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人间一场烟火(随笔三题)
一、人间一场烟火
没有谁生来就洞察人生。生来懵懂,咿呀学语,怎知世事艰辛,人性薄凉?
所谓沧桑,多是指挫折、苦痛和艰难,一帆风顺,何来忧虑?
许多人在年幼时便经历了贫穷的困扰,为了一餐饭而低头,出卖自己廉价的劳动力。尽管他们的志向高远,心胸开阔,但无论怎样,没有人能够轻易成功。每个人都是一边受伤一边成长,一边拼搏一边积聚力量。
人间烟火,多是先填饱肚子。饥荒之年,两餐一宿难得。战乱之时,命比草贱。生逢盛世,当珍惜时光。民以食为天,寻一个“饭碗”,只为那一碗饭。求学,也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谋一份好差事,端一个铁饭碗。
听母亲说起她年少的时候,正值灾荒,粮食欠收,每天都吃不饱。那时,她想:什么时候能吃上纯玉米面的窝头,那该有多好!等到家有余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如今不再为“有啥”发愁,总是想着“吃啥”来做出选择。所谓的改善生活,也就是不再吃家常菜,而是出去搓一顿,享受一下被服务的滋味。
路边摊小炒四大菜,前三几乎可以约定:土豆丝,煎青鱼,辣炒花蛤,但到了这第四种,就有了争议,花生米、炒羊血、豆腐皮、西红杮炒鸡蛋等等都被入选。
等我有了大肚腩,肚子上的脂肪就得厚了。这主要是因为吃喝过度。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烧烤,喝啤酒撸串,大锅全羊,牛头宴,铁锅炖,特色炒鸡等等名堂越来越多。在兵刀狼烟和酒杯交错中,一杯杯啤酒下肚,有酒有故事,还要与人分享。
人间这一场烟火,弥漫着每个人的过往,深一脚浅一脚走过的路,那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都成了今天动人的故事。晕晕乎乎的过去,浮浮沉沉的心情啊,走到今天仍然没感觉顿悟,这才是人生!
是谁说起,一个人走后,顶多就人惦记五十年,五十年以后,世界再也没有人记起。
是啊,有人不甘心,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发着光,有人有文章传世,有人树碑立传想不朽,有人丰功伟绩名垂青史……是非成败转头空?金庸认为理想的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大闹一场,活着坦荡畅快,快意恩仇,不拘小节。痛快地来过活过爱过之后,就悄然离去,不留遗憾。
人生诸多不懂,也不必去懂,大义不错即可。人生一场烟火,盛开过就好,至于结果可以抛开不想。
无论多远的路都会走完,无论多长的剧都有落幕之时,散场的时候,各人匆匆道别,下次的重逢不知何时了。
二、别以为关了所有的灯会好一些
世事无常,未来是难以预料的,如此说来,能按部就班其实也不错。最起码知道下一刻或者明天会是什么样,但日复一日的重复又让人感觉乏味。
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需要底气和勇气的。你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杖剑天涯。率性而为,就怕最后还得向生活低头。一直记得黄老师写的那句诗:在现实面前,我们低而又低的头颅。
上函授时,有一次课堂上授课的年轻老师心有怨言,问台下众人:请问,这世上有公平吗?
学生们不解,几句稀疏的声音答道:有。
“那么,在哪里?”
年轻的老师竟然十分感慨,然后说起他当民办教师的老父亲,退休了也没有一个说法,多次反映无果,微薄的工资,勉强维持生活。等等等等。
是的,公平在哪里?所谓天时,是政策,是体制,是难以改变的局势。天时不可违,只能等她改变。就如上面的民办教师,等来“大转正”的政策,1997年一大批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转正,是有条件的。因为种种原因,仍然余下了一小部分人。
香港早期的喜剧片《半斤八两》中,有一个片断,印象颇深。两个年轻人第一次见水床,感觉新奇,其中有两句对话:“我总觉得这世界好像欠了我什么。”“你出生连条尿片都不带,这世界欠你什么?”
这个世界不欠你什么,觉得亏欠,是你的错觉了。一切都需要你努力才能获得,名誉、财富,也包括别人对你的尊重,对你的正面评价,都在你的一言一行中。
本来好好的家庭,生活也算富裕,家里男人突然脑梗致半身瘫痪,需要人照顾。一双儿女尚未成年,家道一夜间败落。想想人生,有老有小,再往远处看,还有亲戚,都是一代一代繁衍生息。总有亲人不断离世,总有意外不时发生,大事小事杂事破事一大堆。生活的磕磕绊绊,家长里短,都是生活常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工作的冲突,同事的相处,上下级的矛盾,评职称的烦恼,总有累得像狗的时候,总有挨批沮丧的时候,总有欲哭无泪的时候,苦了累了自己扛,没有人看见你的悲伤,没有人理解的你痛苦。于是有了那句歌词:在人间,有谁活着不像是一场炼狱,我不哭,已经没有尊严说放弃。
经历了成长的痛,尝尽生活的酸甜苦辣,才可以谈人生。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总觉得人有时太偏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其实是“修心”。你的心能承受多少,就有多坚强。你的格局有多大,就有多宽容。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无奈举起火的人,以为会照亮黑暗,却暴露了自己,被人一刀封喉。
三、人淡如茶
坐办公室的人大多喜欢喝茶。工作之余,一杯清茶,轻轻呷饮,疲惫的身心在茶的清香中得以休息。茶是我们的伙伴,与我们度过生命中最灿烂的岁月。青春变白发,而茶不改,在我们的生命中,依然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茶宜淡喝,不宜浓饮,一小撮,辅满杯底即可。当然也有人喜欢喝浓茶。看着细细的茶叶,在开水的浸泡下渐渐舒展开来,慢慢下坠,还原成它原始的姿态,完成它最后的生命之旅。沉淀之后的茶叶,在杯底轻轻地晃动。喝茶的人,很少去欣赏茶叶,只在乎味道如何,颜色变淡,味道也就没有了。就像一段时间的心情,不管曾经多么激荡和浓烈,最终还是会淡去,归于平静。
茶是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在不可缺少。客人来了,以茶待之,谈笑间,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茶过三水,味道变淡,话题也快谈完了,如果余兴未尽,可以再添。“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这幅对联,说明了人与人的相知不拘一格,无所谓酒,无所谓茶。若成知己,以茶开始,以酒作续。
人情如茶。似水则太淡,像酒则太浓,就象同事朋友间若即若离的距离。
“男人似茶,女人如水。茶叶和水天生就是般配的。一杯茶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茶叶本身,更依赖于水的冲泡。”很好的比喻。
文人有不少爱茶,苏轼曾作关于品茗说茶的诗有五十首之多。依稀记得他在那座庙里写的“座上座请上座,茶香茶敬香茶”,今天世人的眼光还是那么世俗。现在读来,会发觉其中思想博大精深,“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想象之丰富,感悟之深,非我辈所能一时参透,真大家也。欧阳修爱茶,除写了不少关于茶的文章外,也有多首咏茶诗。此种事例举不胜举。茶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热爱生活的人都与茶有着很深的情感。
茶从中国传到日本,派生出一门茶道,成为一种高雅的学问。懂得茶道,人的修养似乎也更上一层。我是不懂的,那年去青岛旅游,曾被导游“请”去喝茶,演示茶道的小姐,絮絮道道讲了许多,什么“高山流水”之类的,完了让你买她的茶,她的诚意其实是建立在生意上。品茶之余,茶香里掺杂了一点铜锈的味道,不由心生厌倦。手中的茶,经过了怎样的千山万水,几经辗转来到我们这里?淡淡的茶叶,像我们漂泊的人生。
寻常百姓,一般喝不到上好的茶。同事彭老师家中有人开茶庄,有时拿好茶来与大家分享。他曾赠大家菊花茶,只可惜那时我喝不上菊花的味道。后来彭老师因为工作关系调到了外校,一想到他,眼前却总是弥漫着菊花茶香。我们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太多的事,很多人和事,都会在我们生命中淡去,留下的是淡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