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浮桥(小说)

精品 【流年】浮桥(小说)


作者:乔洪涛 举人,4380.7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89发表时间:2023-10-10 16:16:32

一声惊雷过后,大雨倾盆而至。孟东野坐在阁楼书房的电脑桌前,看到窗外的露台瞬间成了汪洋,而泛白宽大的电脑屏幕上,几个汉字也似乎在“水面”上摇曳,像露台上那些在风雨中摇摆的花草。他已经坐了一个下午,一部小说的开头写了删,删了写,最后只剩下一个标题。过了今年7月7日,他就四十岁了。四十岁写小说,酝酿的时间长,憋得慌,迟迟落不下笔,落笔了也不痛快,像挤牙膏,一个字一个字爬上去,又抹了去。说不上来为什么,有些胆怯,有些紧张,只觉得两肋局促,呼吸费劲,有一种溺水的感觉。回想起二十多岁,写小说时灵感像自来水,只要拧开了水龙头,便任它淌下去。
   当然不一样了,那时候他刚恋爱,和女朋友在租来的二居室里缠绵,饭都没时间吃。每个周末两天时间约会,几乎都是在床上度过。如今,他和妻子分床睡了十年,终于在今年春天,她搬了出去。一块儿带走的还有儿子孟思齐,十二岁,对他常常出言不逊。
   天是漏了。他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露台上的水已经齐膝深,一丛蜀葵已淹没了一半,一丛蔷薇还有几个花尖在水面闪着。他忽然站起身,下楼,旋转木质楼梯发出咯吱咯吱地响声。楼下客厅那巨大的鱼缸里,四条发财鱼无精打采,看上去奄奄一息。不知为什么,他养的鱼每年都会死掉,有时候半年就死光了——每到春节前夕他会重新投放一批,第二年再重新投放。之前张娜在的时候,鱼的死亡速度还慢一些;如今,春节新购的发财鱼、锦鲤和虎鱼,二十多条只剩下了四条。鱼的肚皮很白,鱼也会眨眼睛,鱼还会求救——这是这些年他观察到的,不知道对不对。
   他把四条濒死的鱼捞出来,双手捧着上了楼。“鱼就应该在大水里活着”,他一松手,把它们送进了露台的“汪洋大海”。“去吧,到你应该去的地方去,别在这个鱼缸里等死了。”他突然感到很轻松,仿佛自己也扑了进去,就像当年他从坝头上跳进那条大河——小伙伴都那样做,一手捏着鼻子,赤身裸体叉开腿往下跳,“扑通”就跳下去了。那时候,他们不觉得那条河多大,也不觉得多危险。在枯水季节,它甚至不如村前那条水渠宽阔。只是它的水很浑,因为它叫黄河。黄河有宽的地方,也有窄的地方;有水流急的地方,也有水流缓的地方。他们村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滩,大堤里面,二堤以外,除了村就是一片茂盛的芦苇丛,芦苇尽头就是那条河。那条河在他生命的前十八年,一点儿也没显出特殊的价值来。直到他考上大学,远走高飞,坐在遥远的教室里,听老师讲地理,他才慢慢感到它不一样。班上有同学听说他就是在黄河边长大的,羡慕得不得了,咋呼着要跟他回老家看黄河。他那时候还有些蒙。
   “黄河有什么好看的?你们山区才好看吧?!”
   “山有啥好看的?爬起来累死人。”
   他还没见过大山,但黄河再熟悉不过了。黄河给他打下了烙印,他的皮肤格外黄,甚至眼珠子都是微黄的——这是第一次和张娜接吻,张娜告诉他的,他哈哈地笑起来。不说不知道,他回乡后仔细观察了父母和族人,果然,他们的黑眼珠并不黑,真的有些发黄哩!他想起来每次下河洗澡,回家后,母亲都会用指甲在他胳膊上划一道,黑黄的皮肤上马上会出现一道白色的印痕。母亲不让他下河,那河几乎每年都会淹死人。那道白色的指甲印痕就是他下河洗澡的证据,只要出现,自然少不了一顿笤帚。但孩子哪有什么记性,第二天照常去河里疯玩。
   大雨还在下,把他浇了个劈头盖脸。四条发财鱼突然焕发了青春,活了过来,它们在露台上像闪电一般倏忽来去,再也不把白色肚皮翻到上面来。然后,很快,它们就顺着下水道游了下去,在如瀑布的哗哗的水声中不见了。
   鱼会摔死吗?孟东野伸头往楼下看,天色已经暗下来,下水管道里发出雷鸣般的奔泻声,下面什么也看不见。随它们去吧,他重新回到阁楼,把湿衣服脱下来,随手扔在地板上,书房的地板上马上就洇了一摊水。他把窗帘拉上,打开灯,就那样赤身裸体地站着。这让他想起魏晋时期的嗜酒狂士刘伶,在家里不穿衣服,以房子为衣服的典故。孟东野不禁笑了一下。他在家里也没必要穿衣服了,一个人的住所,穿衣服遮给谁看呢?
   电脑屏幕上那几个字也湿漉漉的,像几条鱼,几条他当年在黄河里洗澡时捉到的鲫鱼。红红的眼睛,微黄的鱼鳞,两条胡须不停地摆动,像两根弹簧。
   他决定明天回家。他突然很想那条河,很想那条河里的水和鱼,还有那片河滩上的人。当年离开故乡奔向远方的时候,他是多么讨厌那些有着一嘴黄牙的故乡人啊,他们狡诈、阴险,欺负他们孤儿寡母……迈进四十岁后,他突然不可遏制地又想他们。那条河也越来越重要,几乎成了他所有思念的源头。年轻的时候他可是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年里,不少同事、朋友都跟他回故乡旅游过,他带他们看的第一站就是黄河。每次必不可少的,就是他自己回乡,时间再紧张,他也要到黄河边站一站,抽支烟,待一会儿。
   这些年里,河上多了一处风景——浮桥,是他的两个堂兄和几个有点钱的人投资搭建的。他们村后是黄河最窄的地方,他数了数,十六条船,十六条大铁船连排在一起,从这岸到对岸,就“天堑变通途”了。上大学之前,河上没有浮桥,他也从来没见过浮桥。那时候到对岸去,要坐船。小时候是木船,撑船的是本家没出五服的二爷爷。有人去河对岸走亲戚、赶集、赶庙会,都要坐他的渡船过去。船不大,木板都开裂了,人和牲口一上去,那船就沉下去一大截,船舷吃水很深,摇摇荡荡的河水几乎和船舷持平。他从来没登过那艘船,河对岸什么样,他也不知道。后来,二爷爷死了,要想过河,得绕几十里路去另一个乡镇的潘家渡口。考大学出来前,村上一个姓路的有钱人买了一艘摆渡轮。机动船比木船自然大了好几倍,关键是再也不用划桨了。路姓人家站在船尾,用手摇舵,柴油机嘟嘟嘟地在船后翻起一片黄色的浪花。自行车、摩托车,甚至三轮车也可以上船了。那时候河对岸有一个很大的农贸市场,他们村是有名的蔬菜村、西瓜村,每天都会有人去河北岸卖菜卖瓜。孟东野还是没去过对岸,没坐过柴油船。那时候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坐上船到对岸去看看,听说上岸走 不久就是县城,街上的姑娘都穿短裙子。到了晚上,大街上依然亮如白昼,散步的、跳舞的、唱卡拉OK的到处都是。红林常跟他爹去卖瓜,回来讲给他听,孟东野心都飞去了。红林说,那个县城有个很大的新华书店,里面什么书都有。书店旁边有个录像厅,白天晚上放录像,还有黄色录像。啥是黄色录像?孟东野想象不出来,难道也和黄河有关?后来他知道,和黄河风马牛不相及,他忍不住笑了,觉得那时候真幼稚啊。
   他不敢说过河,他每次一说,母亲就会疯了一样发作,又哭又闹。其实,母亲娘家就是河北岸的,但母亲从来没回去过。他们都没去过。也就是说,在孟东野印象里,他从来没有走过姥娘家。这让他很委屈,别人都有外公外婆,他没有。一提起来,他母亲就黑着脸说“都死了”。小时候他相信,后来,他听奶奶隐约说起,似乎不是那么回事。“那得多大的仇恨呀!”奶奶自言自语,“自己的闺女和爹娘一辈子不相往来。”爷爷也会插一句:“那还算爹娘?那就是畜生,不回去就对了!”直到孟东野三十三岁那一年夏天,他有个机会到河北岸去出差,终于瞒着母亲,根据多年来搜集到又埋在心底的线索去寻了一回亲,但无功而返。那一双应该叫姥娘、姥爷的人都已经离世了。一个舅舅早已不在村上,据说在湖南安家落户好多年,十几年没有回来了。
   这些年,河上多了浮桥。第一次回家见到浮桥,他很吃惊。远远看去,是一艘一艘的铁船排在一起,踏上去,就是一条路——通衢大道。汽车、拖拉机、农用车畅通无阻,桥两岸有收费站,行人不要钱,车辆按照规格大小收费,据说日进斗金。“摇钱树,”孟东野的堂弟孟东强向他描述,“哥,你要有钱,你也入个股。这就是印钱机器啊,每天过多少车啊!”
   “大车竟然也可以开到河对岸去?摇晃得厉害吗?”孟东野很惊诧。
   “稳当得很,别说大车了,挖掘机也可以!”孟东强说。
   “过个河就这么简单了?可以直接开车去对岸县城?要是涨了大水……”
   “水涨船高嘛!哥,有了这浮桥,过河就简单得很,不仅可以开车到县城,就是开到姑娘心里去都简单得很!”
   这几年,河北岸嫁过来的姑娘很多,家乡依托黄河资源成了省级示范点,都富起来了。小伙子们买了豪车,一溜烟开过去勾搭姑娘。
   但孟东野知道,“心”可不是那么好过的,哪怕是浮桥,他也不想投资。孟东野没钱,他只是个自由作家。张娜还在的时候,他家收入算是不低。张娜是个有能力又很要强的人,在上市公司已经拿年薪了。张娜的父亲是这个城市某个部门的实权领导,张娜公司的老总很多事情要靠他周旋。但家里的钱不是他的,是张娜和儿子的。孟东野毕业后也有过一份工作,在一家企业上班,后来企业倒闭,他成了“坐家”。那几年他势头不错,每年能发不少小说,加上获几次奖,收入也和正常上班差不多。他有个作家梦,人又不活泛,干其他的也干不好。张娜那时候也不在乎他挣不挣钱,反正也不指望他。他就这样把爱好发展成了“事业”。“事业”这个词,说出来他自己都心虚,但这么说好像也勉强。在圈内,他名气还是有一点的,但名气换不来真金白银。幸亏他消费很低,除了抽烟,没其他欲望。前几年,他应邀写过一个电视剧,虽然后来电视剧没播出来,但稿费没有欠他。有这几十万在手,他也不着急,就这么混成了自由人。
   自由人,孤家寡人。张娜对他还是不错的,抚养费给他免了。这让他很有些况味杂陈,他不觉得自己很可怜,但在张娜眼里,他真的这么一无是处?为了一口气,有时候他来了稿费或者获了奖金,就会给张娜转账,指明给儿子零花。他心底还有些不安,他怕一分钱出不到位,最后儿子不认他了。其实,也没考虑那么长远,他觉得自己是有责任感的男人。差不多是这样。
   大雨过后,他决定回一次老家。这些年,那条河让他很牵挂。很多跟他来看黄河的朋友来了之后会失望:“原来这就是黄河呀!太小了吧!”“还不如我尿的一泡尿。”开始的时候,他很生气,后来也习惯了,不与他们争辩。因为他好像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这条河不仅仅是因为大才出名和重要的,更因为它是一条有历史的河、有性格的河,是一条有变化的河。枯水季节,河水窄得恨不得一脚能迈过去;发大水的时候,它又能宽得一眼望不到边。
   前几年,他参加了一家杂志社的走黄河采风活动。那一次,十几个作家溯流而上,真过瘾啊!走下来他才发现,原来每一段黄河都不一样。山西的和山东的不一样,宁夏的和甘肃的不一样,他们村后的和壶口的不一样,上游的和入海口的不一样。它那么长,曲里拐弯,每一段都不一样。一路走,一路百度黄河的历史,那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啊?简直是一部人类史!
   他有好几次掉了泪,在银川古渡的羊皮筏子上,在兰州的黄河大桥上,在入海口的黄蓝分界线上。对这条河的理解,在快四十岁的时候,和他小时候真的不一样了。
   终于,在去年,他有机会去了青海的高原,从西宁到玉树,从玉树过杂多,他一直追寻到了黄河源。那高原雪甸的汪汪水坑,那清澈凉爽的源头之水,高海拔让他有些缺氧,喘不过气来,但他在源头待了很久。他的眼里蓄满了泪水,好多次站起来朝远方张望,幻想着自己变成一叶小舟从这里出发,顺流而下,一直流到他故乡所在的那个拐弯处,那座浮桥边。
   他迫不及待地要回去了,窗外的雨似乎停了。月亮升起来,弦月。他关上灯,拉开窗帘,一道月光照进书房,月光洒在他的裸体上,他像沐浴在黄河里。
   他想起张娜第一次跟他来看黄河,在码头上,他站在她身后,她伸出双臂,让他也伸出双臂。这个镜头是《泰坦尼克号》上露丝和杰克的经典镜头,那一刻他隐约有一丝不好的预感,觉得不吉利,但他没敢说;后来,他知道,也许那一刻的开始就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那一年的水真大,是他记忆中黄河最大的一次,庄稼全淹了。他们村成了孤岛。黄河水把他们村包围了,靠外的宅基不停地坍塌。家里没有饭吃,眼看就要断粮,爷爷决定带着父亲去河北岸要饭。那条船真小啊,二爷爷的小木船像个玩具。河北大集,村上各家都去了人,到集上去讨饭。黑压压的人挤在船上,把船压得吃水很深,船舷与河面在一条线上摇曳,混浊的水一漾一漾,涌进船舱,船舱里的水有脚面深。二爷爷大声喊“人太多,再下去几个”,可是哪有人听啊,淹死也比饿死强啊,淹死一人,饿死可是全家。
   那是一次不祥之旅。孟东野十岁,眼巴巴看着芦苇般的小船飘飘摇摇朝远处划去。后来的几十年,孟东野老是想起那个镜头。一叶小船载着一群视死如归的乡亲朝洪水滚滚的黄河对岸驶去。天色阴沉,乌云像翻滚的河水。他和妹妹跟着奶奶和母亲在家里等他们回来,家里的面缸只剩下最后一把面粉。奶奶把面粉抓到大碗里,浇上水,磕上了最后一枚鸡蛋,搅拌了一下。母亲已经在厨房里烧红了鏊子,柴火都湿了,她烧的是一块箱子板——她的嫁妆。奶奶在鏊子上摊煎饼,小小的一坨用竹篾子一刮,就是薄薄的一大张。那煎饼真香啊!他从来没吃过那么香的煎饼。后来他读到作家张炜的《九月寓言》,里面有专门一章写“黑煎饼”,他又忍不住贪婪地流下涎水。“这可是救人命的煎饼啊!”奶奶和母亲舍不得吃,把煎饼留给他和妹妹。她们烙完了煎饼就去宅子前的大柳树下坐着,眼神痴呆呆地望着远处洪水滔天的黄河,“老天爷呀!别把人饿死了呀!”

共 10480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充满沧桑味道的小说,主人公“我”在黄河边出生长大,骨子里有着很深的黄河情结,浮桥是悬架与黄河两岸的一条通衢之桥,也是“我”心中的一座桥梁,它连接着“我”的过去与未来,包括“我”的婚姻爱情,少年及成年后的往事。小说以黄河为背景,铺陈开各种画面,我们既看到了黄河的暴虐,也看到了黄河的宽厚,以往事为切入点,以回想为推进,环环相扣地讲述了一个与黄河源远流长的故事。“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葬身于黄河,因此黄河于儿时的我简直是噩梦,也是一个村庄的噩梦,但作者写这么多的灾难不是为了重复苦难,有意把这么多的苦难写进小说,是对主题表达有着很深远意义的,就是让后代记住黄河是一条历史性的河流,它滋养了无数人,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我”最大的梦想就是逃离黄河,逃离那个村庄,可真正走出去了,却又放不下,即使考上大学,去了大城市工作,仍是对故乡的黄河念念不忘,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结局欣慰,浮桥拆掉,村庄集体搬迁,让人看到希望与未来。小说心理描写为推进故事进程,把自己情感融入对往事的一系列思考,这篇小说便有了别样的味道,加上对黄河逼真的描写,使得这篇小说境界开阔,厚重深沉,一篇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012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3-10-10 16:22:18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能以这样方式缅怀过去,表达对黄河的感情,让人眼前一亮,眼前仿佛出现了作者笔下那些曾在黄河滩边为生存挣扎的先辈,一代又一代的人走过,黄河也终于被人类制服,造福于人类。故事构架完整,细节表达充分,语言情深意厚,是一篇值得学习的好文,感谢分享佳作,祝老师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10-12 21:37:3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11-03 07:45:25
  诉说黄河人的黄河情结,黄河也有留下水患,也有无尽财富,黄河水滋养的深厚文化,以期借力丰厚的黄河精神,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健步前行。前世今生、历史的影子像升华的翅膀、蓬勃的粟粒、一条河流的精神传奇,一架浮桥铁马秋风无秦风雅颂。作者多角度全方位地向人们展示了黄河的演变及其流域古老博大的历史文化精神。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