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杨氏太极刀剑讲义序(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杨氏太极刀剑讲义序(随笔)


作者:峨嵋岭 童生,794.1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47发表时间:2023-10-12 20:43:43

白鹤一群起舞于晨曦初开时分,古筝国韵流行在弧线回归的线路上,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似行云流水,注入老庄孔孟的国学之中。一千多名白衣秀士红光满面,寓刚强于至柔,纳文武于一身,高贵典雅,天人合一,呈显出一派浩然正气——闻喜武术协会演义杨氏太极,其领军人物王树光——闻喜太极拳协会会长,他说太极有东方舞蹈之美誉,是诗歌,乃辞赋。
   每到全球太极拳月,王树光号召太极赶集,那“集”赶到圆处,皓皓二千会员,似六月雪覆盖广场,这二千之中已有百人打出味道,尚有三百正在“出味”,若含苞待放之花朵,需要营养补充,王树光将其太极心得集成《杨氏太极拳刀剑讲义及养生秘诀》,遂成一道文化大餐,以一釜饭万军,亦为“文化强县”工程添红砖一块,献礼建国六秩庆日,我们可拿此砖敲太极玄门了。
   秘诀者关门也,古之拳师关起门来口授心传,拳魂拳法不出拳门,偶传外姓,乃曰“关门弟子”,门外之人不得指点不知路径而双目茫然,只好闭着眼睛摸鱼。好在王树光无知识产权意识,亦不申请专利,因“专利保护”与“关门弟子”不差几步远,所以此书名曰“秘诀”其实不秘。
   开卷窥其堂奥,只见星斗满天,光华炎炎。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繁多,原来太极一词源于《老子》,可谓流千年而行万里,出天理而入人心——渗入哲学,贯通医学,融入美学,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升华品质,拳头上流淌着诸子百家的国学文化,含文武之道,骈真善之驱,文拳无敌,非武夫憨打,所以毛泽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挥毫“增强人民体质”时号召全民学练太极,四十年后,邓小平题辞“太极拳好”又引发太极海啸,这在宗派浩繁的武术史上唯其得冕于一,联合国遂定每年5月为世界太极拳月,太极哲拳渐渐担纲。由是而想,王树光将其拳谱、拳经、拳理、拳论、拳诀、拳意全权抛出,已尽拳拳之心于良苦,其善大焉,而在此之前,他已完成出版《闻喜武术志》,使此空白得以填补。
   冷眼观看王树光,其人文秀若处子,但内藏奔马之势,寓刚于柔,刚柔并济,通体游走着太极品格,不论大事小事,能保境界平和,如炉上煮壶,内沸而外静,从政、从企、从文、从武、从舞、从社交,好似浑身皆手,屡有建树,报告文学《谷底崛起赖英男》所述力挽闻喜国营造纸厂于即倒便是一例,能以四两拨千斤,化方成圆圆成方,气沉丹田,重于泰山,意气上行,轻于鸿毛……其人之智之力不同于众者,得益于太极?原来太极对敌用意不用力而以智胜,此“天下之至柔驰天下之至坚者也”。
   太极根植于国学厚壤,推演此术必汇泳于书海之中,将哲、医之理演成拳理铸成此书,实乃闻喜一鼎——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欺。人不可太刚,太刚则易碎;物不可过柔,过柔则不坚。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气贯百骸,血脉充盈,百病不生。该唯物时唯物,该唯心时唯心……乃儒、释、道、医一包袱提,到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唯妙唯肖处亦能以文字传神——事成于和谐,力生于团结……与群书有云泥之别,诚所谓“行家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读毕此书,感觉是一种轻松的累,如同打完太极,沐浴热水,醍醐灌顶,一泻畅然。
   世人只知太极健身恒寿,不知其博大于国学文化,如此求成,虽不致舍本逐末,但终归不是究竟,如此正应“太极十年不出门”了。华夏国学乃太极之锁钥,若得此钥,入门不难,出门亦不难,难就难在畏难上。王树光立足中华文化之源头,以居高临下之心态探视太极之根本,以文化为君,以意气为臣,命二千之众为“佐使”而形成那种“场”般的磁效应,令太极拳术充满艺术力的内吸与外张,终于形成太极拳人、太极拳气、太极拳场飘洒着六月雪般的太极文化大景观。以内功心法修练体验得真,我们凡人依此路而走,顺源头而下,此缘离俗子不远,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畏道而远人也。闻喜武术协会必会因此书而增添羽翼,发展壮大,前程万里。
   太极不可笨求,在于得法,法者钥也,此钥即出,“随之不见其后”——以老子是言结序。
  
   建国六十岁夏于翰林静园

共 16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杨氏太极拳刀剑讲义及养生秘诀序》读来阴阳顿挫, 旋律悠扬,好似在听一首流行歌曲, 韵律之美的音符交织似天女散花一般遍地倾洒,将宏大的太极思想赋予其中,令人心身愉悦地走进古老的国学文化,在苍古雄沉的静态中,透视出高远博大的禅景美,与太极论道,与往圣对语,使人隐隐看见六月雪里的那一群白鹤,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何其脱俗,真是“行家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从此文里足可窥见先生在国学厚壤里的犁耕尺度,读来令人汗颜。峨嵋岭先生是闻喜县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评委,可见名不虚传。先生今已六十有五,文笔沧桑,此篇之老道堪称世希,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评语,绝非虚与婑蛇之谈。读他这篇文章好像不是读现代人的作品,倒像是读古庙道观里的哲理古碑,我呼吁江山文士们都能读读此文,看你是否与我一样会为之出汗。按罢此文,闭目静思,两句老话在我耳边响起: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非常不错的一篇随笔。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10-12 20:43:59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峨嵋岭        2023-10-12 21:39:33
  陌先生您好!感谢您编发了这篇小文,您的评价是对我的鼓励,祝先生事业兴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