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布谷声里拜仓颉(散文)
己亥仲夏第一个周末,阳光普照,碧空万里;微风习习,翠涛涌起。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与朋友们一起前往位于白水县史官镇的仓颉庙,祭拜汉字始祖——仓颉。
据说,全国有据可查的仓颉庙、墓、造字台、出生地等遗址约四十余处,实际上数量还要更多,甚至远在台湾和韩国也有仓颉庙。目前主要有四处,除了陕西白水县的仓颉庙之外,其他三处分别是河南濮阳南乐仓颉庙,河南商丘市虞城仓颉庙,浙江嘉兴的仓颉庙。说明仓颉造字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后世百姓对他的敬仰和崇拜。
我们这次去拜祭的是位于陕西省白水县城东北,现史官镇初级中学旁的仓颉庙,也是目前国内最古老、最有名的仓颉庙。
白水县的仓颉庙北屏黄龙山,南临洛河水,占地十七亩,创建年代不详,据《仓颉庙碑》记载,汉延熹五年(162年)已颇具规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1年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
早上七点,迎着阵阵清风,我们一行十八人扶老携幼,坐着一辆中巴车从铜川出发。其中有6岁的元宝、5岁的地丁、1岁的豆丁和刚上初中的谢佳欣4个小朋友。美女谢佳欣穿着一套崭新的粉色汉服,小仙女一般坐在车的最前面。一路上大家心情舒畅,欢歌笑语,有人时不时地冒出几句俏皮话,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约上午九点多,车子到了仓颉庙。一下车,我们立刻被灿烂的阳光包围,和空调车里相比,外面阳光是那么的明媚、耀眼、纯净。抬头望去,碧空如洗,不见纤尘,大家的心情为之一振。环顾四周,古木苍翠,绿柳如烟;布谷声声,优美婉转;喜鹊翩翩,翅轻羽靓……仓颉庙,就是用如此美景来迎接一批又一批的崇拜者。
为我们作讲解的是一位身材窈窕、声音悦耳的美女导游。进了仓颉庙右侧大门,正对着门的是一面照壁,黑底红字写着“中华仓颉碑林”。后面,郁郁葱葱的草木丛林间,是一排排整齐的石碑,大多一人来高,多数比较新,估计制造的年代不会久远,上面刻着仓颉最初造的象形文字。两侧的石碑都很古老,大概是很久以前的文物。据说这里的石碑,在我国碑石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它们不仅高度概括了我国碑碣的发展过程,也是一处微型汉字演化史陈列室,一部完整的仓颉庙沧桑史。
“中华仓颉碑林”两侧,距离差不多五十米的地方,遥遥相对着两座大红亭子,由四根鲜红的柱子支撑,金色的顶边檐向上翘起。里面各竖起一面直径约三米的红色大鼓,鼓正中央分别用楷书写着两个巨形金字,左边是“汉字”,右边是“谷雨”。
由于亭子的台阶不高,也因为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鼓,元宝和地丁好奇地欢呼着,争先恐后地涌向亭子前去敲鼓。鼓被敲的“咚咚!”山响,我想,旁边的工作人员该制止了,结果,他们笑盈盈地说;“敲,继续敲!”听到鼓励,孩子们敲得更响了。我也孩子气地用手敲了几下,“咚——咚——咚!”鼓面在手下震颤,声音传得很远很远,仿佛是远古的呼唤,余音在耳边久久回荡。后来才知道,在这里敲鼓有祈福辟邪的寓意。
敲完鼓,大家在美女导游的带领下向左边院内的仓颉庙走去。孩子们鸟儿一般跑在前面,元宝、地丁跑得最快,大人跟在后面。走近“朝圣门”,发现门前两侧相对挂着几十面杏黄红边的旗帜,每面旗帜上都绣着一个巨型黑色象形汉字。大概是刚搞完“祭仓颉”活动不久留下的痕迹。庙门两侧青砖墙上是一副对联,上联:万世文字之祖;下联:千古士儒之师。概括了仓颉在中华民族心中的象形。
进门,发现游客并不多,院子里物件摆放整齐,打扫得特别干净。大家首先深深地被庙里众多的古柏惊叹!整个院落古木森森,到处是参天古柏、古槐、松树和其他树种,棵棵挺拔苍翠。一些古柏的树荫下有石桌石凳,被擦得干干净净,供游客休息。据说这里是仅次于黄帝陵和山东孔庙的古柏林,被列为中国三大古柏群落之一。听导游说,庙里千年以上的古柏有四十余棵。一眼望去,古木枝叶交错覆盖,虬枝盘旋,各具姿态,各得其名。为了保护古树,每棵上千年的古柏都用铁栏杆圈起来,树根下放一块黑色石碑,记载着古柏的名字、树龄、传说等。
仓颉庙里为何会种植这么多柏树呢?因柏树生长缓慢,耐寒耐旱好管理,寿命很长,预示着庙里香火不断,源远流长。加之四季常青,树形好看,和寺庙的整个环境相匹配,显得肃穆庄严,幽静典雅。古人认为柏树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所以喜欢在寺庙里种柏树。柏是长绿植物,象征万古长青。
除了柏树外,松树、楠木、樟木等也有此作用。
仓颉庙里是以元、明、清风格为主的古建筑,坐北朝南,高垣厚墙,屋脊灰青,布局完整。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照壁,照壁中部有一小神龛,下部有一道圆形小门洞,与传统照壁截然不同。往前,山门旁有一棵树龄约三千九百多岁的粗大古柏拔地而起,名曰:“喜鹊柏”。雄浑苍劲的老干虬枝,默默地展示着这座庙宇久远的历史。当我正思考为何叫“喜鹊柏”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花喜鹊,叫“喳喳”地闪动着灵活的翅膀落在高高的枝头上,好像给我证明这就是叫“喜鹊柏”的原因。
由于庙里环境好,几只喜鹊飞来飞去,软软地停在枝头歇脚。一些麻雀在树林间穿梭,一两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树冠里一高一低婉转,偶尔有“布谷,布谷!”清脆悠长的布谷鸟叫声传进庙里,让人心旷神怡。
往前走,是东西戏楼。精雕细刻的楼门和立柱,经过一千多年风雨的侵蚀,门框虽然乌黑陈旧,但依能看出雕梁画栋,做工精巧,展示着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
站在苍老的古戏楼前,看着两侧磨得溜光的台阶,顺着右侧台阶上去,感受着当年戏台的热闹和繁荣,仿佛听到开场时“叮咚,铿锵”的鼓点声。
东戏楼门头上刻着精细的花纹,主要是龙凤鸟兽,松柏梅菊。门头右边,画着一位雍容华贵年轻美貌的妇人,身边趴着一个三两岁的孩子,红衣红帽,粉嘟嘟的脸又大又圆,圆圆的眼睛也瞪得很大。导游说,这叫“大脸娃娃”,你不管站在什么位置看他,“大脸娃娃”的眼睛都对视着你。大家纷纷换着位置和他对视,果然是这样的。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三维立体画的雏形了。
相传两个戏台是特意为“面长四目”的仓颉所建。一年一度的“谷雨时节祭仓颉”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是方圆数十里乡亲们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之一。
“清明祭黄帝,谷雨拜仓颉”。据说每年的谷雨时节,四邻八乡的人们来到仓颉庙祭拜这位“造字圣人”,东西两戏楼都会唱“对台戏”。
对台戏,亦称对戏。是一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因俩戏台左右紧挨,建造各异,两台的演员左右呼应起全场轰动和互动效应。之后变为舞台独立的演出方式,形成热闹的竞争。只可惜,我们来游览时已过了谷雨时节,并没有观赏到唱对台戏的热闹气氛,也很难想象出那喧嚣精彩的场景。
戏楼两侧是两棵巨型古柏,左边的是“丹凤朝阳”,右边是“青龙戏柏”,树龄都在三千年以上,树身得两三个成人才能合抱。再往前走又是一棵古柏,名曰:“柏抱槐”,柏槐连体而生,主干在根部已经分成三股,两边是柏树,树干光滑。中间是槐树,树皮粗糙,干硬黝黑。柏树树冠苍老侧歪,槐树则郁郁葱葱,夹在中央,树冠如盖,枝繁叶茂,历经千年,依然生机盎然。若不仔细看,只能看到槐树苍翠的树冠。
据说当年这棵老柏因年代久远,树干从中间长裂,一只花喜鹊叼着一粒槐树子落在柏树枝头,一不小心种子掉进裂缝,于是种子在缝隙中生根发芽,越长越大,柏槐紧紧相抱,相拥而生,叹为奇观。
回过头来,戏楼对面是前殿,最醒目的是殿前两根黑色的大柱子,上面刻着一副金字隶书对联,十分醒目,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驻足。上联:察鸟兽纹迹而作书与仰承天地灵气;下联:从甲骨刻痕衍生钟鼎始载人文精华。
殿里的《广武将军碑》是现存苻秦年代唯一的一块隶书石碑。碑文隶中携楷,有独创的原始乡草野味,是令历代书法大家为之癫狂的一块珍稀石刻。1933年,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在庙里看到《广武将军碑》碑文,书法流畅,雄浑飘逸,极为罕见,惊喜异常,于是写下“千年出土光腾射,老见异物眼复明”的诗句,并题写“文化之祖”四字,刻成大匾,悬挂于仓颉庙中供后人瞻仰。
往里走几步,大殿里的空地上竖着一块材质细腻光滑,两尺宽,半人高的黑色石碑,这就是《仓圣鸟迹书碑》,雕刻着仓颉最先创造的二十八个基本的象形文字。导游抬起纤纤玉指,指着这些古老的文字一一给大家耐心地讲解,大概是:“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这些字相传是仓颉根据古代兵器的形状和鸟兽的足迹创造出来的。看着早已被游客摸得油光发亮的石碑,导游说石碑是具有灵气的,鼓励大家也用手摸摸,于是大人小孩争着用手去抚摸碑体上的字,均想借得到一点圣人的灵气。
离开前殿来到创修于明代的报厅,两侧有“青龙”“白虎”两株雄劲古柏护卫,使大殿更添一份庄严肃穆气氛。殿前立柱上刻有“首韧生风飞雾精华光照日月;雄开纬地经天事业勋满乾坤”等数幅楹联。其内容表达着后人对文祖仓颉的敬慕感恩之意。报厅在清朝、民国、近代均有翻修,每逢庙会时,凡拜祭仓颉的人,都在此报到。报厅有两幅非常珍贵的壁画,西侧房梁上的一幅被称为《知足常乐图》,东侧房梁上的一幅名为《自食其力图》。
《知足常乐图》中,用坐轿、骑马、骑驴、担担、推车和乞讨之人分别代表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骑驴者在向前走的同时,还往后看着推车和乞讨者,与民间的打油诗“众人纷纷说不齐,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吻合,充分体现了古人的中庸之道。《自食其力图》中,渔樵耕读四种人都在忙着自己的活,意在告诉人们要自食其力,各尽所能。
看完壁画,大家在庙里一位老者钟声的引导下,给圣人恭敬地鞠了三鞠躬,连几个小孩子鞠躬也有模有样。穿过报厅是中殿,中殿过去是寝殿,又称后殿。连贯殿眉东西的一根古木,据说是蒿木所制。蒿,原本属草本植物,当年枯,次年生,不可能长成大树。目测了一下,殿上的这根蒿木直径有两尺,蒿草能长成如此之大,令人匪夷所思。据说殿前人们所看到的蒿木只是整根蒿木的三分之一,原蒿木全长四十八米,成了庙内第五大奇观"蒿木担子四丈八"。
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近中殿里的仓颉塑像,塑像高大魁梧,四目四眉,披红挂彩,正襟危坐在殿里。圣坛上香火萦绕,彰显着肃穆神圣。传说中的仓颉“面长四目,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革除结绳记事之陋。”成为汉字文祖先师。
众所周知,中国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还在使用的古老文字。其他的,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雅玛人等的象形文字早已被封存在博物馆里,仅供人们参观。只有中国,还在广泛使用,是唯一延续至今,且仍处在持续发展阶段,并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文明。原因就是,我们有一套起源久远,并能与时俱进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世代相传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传承纽带作用。清晰记载着传统思想文化、人文历史、科技成果以及社会哲学、伦理道德、舆论导向、行为规范等等,被一代又一代人反复研究并总结发展。
传说中的汉字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造字家仓颉所造。也就是说,没有仓颉,就没有现在的汉字!
仓颉,复姓侯刚,名颉,上古黄帝时代人。相传他非常聪明,曾经是黄帝的史官,用祖先传下结绳记事的方法记载史实,记录得清清楚楚。但是由于后来国家富强,需要记的东西越来越多,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的、奇形怪状的绳结到底都代表了什么,连他自己有时也没法辨认。
有一次,黄帝要和炎帝会谈,命仓颉整理黄炎两部族几年来发生纠纷的史实。仓颉在记史库里呆了几天,弄得头昏脑胀,耳鸣目眩,仍然出了差错,遭到黄帝的斥责。
这件事,使仓颉受到很大刺激,决心发明一种符号来代替绳结记事。他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也没能想出个名堂来。母亲劝他到大众中去走走,开阔眼界,妻子送他上了阳关大道。他风尘仆仆,翻山越岭,走过无数村庄,拜见了数不清个善思会道的人。人,瘦了;腿,肿了;汗水也流干了。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碰见三个身强力壮的伙伴,正在一个村子的三岔路口争执着到底去哪个方向打猎。
“去东边!东边有几只麋鹿!”一个说。
“去南边!南边有一群羚羊!”另一个说。
“去北边,去北边!北边有两只老虎!”第三个人说。
三个伙伴争执不下,吵吵嚷嚷,面红耳赤。
仓颉看到他们三人争了半天也没争出了结果来,问到:“你们怎么知道什么方向来的是什么动物呢?”
“这还不简单!看地上的脚印呗。”三人齐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