以前蒲发梦会沿着那条路,一路将香烧到山顶,烧香的时候,路人都要回避。
那年夏天,我跟着母亲走到了天雷山的半山腰,口就干得要命。母亲看我那稚嫩的小脸,口渴模样,就领着我来到了那口天泉边,让我解渴。我一看,也没什么特别,水还很小,也没听到流动的声响。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那口天泉,发现还真的是水不会溢出去,就刚好满到石板坑的边缘就不会继续上涨。母亲让我喝一口水,说喝了这水以后就不会生病。听了母亲的话,我就趴在泉眼边,用嘴小心翼翼地靠近水面,生怕连泥水也喝了上来。
天泉并不是很大,和一张象棋盘大小差不多,水位很浅,只有五公分不到。天泉就位于路面下边一点,坡度在四十五度左右。按说在这个炎炎夏日里,这么一点水量,天泉应该早就干了,可它却长年保持这个水位,不干也不溢,很是奇特。我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就对母亲不停地发问,让她给我讲解这口天泉的来历。小时候就是这样,故事听了一遍还想听第二遍,好像永远听不腻一样。喝了两口天泉水后,去外婆的路也走了一半。想起外婆那张慈祥的脸,我就又来了精神,早已忘了酸麻酸麻的小腿。
母亲也喝了几口天泉水,又背上我继续往山上走去。从高处往天泉俯瞰,它就藏在密林深处,被枝繁叶茂的小树遮挡着。七月的天气,太阳火辣辣地烤在山头上,热得让人受不了。不过喝了几口天泉水后,瞬间感觉身上清凉了不少。母亲说,在往前走就只能抵达石拱桥才有水喝。想起母亲的话,不得不惊叹半仙蒲发梦的鬼斧神工,一拐杖就戳出了一口天泉,让它生在这半山腰上,为过路的老百姓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如若没有这眼天泉,没有半仙蒲发梦,真不知道行走这么远的路,会有多么辛苦。
天泉当然不是蒲发梦一拐杖就戳出了泉眼,但是这口泉眼是蒲发梦挖的,这没错。想起他一个人住在天雷山上,必然要寻找水源,刚好这地方有水,才顺势而为,刨了这么个小泉眼出来。至于水为何不会流出去,也不会干枯,可能和泉眼得天独厚的水流系统有关。也就是说泉眼的出口里还有一个流下去的入口,而多余溢出的水就积在石板坑里,石板坑边沿的高度又刚好高过流水的入口;就好比水经过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水塘,水塘流出的入口我们看不见。但不管猜测如何,天泉水没有溢出去,这是一个事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就相信了半仙蒲发梦的传说,也不会去追究天泉是怎么回事。在天泉泉眼冒出的地方,是一块巨大的石板,里低外高,也没有谁有这闲心去刨开来看。还有这地方的人都很相信神灵,半仙挖的天泉,村民也不敢去动。它就像一个禁忌一样,代代相传,流传了下来。
喝了天泉水的母亲,人也精神了许多。二十多岁的她,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母亲个子很小,才一米五五,不过却是外婆家里唯一的高中生。小时候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嫁给父亲的,父亲看我年纪小就吹了个牛,说是在天泉里遇见的母亲。那天,父亲刚好去步头降乡赶集,路过天泉眼,他喝了几口天泉水后,母亲就突然出现了。长大后,才从三伯口里知道,父亲根本没有在天泉眼遇见母亲,而是去步头降赶集时看母亲长得标致,就一路偷偷跟着人家回家,摸到了外公的家门口。知道母亲的住址后,父亲没事就提着酒买上肉去外公家喝酒。父亲还很会炒菜,深得老丈人的欢喜。于是没多久,外公就将儿女嫁给了他。我还特意问了母亲,母亲只是腼腆地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但从外公喜欢父亲比喜欢母亲还要喜欢就可以看得出,三伯说的才是真话。自从母亲嫁给父亲后,每年都会回娘家看一次,而每次回娘家就会带上我。母亲回娘家,就必然经过天泉。一经过天泉,母亲就要让我喝几口天泉水,说能消除百病。每次喝完天泉水,我就会问起母亲,关于天泉的故事。
天泉的故事就像一种精神一样流传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而半仙蒲发梦的身份也让当地的人们深信不疑。每年祭祀的时候,周边老百姓都会登上天雷山山顶,焚香祈福,以求风调雨顺。几百年过去,蒲发梦的居所早已不复存在,而那眼天泉,却一直流传至今,仍在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