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金黄的玉米(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金黄的玉米(散文)


作者:流汗的公牛 秀才,293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1发表时间:2023-10-25 10:25:58
摘要:原创首发

周末没事,骑电车去乡村采风,先后前往孟村、东长位、京里、朱营、水寨等村,近距离感受收获的画卷,丰收的喜悦。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田野里一派忙碌景象,有的田地已收获殆尽,有的庄稼还在地里等待收获。不时见到玉米收割机、拖拉机在田里轰鸣。一年的辛苦付出,换来了春华秋实,收获的季节,似乎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甜甜的气味。当然,也有不少村人手里拎着编织袋在刚收获过的田地“遛秋”,仔细地捡拾遗落的玉米穗或是豆荚。爱惜粮食是村人最朴实的品格,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颗粒归仓的庄严承诺。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最能体会“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前两天,文友石永刚回老家收秋,发了三张收获玉米的照片,并配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文字,道出了田间劳动的不易。今年10月16日,是第43个国际粮食日,爱粮节粮,让我们不遗余“粒”,不负“食”光!
   乡间道路上,不少村人在晾晒刚收获的玉米,金灿灿的玉米让人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金光大道”吗?据说,江南有晒秋的传统,如今的修武乡村正上演着别样的晒秋场景,与江南的晒秋相比可谓平分秋色。当走到东水寨村附近时,看到路边有一长溜“玉米墙”蔚为壮观,委实让孤陋寡闻的我顿感震撼。原来,“玉米墙”是当地村人用脚手架钢管、铁丝网等制作的露天粮仓。这种长方形露天粮仓目测有两米多高,一米半宽左右,长度不定,有的竟然连续几百米长,像一列满载玉米穗的列车。为确保通风,粮仓底部距地面10公分左右,有的还垫有竹笆防潮,看来乡村真的有高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奇思妙想。记得一个月前去李固村时,就看到有人在路边用脚手架钢管搭建这种笼型框架,当时不知道他们做什么用,今天看到这阵势才明白看来是用来盛放玉米穗的。有的村民干脆把这种露天粮仓搭建在自家门口,俨然成了修武的一道独特风景。常言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出门就能就到自家金黄的玉米粮仓,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底气。好像在其他地方没见过这阵势,可能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了。
   为什么当地人要把玉米穗储存在田间地头?难道不怕被人偷去?后来,一个驻村书记的一番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他向我解释说,当地路边露天储存玉米穗是近些年时兴的,现在卖玉米价格较低,因为玉米刚收获了,量非常大。如果放上两三个月,每斤的价格会比现在涨一两毛钱左右,况且他们集中储存,方便脱粒加工运输,这个账他们算得清着呢。至于偷玉米这一说,那更是杞人忧天了,作为千年古县的修武民风淳朴,再加上连续多年荣获长安杯,被评为全国平安县,相信没有人去动坏心思的。而粮食损耗,这与增长的玉米价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记忆中,我的老家没有修武这样储存玉米穗的。那时,每逢秋忙时节,农村学校里还放秋忙假,方便老师和学生回家收秋。老家人当时收玉米基本上是手工作业,提前几天现将地里的玉米叶劈了,当然,这种工作量比较大,好多家户都顾不上。而掰玉米是个体力活,劳作时需穿上长袖衣服,以免胳膊被玉米叶拉伤。由于玉米地里密不透风,掰玉米久了整个人饥渴不说,浑身又热又痒,那种滋味真不好受。等把掰下来的玉米归拢成堆后,再用编织袋或箩筐肩背手提地将玉米装到地头的板车上拉回家,真是累死人。忙了一天了人不能闲着,接下来还要趁空剥玉米。望着院里像小山似的玉米堆,让人有点望而生畏。吃过晚饭,一家人搬来小板凳围坐在玉米堆前在灯光下开始剥玉米,其实这比掰玉米轻松多了。那些年剥玉米也是有讲究的,每穗玉米需要留几片玉米包衣,待编玉米用。母亲是编玉米的高手,等我们姊妹几个将剥好的玉米码好,母亲会麻利地将它们用包衣编在一起,犹如编头发辫一样。有的家户为了省电,不舍得开灯,会趁着月光剥玉米,一直忙到大半夜。待第二天,家家户户再将编成串的玉米挂到树上、房檐下或是平房上,让玉米慢慢自然风干。有的将编好的玉米穗围挂在庭院里的树干上,像一个金光闪闪的宝塔。几个月过后,等农闲有时间了,各家各户再把树上、房上的已风干的玉米穗弄下来,手工搓玉米粒。说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对于昔日的那些农活,估计今天的许多年轻人会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由于农村条件所限,无论是收玉米,还是剥玉米,以及搓玉米粒,这些活都是手工劳作。不像今天,有玉米收割机,省得肩扛手提、费劲费力,起早贪黑连轴转干活。有的玉米收割机可以直接将玉米脱成粒,真是方便至极,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小时候盼望的农业现代化,没想到今天已变为现实。只是有的地方粮食烘干机还没有大面积普及,所以玉米等粮食的晾晒还需要人工代劳。相信,不久的将来,农业种植、喷灌、施肥、收获、晾晒、加工等都会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新时代的农民最终告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摇身变成各种农业设施的操作员,广大农民的生活像那芝麻开花节节高。
   遍地金黄,共赴小康。金黄的玉米,让秋天更加的绚丽多彩。收获的季节,怎不令人心情舒畅,怎不令人放声歌唱?我愿用质朴的声音,深情地歌唱这一片片希望的田野;我愿用饱满的文字,尽情地描绘那一个个富裕的村庄。
   金黄的玉米,黄金般的模样。金黄的“玉米墙”,看了你心动不?
  
   2023-10-16

共 21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醇香四溢是这个季节的特点。作者为了观赏者丰收的景象,专程骑电动车来到郊外,看遍地金黄的玉米丰收景象。“乡间道路上,不少村人在晾晒刚收获的玉米,金灿灿的玉米让人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金光大道”吗?”“看到路边有一长溜“玉米墙”蔚为壮观,委实让孤陋寡闻的我顿感震撼。” “这种长方形露天粮仓目测有两米多高,一米半宽左右,长度不定,有的竟然连续几百米长,像一列满载玉米穗的列车。”有这种丰收景象,作者想到小时候村里收玉米时的那种艰辛。“而掰玉米是个体力活,劳作时需穿上长袖衣服,以免胳膊被玉米叶拉伤。由于玉米地里密不透风,掰玉米久了整个人饥渴不说,浑身又热又痒,那种滋味真不好受。等把掰下来的玉米归拢成堆后,再用编织袋或箩筐肩背手提地将玉米装到地头的板车上拉回家,真是累死人。”作者由此发出感慨“不像今天,有玉米收割机,省得肩扛手提、费劲费力,起早贪黑连轴转干活。有的玉米收割机可以直接将玉米脱成粒,真是方便至极,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这种前后对比,让我们感到了农村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让主题突出,给人启迪。文章语言质朴,叙述详略得当。推荐欣赏。【编辑:安子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子川        2023-10-25 10:28:35
  感谢赐稿丹枫,问好作者,期待继续。
回复1 楼        文友:流汗的公牛        2023-10-25 11:14:37
  多谢老师点评,鼓励!秋安!
2 楼        文友:流汗的公牛        2023-10-25 11:14:12
  多谢编辑老师辛苦组版,问候,秋安!
是非成败转头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