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贪泉笔记(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贪泉笔记(散文)


作者:归来的少年 童生,84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6发表时间:2023-10-03 08:36:42

我如今在做一件事,就是重番到从前的地方去看看。这算是对人生的一次复习、反思、检讨、体察。但是,心里不敢求得朝闻道的。我在这过程中,又发觉我对于旧地旧物如于旧人。那为什么呢?要来这么说:譬如,我(或者说每个人)对于父母、祖父母,虽然比任何人都熟悉、亲切,但是可能却是很不了解、知道的。因为,一家子,一起吃饭、吃茶,可以说盘古开天、美日横行、今日见闻、邻里长短,却偏偏极少讲每个人自己。我甚至,有一次,问同去扫墓的侄儿女:正在挂纸的祖先名讳。大家基本答不上。(可是,我最近发现儿子可能是上幼儿园时候的一个上头是螺纹硬线穿孔订成的小小本子,上面写:高祖父:陈正蒙;曾祖父:陈赐德。一直写。居然写到:我(他自己):某某某;儿子:(意思是他的儿子),没有写名字,却画了三个字块的网格子。他另还有一个自传,可能是小学时写的。另还有一篇写宋江的小传。居然写:梁山集团公司董事长、及时雨、宋江、宋公明,云云。)哦,我不能再将这个引子说太久。说久了,就是秀才券驴,刀券三尺,未有驴字了。
  
   1.
   我要说的是贪泉。为什么今天六点起,本来要直入来写,却脑子里、键盘上,自己流出以上的文字?是因为我怕这些话等下跑了。人其实没有比小鸟、小动物聪明多少。候鸟记得上万公里的迁徙路径,我却连骑车往返石门都时时走错。
   2.
   我为什么最近总骑车去石门呢?是因为我们学校月前东迁百余里,到了增城的新址。我做人总是这样的。对于一件事一个人,总要过很久,才反应过来。
   3.
   来学校旧址。这里,几十年,在成长变化,不复旧观。仅此还不要紧。是我数访,总要二两次不得入。不得入,又不甘心骑两个钟从东山来,白来,就转向江边去。
   4.
   江边很奇怪。这三十年,沧海桑田,任每个地,都向前发展变化,这个石门码头自己走了一条不与人同的路(像我一样),要说没有变化,其实从前东西都与从前不一样了,况且,眼之远眺,高铁飞架。但是,这里没有什么朝气了。没有了从前我们这些十几岁男生女生的结群闲步,没有村民载着香蕉、荔枝、龙眼的小舟横渡过海(江。这里的人过江叫过海。)去盐步,没有巨大轮渡泊离,甚至还由个粗犷的女船员举着巨头的环形的缆绳头,一面飞快地解套,一面对着还挑着对竹筐重担子惊险地跨过正在离开水泥泊船(浮动的,作码头用)的钢轮的庆丰村民“叼叼”声大喝。——从前我们出入西场的码头关闭了。此地空剩一铁门铁锁。
   我只去访碑了。
   5.
   感谢有关部门。对于这个碑,很尊重。没有穿鞋戴帽。可算修旧如旧。而且,可以说几乎没有修。这太好了。只是碑基的水泥地升高、抄平,这样,整个碑露出来,可看的,像我们第一次看到的一样多。只是,从前,碑前路径斜仄,从地面隆起的碑基似在石灰面上长了斑驳的老色苔藓。这样子,碑像从半坡上长出来,还活着,还在长一样。
   我那时多少有点附庸风雅。与老叔(20班同学、岸颖)一左一右,一东一西,手抬高,扶着碑侧,合影,寄回家去。(刚刚写寄字,发现,就是将奇缺东西往家去的意思。)
   6.
   我于那时,对于书法的沉迷一点点地加深。并不是我有什么天赋、勤力。而是心里孤独,见到字、字帖,身心就定一些。我甚至跟老农讲,要去将这个贪泉碑拓下来。(是一次在看橱窗的版报,我跟她讲书法的用章,讲讲,她没有出声,我以为她没有听,她鼓励我:讲得挺好。我就兴起,讲了以上。)
   要真拓,那算是我中专四年在学校做的一件好大的事。因为一来,我只在书法杂志上看到拓法的介绍,不是真会。二来,实际,整张六尺宣纸还拓不下。三来,其实,有些高,没有三四个人一起,干不下来。可能还要一天时间。而且,三十年前,可以的。我心里甚至觉得,这碑是我们学校、我们的,我们想怎样就怎样。现在,不敢这么想。文物有自己的文件、法律规定,个人未经批准,是不能来拓这块碑的。
   7.
   我写这文字,再一次检讨自己的糊涂。
   我到现在,搞不清楚这个碑的碑文。
   确实,读书时,自以为搞明白了。我且来告诉你,我是怎样搞。
   第一,我一口咬定,这是柳公味道。我为什么要来拓,从书法上是这样想过。
   第二,我一度以为,诗者:吴隐。因为碑头,将吴隐之三个字断开,分行:吴隐。过行。单独写:之诗。
   第三,歃字,我一直当饮字。这个还好,错不多。误解也算及义。
   第四,夷齐饮。我一直认为是:不开化的人一起饮。
   第五,我一直无法将这个碑、诗、泉,搞通顺,搞明白。
   8.
   下面来讲我为什么不明白。
   第一,泉在哪里?怎么有碑无泉?
   第二,碑为什么写“贪泉”?诗是写古人云:此泉。并无叫:贪泉。想来也不会有当地村人这样来叫。官员更不会。
   第三,但是,它凿实叫:“贪泉”。因为我们在这里读书,吴津芷老师教我们《藤王阁序》,王勃写: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晋唐,因XI不远,应该是确切的。
   第四,我心里觉得叫:廉泉,就好了。(但可能刺史,有检察的工作职责,所以执意要针砭、反讽,也有可能的。)
   第五,我看百度上的词条,以及现场白云区政府写的介绍:诗文写“试使夷齐饮”,但碑刻刻“纵使夷齐饮”。那是不是,东晋,纵使有试使、如果的意思。
   如果,这样,算是正好。
   至于泉,一千多年了,何妨涸辙作泉。
   9.
   但是,我那日,在一棵老祖母一样的古榕下的一块巨大麻石卧读,累了倦了,就转身向碑后的观音洞。观音洞里是好奇怪,观音居中,佛陀在侧。但是香火极旺。后来,又见一行人,由个着了海青的和尚领着,高唱佛经。
   我听着这梵音,过了小洞,上溯,也不知道是雾气,还是水管漏泄,及顶,是真氤氲着湿气。盛夏而阴凉。略有泉意了。
   10.
   我将那日新照的相片在手机上拉大来看,碑头全文是:晋刺史(行政长官,主官)吴隐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纵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碑主体,中间,是“贪泉”两个大字,红漆。
   碑左:郡人右布政使(主管财政、考试、监察)李凤等立。
   碑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四月吉日。
   均为阴文。素色、原石色。
   我骑车回东山,边走边想,怎么保存这么好?回来细看,碑最下,近碑基,看不太清,似记有,为一九六四年重立。
   那真是万幸。在那个年代。
   11.
   为什么,一作试使,一作纵使?
   原来是《世语新说》所载。
   吴隐之,东晋,曹魏侍中吴质的六世孙,世家,与王、谢有深交。
   我原来以为吴隐之不是著名的人。却不知《世说新语·德行篇》第四十七则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吴公身世有许多故事的。
   《语》载: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小吴,就是日后的吴公,隐之。
   《晋书·良吏·吴隐之传》,又另有载。可见,吴公在历史上不是一般人。
   12.
   现在宣传的主要是以下的事迹(以下引用百度百科):
   广州面海环山,多有象牙、珍珠、海味和名贵药材出产。但因为地处僻远,瘴疫流行,在东晋时还属蛮荒之地,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那里做官。只有那些家里贫困而又想发横财的人才肯去。到广州做刺史,只要弄上一箱珍珠宝物,几辈子享用不尽,以往的广州刺史因此没有一个不贪的。离广州二十里一个叫石门的地方,有一口泉叫“贪泉”,据说不管谁喝了这泉水,都会变得贪得无厌。吴隐之不信这个邪,到广州后,他对亲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为了表明立志清廉,他特意来到贪泉,掬水而饮,并赋诗为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人们都说喝了这泉水,就会贪财爱宝,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以后他在广州,果然始终保持着廉洁的操守,粗茶淡饭,衣物器具也十分简朴。调离广州时,他妻子偷偷带了一斤中药材沉香木,吴隐之发现了,十分生气,把它丢到水里去了。吴隐之“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岭南习俗也就日趋淳朴。为了表彰他“革奢务啬,南域改观”的操行和政绩,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吴隐之被升迁为前将军,并得到赐钱五十万、谷千斛的奖赏。吴隐之做主簿时卖狗嫁女和他后来做广州刺史时饮贪泉而不贪,这两件事表明:真正的清廉之士,是不管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也不管他手中有权还是无权,都是不会改变其志操的。一个人能否保持清廉,其关键还在于自己,不能怪罪于环境和条件。
   13.
   我没有什么补充的。
   说一个我当日去访察的另外的想法:
   流溪河不知起迄。不日要去追溯。听说,在从化,村民另叫:门口江。有意思。
   石门,近看无门,远看,在现在的高铁桥那边,真像个门。石门,又近涉有山。
   山不在高的。

共 36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文字间对于贪泉的一切过往是非常有感情。贪泉碑在历史的风雨中还能修旧如旧的保持着旧貌,实属难得。历史让人着迷之处就在于它并不是真的沉寂无声,通过建筑和文字表达着永恒的思想主张。贪泉碑上的书法文字是历史的见证,作者不遗余力的进行解说考证。其中所阐述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贪泉之水并不是造成人贪廉的外因,一个人的贪廉主要诱因是来自于自己的德行操守,如果能够持续的修炼自己的个人品行,对于外在物质的诱惑必然有着极强的抵抗力。而历史人物吴隐之用他的实际行动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贪泉碑的存在,无论对于过去,还是当下以及未来对于为官做人都有着非常好的警示作用。观古人事迹常览常新,作者于细致深入的历史遗迹考证中获益匪浅,对于读者来说更是收获颇丰。感谢老师佳作分享,力荐共赏。【晓荷编辑:萧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3-10-03 08:41:47
  探索中思考,求证中获益,古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足迹既是见证,也是财富。
回复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3-10-03 21:50:07
  感谢老师鼓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