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明】此花不与群花比(赏析)

编辑推荐 【柳岸·明】此花不与群花比(赏析) ——李清照词选读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94发表时间:2023-10-11 13:37:41

以前读李清照的词,奇怪于太多的花草风月。和老朋友闲聊,有人说她那时代的富贵女子,生活中也只有花草风月了。当时觉得很满意,现在当然知道,这或许不是她词特色的真正原因。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李清照的词,像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李清照诗词笺注》,算是比较多的,加上到底是不是她写的还有疑问的,也不过才六十五首。古人成集的《漱玉词》就更少了,一共只有四十七首。这其中还有一首被现在人认为不是她的,另外一首也存疑。而这些词几乎都是从《梅苑》之类的古人词选集中挑选出来的。而这些词集和它们的名字一样,是以所咏内容为选编依据的。李清照的词大多从这些选集来,那花草风月自然也就成了她这些词的主要特色。或许她更多的词其实不仅仅是花草风月。但在确定是她完整的词集出现前(这种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也只有这种没有任何人能证伪的或许了。不过,就这不多并且内容也大多是花草风月的词,也还是能够看出她鲜明的年代特色:早期的明快;婚后写相思的有些伤感,但也仍旧明快;晚期的实在只能用沉痛来概括了。
   她写离别的词中流传最广的当然是“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或者“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但我更喜欢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下面来看看这首作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这首词词牌虽然为《一剪梅》,但由于它并不完全符合《一剪梅》的音韵特征,被看成是《一剪梅》的变体。而她这首词又被后来文人推崇,因此就用《玉簟秋》来称呼该变体。
   “红藕香残”,“藕”是莲花水下的茎,“红藕香残”曾经开红色花的荷叶已经残败了。“玉簟”,本意是指色泽如玉的竹席。前人多理解说是屋子里的坐垫,所以他们就解释说这句前半句说外面,后半句说屋内,有些奇怪。诗词的表达可以跳跃,但这也太跳跃了。这样有些版本就把“玉簟”改写成了“碧树”,好像也不错,至少晏殊就又“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名句。但终究大多数版本都是“玉簟”,所以俞平伯先生就解释说船上也可以有坐垫啊,这当然不错。不过既然船上有坐垫,那为什么就没有可以铺在地上的坐垫呢?当然,前人们也不是那么傻,这么简单的道理居然想不到。他们之所以把“玉簟”理解成屋内或者船上的原因是下面的一句,“轻解罗裳”。在他们的认识中,女人“解裳”一定是在室内或者相对封闭的空间,比如船内。这当然也符合常理,毕竟“裳”在古人是指穿在下身,类似于裙子的穿着。但考虑到是深秋,李清照的家境毕竟也算富贵,这里的“罗裳”就更多地像是装饰品,而不是真正穿在身上的衣裙。明白了这点,我觉得这“坐垫”是可以放在外面的。也就是诗人在花园里、池塘边,坐在坐垫上,看到了池塘里荷花香残,当然也感觉到了“玉垫(簟)”有些凉。这当然是深秋才有的景色和感觉。再结合下面的“独上兰舟”,其实就该明白,她只是把身上的爱马仕围巾递给了助手,自己亲自上手开动了游艇。应该是在湖中累了,要休息,坐在船上,看到了天空中南飞的雁群。大雁能够传书,他会不会让大雁带回来一封缠绵的“锦书”呢?“云中谁寄锦书来”。“锦书”以晋朝苏蕙把思念丈夫窦滔的回文诗织在锦上得名。可就算是大雁能传书,也得等到它们回来的时候才行,“雁字回时”。下一句化用了韦应物诗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月满西楼”,我得等多少次月圆啊。看到也有人说这里是化用了李益的《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尽管这里也说到了“簟”,但就“月”和“西楼”而言,差别还是很大,李益是没心思,李清照却带有期盼。
   以上是上半阙,后面三句不说思念,但句句都是思念。这样就进入了下半阙。
   “花自飘零水自流”,是眼前景,当然“花”应该是枯荷叶。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落花流水”在古代文人的字典里是无情的代表,比如唐朝崔涂就在《春夕》里这么写道:“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但李清照夫妻却不是无情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现在的相思,他也一定有。这种情感的表达前人当然也有,比如罗邺的“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而这种相思情感却没办法消除,“此情无计可消除”,具体表现就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这三句应该是化用了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可李清照的表达更加易懂。这就是她的水平:有人能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一些情感,她能用她的方式改变一下那种说法,并且一下子就能抓住人心。
   关于这首词,前人的点评很多,大多是无关痛痒的话,典型的像王世贞,他说:“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这三句是好,但更多的是“卖弄”,是做出来的“惊人句”,“憔悴支离”云云就算不是胡扯,也可以说成是强解。其实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化用了好多前人的词句。有些人可能不太相信,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怎么会熟悉那么多的古籍呢?关于这件事,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是说她和丈夫赵明诚吃过饭后,在书房吃茶前,以某件事在哪本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来定胜负,确定谁先吃。她没有说结果,我想应该是她赢得多。我自觉记性也不差,但能记住的一般都是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就算是那些内容,我也仅能记住在哪本书、哪一章,大概多少页。要做到他们夫妻那样的程度,那就强我所难了。
   这首词和差不多作于同一时期的《多丽》都可以看出她所说的“性偶强记”实在不是自吹。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首词是李清照现存词中最长的一首。先来看看词中用到的典故:
   “贵妃醉脸”,唐人李浚在《松窗杂录》中有这样的一则记载,说是中书舍人李正封《牡丹花》诗有这么两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李隆基很欣赏,曾和杨玉环开玩笑说:“妆镜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意思当然是说要是“贵妃醉酒”了,那“国色天香”也就落到了实处。
   “孙寿愁眉”,这是《后汉书》中关于梁冀妻的记载:“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女人漂亮,并且善于打扮。“愁眉、啼妆、堕马髻”,我还大体能够理解,“折腰步”就有些费劲,最不能理解的是“龋齿笑”,实在不知道她是怎么笑的。但无论怎么笑,在古人心目中,只要她那么笑,见到她的男人就会为她折腰。
   “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本是贾充的属官,长得帅气,被贾充的女儿贾午看中后,相约私通。当时晋武帝把外藩上贡的一种香料赏赐给贾充,贾充当然会让女儿用,这样贾午就把这种香料送给了韩寿。韩寿应该是随身携带,结果贾充闻到后,发觉了女儿的私情,只好把女儿嫁给韩寿。
   “徐娘傅粉”,徐娘应该是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在《南史》中有关她的传记说:“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去。”读这种故事,我是真搞不懂这女人究竟是傻还是根本就看不上梁元帝。
   “屈平陶令”,屈平指屈原;“陶令”,指陶渊明。
   “汉皋解佩”,汉皋,汉皋山,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列仙传》有这样的记者:“郑交甫将往楚,道之汉皋台下,有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鸡蛋大小珍珠做成的佩,不要说在古人,就算是现在,也是很珍贵的。这人说要,那两女子就给。这是在说明她们对他有感情。但分别不远,再回头看,不见了那两女子,同时她们送他的佩也不见了。
   “纨扇题诗”,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汉朝班婕妤,初得汉成帝宠爱,后来赵飞燕得宠,她退处东宫后作《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后来文人多借用这典故,表示被冷遇。
   “泽畔东篱”,“泽畔”,屈原《渔父》中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这里用它来代指屈原。“东篱”,陶渊明《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用它来代陶渊明。
   一百三十多字的词,涉及到八个古代人物,而这些人物故事出自于不同的记载。要不是她熟悉这些书,在写的时候去找,那估计要好多天吧?
   这首词解决了引用典故的事,本身并不难懂。多数的看法是说它是“写白菊显示出人物的高风亮节,借此透露出作者自身的志向”(《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或者“词中所咏写的白菊具有一种人格化倾向,她高洁自爱的本质实际上也可看做是作者胸臆的自然流露。”(陆坚、卫军英《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也就是它是咏物的,当然也是表达自己志向的。但我却认为这首词是专门为丈夫赵明诚所做,是“劝”他的。据历史记载,大观元年(1107年),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去世,蔡京清算以前的政治对手,他受株连,被追夺赠官,返还原籍。赵明诚夫妇只好回到青州乡里。年轻的赵明诚当然会心态失衡,在各种场合,有一些过激言语。因此,我觉得这首词就是李清照专门写给他,劝他不要因官场上的挫折(天教憔悴)而折磨自己,要好好地爱惜自己(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不要那么过激,非要做什么屈原陶潜(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两首作于相对幸福时代的词,文采斐然。但就凭这些是成就不了李清照的。成就现在我们心目中李清照的,是她晚年的词。这些词几乎不再用典,她用的都是平平常常的语言。但就是这些语言,告诉你人生中有那么多无趣、无味、无聊但也无可奈何的事。《声声慢》当然是其代表作。
   下面我们来看看她其它的两首短词。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这首词是她的晚年之作,写她当时的生活情状。“病起”,大病初起,“萧萧”是指头发稀疏,“两鬓华”,还有了许多白发。“卧看”,是大病初起该有的状态。“残月上窗纱”,是一个过程。你经历过寂寞就能读懂它。“豆蔻”,药名,其性能行气、化湿、温中、和胃。把豆蔻连梢一起煮。这应该是她当时要吃的药。“莫分茶”,由于吃药,应该是不能喝茶的。卧床在家能干什么呢?看诗书。“闲处好”,实在是无奈的话。“门前风景雨来佳”,同样看似很客观的判断,但其实是很寂寞的话。碰到过一个儿时的同伴,农村多年的生活,让她明显比同龄的我衰老。闲聊起过的日子,她说:“挺好的,过上一天也就算是两半日子”。这当然是很简单的话,却也包含着好多的无奈。“终日向人多酝藉”,看到有人的解读,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这样的人读书,书对他来说其实是没什么用处的。他最应该做的是丢开书本,先去好好生活。
   “木犀”俗写作木樨,是桂花的别名。关于它有一段禅话,说的是北宋时黄庭坚与晦堂和尚的事。说他们有一次交谈,晦堂和尚说到“孔子谓弟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请黄庭坚解释。黄庭坚给出了好几种解释,晦堂和尚都说他的解释不对。黄庭坚很生气,满脸怒色,好半天不说话。一直到起了风,吹来桂花香。晦堂和尚问了句:“闻木犀香乎?”黄庭坚回答:“闻到了。”晦堂和尚说:“吾无隐乎尔!”据说黄庭坚因此而开悟。很有故事性,但这故事却和李清照这词里的“木樨花”一点关系都没有。有关系的只是你可以从这个故事明白,好多书要读懂是需要时间,也需要时机的。
   词中,“酝籍”是很古雅的词,用现在的词表达就是“宽容”。病在床上的人看到的桂花一直是那样,也就是它一直是用那样的态度对待自己。别人呢?周围侍候她的人呢?侍候应该仍旧在侍候,态度肯定不一样。有了各种不耐烦,碰到一个耐烦的,“酝藉”就贴在了它的身上。这里没有“相看两不厌”的孤高,有的是看破却不说破的世俗。
   这种平淡的表达,好多人都不一定能看懂,好多人看懂的是《武陵春》这样的词,所以历来关于这首词的评价就多。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停了,“尘香”,一般理解说是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了花的香气;当然直接理解成空气中还有尘土的味道,似乎也不错。“花已尽”,又作“春已尽”,有些直白,不是太好。“日晚”,有作“日落”的,也有作“日晓”的。当然都不对,日晚不是太阳落下了,是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了,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太阳晒到屁股了”。“倦梳头”,本来早上起来就该梳头,现在都这点了,还懒得梳头。心里没有了期待,比辛苦一天还累。啥原因呢?“物是人非事事休”,东西还是那些东西,人却不是那个人,并且所有遇到的都是不顺心事。明朝有个叫张綖的,他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是说晚年李清照改嫁后遇人不淑,这句就是“咏其事”的。可以看出任何时代都有键盘侠,这群货色没有真才实学,只能靠一张嘴胡说来博取眼球。悲哀的是这却是人性中根本不能避免的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不在了,在碰到任何一个愿意和你聊会的人时,你会是什么呢?“欲语泪先流”。这是没经历过的人根本不能理解的。有朋友告诉她,出去转转吧,让大自然抚平你受伤的心。双溪真不错!“春尚好”,还可以做你喜欢的运动,划船。“也拟泛轻舟”,也想去乘坐一下快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舟”,两头尖如蚱蜢的小船。只怕那里的小船,载不起我所有的愁苦。最后两句被很多人称赞,说它把愁形象化了,和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样,是名句。但我觉得这两句很像玩笑话,把整首词的氛围破坏了。诚然,伤心人也有快乐时,一味的伤心只能“以忧薨”,但一首小词,前面很悲苦,突然来这么一句,感觉马上不一样了。
   这样写除了李清照性格外,也应该和她当时仍旧喜欢卖弄才华有一些关系。再后来像写《声声慢》时,她已经彻底看破了人生,不再在意别人怎么看,也就不用再卖弄才能讨别人的喜欢。她写,仅仅只是想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写出来的作品,才真正成就了现在我们熟知的李清照。

共 605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字从李清照的词谈起,分析还算细致,旁征博引居多。看到“李清照的这首词词牌虽然为《一剪梅》,但由于它并不完全符合《一剪梅》的音韵特征,被看成是《一剪梅》的变体。而她这首词又被后来文人推崇,因此就用《玉簟秋》来称呼该变体。”此节,不禁想起《红楼梦》里《香菱学诗》里的一段黛玉的台词“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也许清照也深知此意吧。本人更喜欢她的“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木犀”俗写作木樨,是桂花的别名。”也许这是很多诗人惯用的手法,但是木犀和桂花却并非一种植物。据资料显示“木犀和桂花都是花,但它们的区别在哪呢?木犀是落叶乔木,花为淡黄色,而桂花则是常绿乔木,花为黄色或白色。桂花的香气非常浓郁,是许多文人雅士所喜爱的植物,而木犀则没有这种特点。除此之外,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用途也有所不同。”清照更是对桂花情有独钟,亦有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传世。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也许个人见解不同,本人恰恰喜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许同为老年女人的原因吧。也许是身为母亲的女人,看到这几个字,仿佛看到了压力山大的感受。文字也算另辟蹊径,见解不同,感受各异也许才是文字百花园里最好的状态吧。文字多为清照题,轻轻浅浅追根底。试问方家读观后,可抒己见自成溪?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柳岸。期待更多佳作!【编辑:燕语千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23-10-11 15:00:46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3-10-11 19:04:19
  编辑的点评很有见解!确实,每个人经历不同,读出来前人的意思就不同。其实更多时候,我们在乎的不是完全和自己一样,而是庆幸于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在。辛苦!
3 楼        文友:燕语千千        2023-10-11 19:18:22
  学习,问好,祝福秋安!
在文字的路上我就是自己的品牌,无需谁来作证。一切过往再见了,好与不好各自安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