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土家人的特别农具——钉耙(散文)
在我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田园里,农民有一种最特别的农具——钉耙。
电视剧《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使用的武器就叫“九齿钉耙。”而土家族农民使用的钉耙只有四颗齿。钉耙的形状也与锄头类似,只是它的平口处不是像锄头那样的平板一块,而是分成四股叉的,很像妇女们用来梳理头发的梳篦。因此钉耙也叫耙梳。钉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如梳子似的四颗铁齿,每颗铁齿长约四十公分,两齿之间间隔2厘米左右。一部分为是耙柄,由一根坚固的杂木做成,耙长约二米左右。一把钉耙大约有二斤三斤重,根据劳动者的力气选择或者订制打造。
钉耙分两种:一种叫山钉耙,齿细长,专门是地里用的;一种叫水钉耙,齿扁宽,专门在水田里用的。山钉耙的主要作用是用在地里耙碎土疙瘩,把泥团子砸烂成细末,剔除地里的遗留杂草。水钉耙的作用与山钉耙大体一样,只是在水田工作,还有它的特别任务就是搭田坎。搭田坎非用水钉耙不可。使用好钉耙主要靠臂力和手腕的灵巧,还讲究一些进退的步伐,别看这些劳动简单,没有二三年的劳动锻炼是掌握不好的,我们村里的唐国才老人是个富有50多年劳动的老农民,是善于使用钉耙的好手,一把钉耙用的随心所欲,出神入化,是村里年轻人劳动的“总教练”,是区里的劳动模范。唐国才老人72岁时还在水田里劳动,大前年秋天97岁才逝世。
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这里的农民在秋天收获水稻以后,就用钉耙把田坎四面筑紧,防止漏水,然后将一种叫“红花草”绿肥的种子撒进田里,绿肥种子很快发芽,长出青色的小苗,牵出一二米长的藤蔓,一个冬天就可以把整个田里的水稻杆的蔸蔸封住,蓄水灌满水田,不会漏掉,这个就叫“冬水田”。绿肥在冬水田里生长,到了第二年的二三月间就开出鲜红艳丽的花朵,一大片一大片的,很是壮观好看。这时人们就开始整治冬水田,将那些红花草绿肥全部用牛犁翻,浸泡在水里,这时的水钉耙就大显神威了。人们用水钉耙将犁翻的坯子全部抓平,把红花才绿肥压得严严实实的,叫做沤肥,直接成为稻谷的底肥。那时节,我们的水田全靠这种绿肥和牛粪耕种,绿肥发挥出作用,产出的稻米很是香甜好吃。这些粮食里边就有水钉耙的功劳。
用在地里劳动的叫山钉耙,细长地铁齿。每一块土地用牛犁耕翻后,人们就使用山钉耙将泥坯打碎,将遗留在地里的杂草,用钉耙这把“篦子”一一“梳”走,将土地打理干净。那时节生产都是大集体,几十个劳动的男女排成一排,一起挥动手里的钉耙,一起砸在泥地上,泥土冒出朵朵泥花,开始时还看得清楚,不一会泥花就融为一道泥烟,那场面就很有“沙场秋点兵”的气势。几十双手一起劳动,一个上午就可以用钉耙打平十几亩土地,那效率自然可观,一把把钉耙上下起舞,简直就是田野里的一段舞蹈风景。
用钉耙在水田里劳动又是一番场面。劳动者们不分男女,一个个手持钉耙,一起把裤腿挽得高高的,那时的姑娘媳妇们也不娇惯,一样和男人一起下田劳动。那时没有长长的胶靴,水田里也没有农药,人们大胆地将赤脚踩在田里。男女们来回在水田里走动,一边打着“窝火”(一种劳动口哨)将泥团采成细末,一边挥动手里的钉耙,将田里的杂草,粗的绿肥梗梗剔除,让水田成为一面镜子。水钉耙的作用发挥完后,农事就将进入火热的插秧季节了。
山钉耙的奇特作用是在烧火灰时展示出来的。那时节农家种地使用的化肥有限,像我们这里的农民都要靠“烧火灰”做肥料来填补不足。“烧火灰”就是先把山林里的荆棘杂草用镰刀砍下来,堆积在一起,然后用锄头铲下山林的表皮泥土和杂草根,堆在荆棘上面用火闷着燃烧,(有点像烧炭类似)。这样的“火灰”一堆至少就是几千斤,是庄稼生长的主要肥料。火灰”大约“燃烧七八天后,农民们就要将烧好的火灰整理出来。那主要工具就是靠山钉耙了。山钉耙用它的细长铁齿,将火灰趴开,将里边没有燃烧透的荆棘剔除来,这个活不能用手抓,不能用脚踩,因为火灰里还有滚滚地余热,很烫人的。山钉耙可不怕这些,它敢于赴汤蹈火。伸出铁齿将灰里的刺条和杂质清理干净,然后人们在火灰里拌入农家肥,就可以大胆使用了。
水钉耙的特异功能主要是在搭田坎时离不开它。水钉耙齿条较宽,齿路较稀,用来搭田坎最适合。为了防止水田漏水,人们就要在水田的四边都筑上田坎。劳动者先用钉耙将田坎边缘的泥巴蠕动细成泥浆,然后将泥浆糊在田坎上,水钉耙富有沥水功能,泥浆在田坎上立住不下滑掉,就像后来的水泥砂浆一样。劳动者们细细的敷上几层稀泥后,再用钉耙摸得光滑滑地,与原来的老田坎紧紧粘贴在一起,面子上留下一道道很有规矩地钉耙痕迹,就像画在田坎边的图画。这样的水田保水,插秧后利于秧苗生长。
种稻谷是离不开水钉耙的,在田间管理期间,在多雨的春末夏初,为了控制田里的水量,劳动者们往往在下雨前和下雨后都要扛着钉耙来到田边,检查田里的水量,多了就要用钉耙开口子,将水放掉一些,少了又要用钉耙筑好水口,让田里保持水量。钉耙的作用就是可以让秧苗有合适的水分供应,不至于造成涝灾和干旱。
土家人喜爱自己的劳动工具。当钉耙每次用完后,人们就要在田边地头扯一把青草,把钉耙上面的泥巴搽洗干净,把每一个齿都要洗干净,不留一点泥土在上面,然后工稳的挂在墙壁上,或者放进农具保管的小屋里。钉耙经过人们的反复运用个和反复搽洗,上面没有泥土,没有锈蚀,没有黑斑,雪亮光闪闪的,就像用银子打造的一样。人们爱护自己的劳动工具,为的是使用起来顺手,种出最好的庄稼,年年都有大丰收。
在我们土家族居住的地方,钉耙还有一种别致的作用,就是可以把钉耙当成健身的器械来做运动,锻炼身体。人们劳动完毕,扛着钉耙走在回家的路上,随手就可以舞动起几个武术的动作。什么“盘头过脑”“左右翻花”“蛟龙出水”“枯树盘根”等都是人们经常舞动的。我的父亲既是使用钉耙的能手,也是一个业余武术爱好者。他借鉴大刀,宝剑,铁锤等武术器械的舞动动作,自编了一套“钉耙功夫”,从“起势”到“收势”一共三十六个动作。父亲到铁匠铺定制了一把重五斤的钉耙,每天早晚在地坝里演练两次。日久天长,父亲的钉耙舞动起来就呼呼生风,什么“金鸡独立”“力劈华山”“霸王盖顶”“前推后筑”“单手背花”等等,父亲舞动起来就是一团银光,引得人啧啧称赞。上世纪的1980年春天,镇里举办农民体育运动会。那时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他也报名参加。父亲与一百多个选手角逐,赢得五千米长跑第一名。在这次运动会上,父亲的“钉耙功夫表演”获得特别奖!在父亲的影响下,生产队里和附近村组的年轻人都来学习“钉耙功夫”,父亲成了他们的业余教练,那些年轻一个个都亲热地把父亲喊为“黄师傅”!
钉耙,土家人的特别农具,也是土家人健身的好器械!
2023年11月3日卧薪斋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