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没有白走的路(散文)
只要经过,总会收获风景,只要遇见,总会收获感动。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或深或浅,都有足迹,或阴或晴,都是心情。有时为了既定目标,总会错过或忽略沿途的风景,然而只要有心,途中经历的点滴才让旅程的完美增光添彩。
我们出游的目的地是九寨沟,九寨沟的风光纵然惊艳,也只是一个片章,而来回一千多公理沿线的所见那才叫作阅历。因为山的高低大小,草木的茂密程度,水的浊清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都在随着镜头的转换而成就不同的景致。
一、勉县
从汉中到九寨沟,是无意间闯入勉县的。未去之前,没有任何概念,也许是因为见识的浅薄或者是因为华夏大地的富饶辽阔,去了之后,却成了心上的朱砂痣。去勉县,是因为胃肠的抗议和朋友的原因。当时,有朋友追随着我们的脚步一同想去,由于汉中市区的广阔相聚有点不易,于是选择在距汉中最近的勉县一起吃个午饭,一方面是因为大家赶了半天的路,确实有点饥肠辘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汇合。所以同时导航勉县,相约同一饭店解决中午饭的问题。
因为没有提前的规划,也没有任何了解,只是就近选择了一个小饭店,以为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上楼以后,老板娘一看我们是外地的过客,很是热心,便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介绍起他们店的特色,地道的铁板鱿鱼,还有几味菜肴,没能记住名字,品相不错,味道也很可口。长途跋涉的辛苦,不仅只是在一顿饭里得以缓解,更是在勉县人的热情里融化。
得到了足够的精力,才有心情欣赏沿途的美景。从勉县驶往宁强,走的是国道,为的就是多些时间用心欣赏走过的风景,而且基本是逆汉江而上,有种见水溯源的感觉,不过在宁强县内确实看到过汉江源景区,只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去。未到勉县之前,脑海里对勉县没有什么信息。对于三国故事,略知一二,却不知道勉县到处到有诸葛孔明的足迹。当看到定军山,看到武侯祠的路口时,才激起了解勉县的兴趣。勉县是在汉中平原的西部,属于汉江的上游,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曾派大将韩信,从勉县这里“暗度陈仓”,出兵平定了三秦,夺取咸阳,成就一世基业。在三国时期,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是魏蜀两国相争之地,因此这里不知有过多少次兵戎相见的呐喊。特别是诸葛孔明,为了完成刘备一统中原的遗愿,在勉县屯兵八年,曾经闻名兵书的八阵图,木牛流马就是从这里诞生。五次北伐,威慑曹魏,然而由于长年辛劳,病逝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下。后被蜀后主刘禅亲自下令建造的“天下第一武候祠”以及“武候墓”均在勉县。一个装满故事的小城,一个土地上蓄着孔明血汗的小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小城,因为经过,所以走进了记忆。
二、文县
同在甘肃,我们属于陇东,文县属于陇南,有过耳闻,从没有相遇。道听途说只能是个模糊的想象,只有靠近,才会有个准确的定位,初遇文县,比我听说的还不靠谱,也许是与当时的心情有关。从汉中往九寨沟方向已经走了五六个小时,导航显示剩余路程不过一百多公里,按平时速度应该最慢一两个小时可以抵达目的地。然而,因为道路不熟,一直似乎穿梭在大山之中,前方可见度很小,加上天色开始暗沉,而且道路几乎都是山路十八弯,有时甚至可以转到九十度,所以车速特慢。原本带着的许多好奇和兴奋,而今在黑暗中绕来绕去的行进里早就消磨殆尽,只剩下晕车反应带来的恶心和头疼。途经文县路程不多,倒走了三四个小时,这让我对文县有了不好的印象,以至于返回时极力反对再次经过。
然而,返回程中,因为时间关系,大家一致以为还得经过文县,无奈之下,我只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九寨沟到文县县城并不算远,而且我们当天晚上决定入住文县,我们是趁着太阳还明亮的时候行进的。这下终于看清了文县大概的面貌,公路是沿着白水江的方向而修建,白水江的两岸偶尔有村庄,村庄都是在大山脚下,或者零散的分布在各个山坡稍平缓的地方,一条水泥硬化路蛇形盘旋到各家各户,有些田地是在山坡上,有些田地就在不很宽阔的河岸边。他们抬头只看见河面宽度的天空,再就是高不可及的山头,低头可望见滔滔的江水。突然之间,我从心底里不由得佩服起这些住在大山里的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看来似乎无法生存的环境在他们那里却是最可爱的家乡。曾经听说车子行驶过程中被落石打翻,我原以为只是个谎言,在经历了这次文县之旅后,我才明白这是真的。因为我们前行时随处可见道路上的落石,我真为前天晚上在黑暗里的顺利通行而庆幸,但转眼一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不是每天都得提心吊胆生活呢?一不小心,山上下来一块落石,或者,阴雨数天,暴发山洪,他们都会遭受生存的考验。然而,从他们在路边悠闲的散步来看,这只是我的杞人忧天和对住在这里人家的藐视。
到达文县县城,刚好天黑,车子直接导航酒店。走入县城,白水江两岸灯火辉煌,不知是灯光落入了江中,还是江水染上了小城的烟火,远远看去,流光溢彩,美奂美仑,一个生在大山夹缝里的小城,竟能焕发出如此耀眼的色彩,不由让人又多了一些敬意。抵达宾馆,已是晚上九点多钟,我们所住的宾馆,是在半山坡上,宾馆下似有流水经过,不过上去之后,眼界倒挺开阔,可以坐在露台上喝茶,也可以观赏夜景,但当务之急,是安抚胃肠。老板告诉我们,他们这里九点半以后,饭店,娱乐等人口聚集的行业全部休业,让我们看看对面楼上有个新开的火锅店,不知是否可以接受我们。我们转了大半个街道,果真如此,迫不得已,碰碰运气,好在店员已经下班,老板还在,我们就用最简单而又最快的方式匆匆结束了晚餐。说实话,这样的小城生活模式我还是第一次遇见,我们还打趣道,文县的人多会养生,多会生活,早睡早起,干活不累。
第二天早晨,我们以为,路过的都有风景,来都来了,不着急赶路,吃个特色,看看他乡的生活。文县的早餐确实特别,大多数人吃的不是米皮就是米线,似乎都与米有关,也不愧陇上小江南的称谓。当然,我们当中有吃米皮的,也有吃米线的,价位不高,味道不错,实在划算。大白天的才有机会把个文县小城看得清楚,四周几乎都是高不可攀的大山,只是沿白水江两岸建起许多高楼,有些楼也爬上了半山坡,实在是有些难为文县,可也依旧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看着行人的衣着和精神面貌,光鲜靓丽,精神焕发。有时候,用自己的心思揣度的也并不是全部的真象,也许这些都需要用渊博的文化知识去支撑。
三、玉垒关
去九寨沟时经过玉垒关,因为心中有目标,不曾留意路边还有风景,回来时也没刻意规划,只是就遇见了。
从文县去碧口古镇的途中,刚开始的一段路程一直盘旋在大山之中,车前车后似乎都有山的遮挡,行至一处关隘,山势渐缓,视野变得开阔,又值炎阳高照,有幢城门似的古建筑站在路边,其周围还有卖古玩的,买水果及小吃的摊贩,因为好奇便都停车歇息。当时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有名有姓的去处,只以为不过是讨生活的人在这里自发形成的热闹。然而当我们走到城楼侧面的小广场边,却收到了意外的惊喜。连绵起伏的群山,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在山沟与山沟的连接处,有两条不同走向的江水交汇此处,一条明显地带有泥沙的泥浊,而另一条则是碧绿成宝石一般,泾渭分明,然后合而为一,继续前行。后来才知道这里便是著名的玉垒关所在。
玉垒关,本来是雄关要塞,曾经被称为“陇蜀咽喉”,这里是四川与甘肃的高山峡谷交界地带,往后退,便是甘肃的文县,往前走,就到了四川的广元。在三国时期,这里常常是魏国与蜀国交战的前沿,旧时关隘旁还有阴平古桥,横跨在白水江上。当然,古时候的遗迹大都风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所能看到的雄关只是人们根据史书进行的重建。浑浊的江水便是经过文县县城的白水江,清澈碧绿的江水却是来自甘兰藏族州的白龙江,在这里,三岔河口与两岸高耸的山峰交相辉映,确实非常奇特,白水江混入白龙江之后,到了广元又汇入了透明的嘉陵江。也许,这里有连接陇蜀的特殊性,小商贩们摆出的特产很有诱惑性,什么千年的灵芝,地道的绿茶……老李看上了一个特别的挂件,于是男士每人一枚,以作为去过的纪念。
玉垒关,见证过魏蜀交战时的呐喊嘶杀,见证过姜魏邓艾等蜀汉名将的风采,然而,如今山河依旧,烟云已尽,只留下了一段传奇。
我们脚下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印记,只要用心去走,即便再不堪的地方,也会找到美丽的风景。我们一生走过的每一个阶段,无论苦涩或者甘甜,只要我们经历了,都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