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烧锅院接生的故事(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烧锅院接生的故事(散文)


作者:观海得深 白丁,9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14发表时间:2023-10-15 20:27:45

在徽县银杏树镇庆寿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真实故事:
   解放前,庆寿村有个叫“福盛和”的烧锅院(酿酒作坊,现庆寿村大商店院内),烧锅院的主人姓王,因家道殷实,为人谦和,村里人都叫他王掌柜。烧锅院雇佣了几名长工,长年累月干着酿酒的营生,酒酿好后,就拉到县城去卖。附近的村民也常去烧锅院沽酒,或者去买一些酒糟用来喂猪,王掌柜信守“细水长流,薄利多销”的经商之道,平日里总是宽厚待人,凡是前来沽酒或者买酒糟的,他都会安排长工在过秤之后再给多饶上一点,所以口碑很好,深受当地村民的好评。
   话说王掌柜一家以酿酒为生,勤俭持家,平安度日,生活倒也过得舒心。但是,在1936年的9月,村子里来了一支当兵的队伍,据说是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一个营(可能是红二方面军四师十二团二营),营长叫蔡久,当时编制是一个营,实际人数却不到一个连。因受当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造谣诬蔑,说“赤匪来了杀人放火,共产共妻”,村子里的人听说红军要来,就都提前跑到山里躲起来了,整个村子里几乎空无一人。只有王掌柜的一位姨太太,因当时怀着孩子,月份大了,马上就要临产,行动不便,只好呆在家里,房门被王掌柜他们临走时给反锁上了。
   红军来后,满村子找不到一个人,就只好在烧锅院的院子里住了下来。当天晚上后半夜的时候,只听屋子里传来了一位妇女撕心裂肺的哭叫声,营长蔡久立即带领两名战士踹开房门,冲了进去,凭借着马灯微弱的灯光,他们发现有一位孕妇挺着大肚子躺在床上,面色苍白,疼得“哇哇”直叫。蔡久马上叫来了卫生员,立即采取措施为这名妇女接生。这位姨太太因胎位不顺而难产,大人和腹中的胎儿生命危在旦夕,卫生员凭借着精湛的医术,整整忙活了近两个时辰,终于顺利接下了一名女婴,好在处理及时,母女有惊无险,性命总算全保住了。孩子出生后,为了感谢红军的救命之恩,王掌柜的姨太太就把自己家的粮食借给红军做饭吃,红军临走时,营长蔡久还专门给她家打了借条。
   王掌柜一家躲在山里不敢出来,但是又放心不下快要生产的姨太太,就派了一位姓赵的长工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地溜进村里去打探消息,当知道红军已经给姨太太接了生、母女俩均平安的消息,而且看到红军宁愿睡在院子里,也不去撬老百姓的门,还把村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此情此景,让这位长工十分感动,于是他又跑回山里,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告诉了主人,王掌柜感叹地说:“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队伍啊!”
   姓赵的长工跑前跑后地把村子里的人全都从山里叫了回来,红军每天都到群众家里去访贫问苦,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向群众反复说明:红军战士都是穷苦人出身,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为穷苦人打天下求解放的军队,是抗日的军队,是穷人自己的队伍。红军指战员还帮着群众收割庄稼,打扫卫生,深受老百姓爱戴和拥护。村子里的穷人们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帮着给红军送信,带路,打土豪,分浮财,和红军战士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尤其是姓赵的那位长工与营长蔡久关系好得只差拜把子了。红军走后,姓赵的长工就把红军打的借条拿出来交给王掌柜,王掌柜说:“红军真是一支仁义之师啊,条子你自己留着吧!”
   解放以后,因为王家的地主成份,王掌柜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是被批斗的对象,所以红军临走时打的借条一直没敢拿出来,由姓赵的长工保存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有人看到过,后来由于赵家多次搬家,借条被弄丢了。
   据村子里的老人们说,当时红军卫生员接过生的那个女婴名叫“洋箐”,长大后去了西安,一直在西安居住,现在已经80多岁高龄了,据说前年夏天还回来过一次。
   原来的烧锅院有一部分房子在土改中分给了穷苦人家,现在都建成了砖混结构的住宅。还有一部分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搞合作化时被拆除,建成了供销合作社的商店,前些年王掌柜的长子回来将他家的房产全部卖给了现在的主人,由这家人开了个商店,经营着油盐酱醋等日用百货,生意还算兴隆。
   红军为王掌柜姨太太接生的故事已经过去80多年了,但至今仍被村子里的老人们津津乐道,传为佳话。

共 164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烧锅院接生的故事》发生在1936年9月的徽县银杏树镇庆寿村,名叫“福盛和”的烧锅院内。烧锅院即为酿酒作坊,主人王掌柜信守“细水长流,薄利多销”的经商之道,倒也把烧锅院弄得风生水起,深得民意。但到了战乱时期,他也和普通村民一样,会对很多新事物存有戒心。于是在红军队伍入村后,他们都躲入山林,只留下待产行动不便的姨太太在家。这也是接生故事发生的机缘所在。红军营长的临危不乱,妥帖安排,不仅仅让王掌柜姨太太逃过难产的劫难,顺利得女,还让庆寿村的村民知道了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为穷苦人打天下求解放军队的真相。为此,王掌柜,营长蔡久,王掌柜的赵姓长工,姨太太及幼女结下患难之情,军民一家亲、共同抗日,被村人传为佳话。这源自民间的故事,被作者用文字记录,呈现给读者的意义,是让我们勿忘历史,发愤图强。佳作,流年推荐赏阅!【编辑:平淡是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3-10-15 20:30:22
  因出门办事,耽误了文章的发表,让您久等了。还请多多谅解,多多海涵!文中王掌柜的名字,无需带双引号,像这样介绍的称呼,第一个可以有,之后忽略就可。我帮您做了调整,有不当之处,请飞笺与我,可以继续修改哈!
2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12-30 19:53:32
  故事突发却感人,那个年代的人们心里都以为兵荒马乱的,没想到红军纪律严明,本文真正体现出来了军民一家亲。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