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你好,冰豆拌汤(散文)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户外景色格外迷人,心情顿觉愉悦舒畅。一时兴起,遂邀同事顺着单位附近的水泥坡路缓步前行。我们边走边聊,大约走了一公里多路,不觉来到了山顶。望着前面有一个不高的大楞,我们心血来潮,何不上楞上去看看?!有道是,站得高,看得远。此刻,正好极目远眺,尽览远处的风景。
突然,不远处有一种长势喜人的植物,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不顾杂草羁绊,三步并做两步赶了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人家还没有采收完的一片冰豆。冰豆,别名鸡眼豆、小扁豆,是一种豆子,咖啡色,扁圆形,表面光滑圆润,内里营养丰富。野生居多,食用既可以提高人体蛋白质,也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人工种植,虽然产量低,但有药用价值,因此倍受农人的喜爱。
我惊讶了,现在还有人种这东西!
蹲下细细观察,冰豆已成熟,可能是由于雨多的原因,冰豆都铺倒在地面上,叶子都已发黄,枝上结满繁繁的豆角,如大蒜辫一样。我摘下一个豆角,剥开一看,里面两个小小的豆粒,最多的也只结三粒——豆粒饱满圆润,外表光滑、细腻,放在手里冰冰凉凉的。
同事做的一手好饭,“煎,炸,蒸,炒”,色香味俱全。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冰豆,同事说:“摘点冰豆回去,我给咱做冰豆拌汤如何?”我点头赞同,和同事异口同声的“摘”。我们以秋风扫落叶般一通忙活,剥豆皮,取豆粒,丟叶子,把剥好的豆粒装满我们的手提包里,满载而归。
我从小就喜欢喝冰豆拌汤,这也是母亲的拿手好饭。
触景生情,回忆不知不觉地打开了我的心扉。儿时,父母亲种冰豆,特别是做冰豆拌汤的情景在我眼前浮现……
那个年代生活比较紧张,地里老打不下粮食,即是打下了,首先要交公购粮,分到手的粮食往往不够吃。父亲就在离村庄不远的地方,偷偷私挖了一小块地。这地方偏僻,一般人发现不了。那时候,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是不允许人们乱挖乱种的。
记得母亲说过,父亲原想种些麦子,但因地太少,母亲就把从舅舅家拿回来做种子的一点冰豆,稀里哗啦地撒到地里。按父亲的说法:“能出来了出来,不能出来了拉倒。”没有想到,种下没有几天,下了几天连阴雨,那冰豆苗隔二间三地出来了。
常言说:“人运气好了,干啥啥成。”那年种的冰豆,父亲没有间苗,也没有上肥料,加之雨水连得上,那冰豆长势好,苗稀稀拉拉地结的豆角还挺多的。到收获季节,父母亲割完麦子,去偷偷拔下,真想不到,打了半袋子。父亲估计了一下,最少也在三十斤左右。
母亲很高兴,她老人家说道:“咱今年运气好,没想到这冰豆还丰收了,赶紧给我娃们做一顿冰豆拌汤解解馋。”
那年打下冰豆后,母亲就给我们做了一顿可口的冰豆拌汤。她老人家先把冰豆用水淘洗干净,煮在锅里,再把适量的面粉加水用手搓成絮状,等冰豆煮熟后,加入面絮,然后再下些绿菜,这一顿香喷喷的冰豆拌汤就好了。
再后来,母亲又给我们做冰豆面片,那冰豆面片也不亚于冰豆拌汤。
这冰豆面片的做法难度较大,要先把洗干净的冰豆晾干,然后温水下入锅中,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煮。一般四五个人的饭,需半碗冰豆。等冰豆煮八成熟时,再将擀好的面片,切成三角形,倒在煮冰豆的锅里。切记锅里水要宽(水多),用勺搅要稀稀的样子,然后再煮五分钟左右,放上盐、醋、调料和炒好的菜,一顿冰豆面片就成功了。
我们全家特别爱吃母亲做的冰豆拌汤和冰豆面片,特别是大哥和我,冰豆拌汤还没出锅,那香味就从厨房飘向窗外,胃里的馋虫也被勾了出来。有时候还没等母亲往锅里下拌汤,我就用勺子在锅里捞冰豆吃,母亲不止一次骂我是馋猫女子。
一顿冰豆拌汤,让我一家人吃上瘾了。从此,父亲每年都会种冰豆。后来分田到户,母亲总是让父亲在零散的小块地里种上些冰豆,让我们每年都能吃上香喷喷的冰豆拌汤。
等我长大一点,母亲就悉心教我。她老人家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我慢慢老了,现在教你,等以后把你嫁出去了,你也就会做了。”每当做冰豆拌汤时,母亲总把我叫到跟前,从淘洗到锅里水多少,都要成比例,还有面絮的多少,最后到炒下菜放多少,母亲都手把手教我。后来,都是母亲烧锅,她指点着我亲手操作。渐渐的,我也熟练了,也会做全家人喜欢吃的冰豆拌汤了。
记得有一年忙罢,家里收完麦子,父亲把不到一分地的冰豆放在小场里,打了一遍,收拾了些,我用新鲜冰豆做个冰豆拌汤,还有冰豆馍。母亲在锅里溜了馍和冰豆拌汤,正巧就来了位亲戚。那个亲戚一口馍没有吃,喝了三碗冰豆拌汤,喝得全家人都笑了。
现在人一般都不吃冰豆面了,都喜欢喝稀稀的冰豆拌汤,这也是一个地方小吃,也是人们的回忆。
今年“五一”,一个朋友给娃结婚,最后一道汤竟是冰豆拌汤,都吃得津津有味,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我那一桌要了两次冰豆拌汤,第三次要时,服务员笑盈盈地说道:“对不起,一桌一盆,你们都要两盆了,没有了。”惹得人们哄堂大笑。
冰豆拌汤,儿时的记忆,极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