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母亲的高粱粑(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母亲的高粱粑(散文)


作者:米香 布衣,226.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3发表时间:2023-11-05 16:15:13

【菊韵】母亲的高粱粑(散文) 小时候,粮食是很金贵的,更何况我们围着张家湖一带是蔬菜产区,吃的主粮都是凭票供应的,因此,其他的全靠杂粮补充。种红薯、种高粱就成了父母亲们“迫在眉睫”的事了。
   好在山多,荒地多,湾子里的东山上就成了高粱的“聚集地”。暮春四月,勤劳的母亲们种下了绿油油的高粱,也种下了红彤彤的希望。
   到了秋天,高粱成熟了,密匝匝、沉甸甸、红艳艳,像无数支火把,映红了天际。高粱穗子上缀满了圆鼓鼓的珍珠一样的果实,在秋风中向人们点头微笑。
   这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学着大人的样子,穿着长袖的衣服,戴着袖套(高粱的叶片像一片一片的小刀子会划到胳臂上)跟在大人身后,说是去帮忙,其实是去啃高粱秆子的。母亲用镰刀先把高粱的穗子,砍下来,放进箩筐里,然后,我们小孩子再用镰刀把高粱杆都齐地砍倒。新鲜的高粱杆把外面的一层皮一撕,嚼起来有甜味,有的甚至比甘蔗还好吃。
   在父母亲的眼中高粱全身都是宝。高粱穗揉下米,晒干,留着过年做年粑;穗秆子,晒干做扫帚;高粱秆子,晒干,扎成把子当柴烧。
   一进腊月的十五六,就到了做年粑的日子了,特别是做高粱粑。高粱粑我们这里俗称“黑粑”,是相对糯米和粘米做成的白粑而言的。和烫豆丝、揣糍粑、打苕粉相比,做高粱粑是最繁琐的,费时、费力、费工。从种高粱开始,到做成粑,端上餐桌,起码要二十道工序。
   红红的高粱米,白白的糯米按照比例,分开浸泡。浸泡了一夜,米粒变得饱满,丰盈,把它们沥干,混在一起,放进碓臼里舂。碓臼在我们小时候那是很普遍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退出了乡民们生活的舞台。
   一般来说一个湾子就会有一个碓臼。碓臼分臼和碓两部分。臼是在一块方形的大青石中间由石匠雕凿出的一个圆窝,上粗下细,窝内非常光滑,埋在土里;碓是由一坨长方形青石所制,下端略尖,像杵一样。碓的上端被嵌在一块条木的一端,条木离碓三分之二的地方是一个支架,另一端是脚踏的地方。在脚踏的地方上面橫个高高的木长条凳子,方便踩的人,伏在那里做支撑点,再一个作用就是省力些。整个碓身就像“跷跷板”一样,脚把踏板踩下去,石碓就抬起来。脚一松,石碓就向臼里的米砸下去。这样一踩一松,反反复复,便把米舂好了。
   阳光成桶成桶的铺洒下来。母亲用瓢将舂熟的高粱粉挽到了又细又密的筛子上,左手扶住筛子的边沿,右手托住筛子的另一底边并做圆弧摇动,筛子下,不断漏下粉末状的高粱粉,筛子上,是粗的成块的高粱粉,过筛后,再过筛,这样的粉末细腻口感好。反反复复,高粱米和粗的高粱粉一遍又一遍的倒入碓臼里舂,直到舂好为止。在我们姊妹几个当中,我二姐筛粉子是深得我母亲的真传,她做事过细又认真,每次都是她和我母亲两个人在筛,我们其他的人轮班去踩石碓。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家里已提前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四方桌上也铺上了亮丽的塑料布,屋子里是一派繁忙!洗蒸笼的,搓蒸笼布的,放大簸箕的,片刻间因为要蒸粑而呈现出万分的喜庆。
   揉粉是个力气活,也很关键,每次都是我父亲揉粉子。父亲把高粱粉倒入面盆、加水、搅拌均匀,用手反复揉搓。母亲把揉搓好了的粉团,用手拍了几下,试了试软硬。她从大团中揪下一小团,先揉成圆球,放在左手心,右手拍一下左手,左手又拍一下右手,扁成饼状,母亲做起来是一气呵成。不一会儿,蒸笼上就摆满了圆圆的粑,圆圆的粑,就像圆圆满满的生活!
   我们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做,但做出来的粑粑,样子就是不好看。我们做的粑粑,大的大,小的小,厚的厚,薄的薄,像一个个的“螃蟹”(我们那里形容做的东西不好看叫螃蟹),真是丑得要命。而我母亲做的呢,大小一样,厚薄一致,就像工艺品一样,让人好生羡慕。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开始翻花了,把蒸笼放进锅里蒸,两口灶同时工作。在干柴烈火的猛烧下,顶多十五分钟,一锅醇香的,红红的,高粱粑就熟了。那一刻,白濛濛的雾气满屋子驱散开来,飘晃在每张喜笑颜开的脸上。小孩子们,边吃,边笑,边闹,满屋子的欢声笑语。
   做好后的高粱耙可蒸、可煮、可炸,可以和豆丝、面条一起煮;也可以在烤火的时候烤着吃;还可以用油炸着吃。我们家里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就会煮粑吃,经过油炸后,白的白粑,红的高粱粑,金黄的糍粑,加适量开水和白糖,糖化后,焖几分钟,留糖稀,装盘,再将锅里的糖稀,淋在粑上,瞬间秒杀你的味蕾,糍糍的,糯糯的,甜甜的。
   如今,母亲也不在了,湾子也早已拆迁了,再也看不见东山坡上的红高粱,唯有母亲做的糍糍的,糯糯的,圆圆的高粱耙在梦里齿颊留香。

共 18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都经过缺食少粮的日子,那时候人们特别贫困,温饱问题都未解决。农民主要靠在队里挣工分赚钱,大家一年的收入只够分几担口粮养活一家老小,有的家庭劳力少,一年上头还挣不了多少,成了超支户。粮食不够吃杂粮是常有的事,我们这里红薯多,把红薯切成丝晒干和着米一起煮,这样可以节省粮食,解决一家人的口粮问题。作者小时候吃的高梁粑,也是因家里粮食少,只是高梁粑做起来费工夫。高梁要退壳,舂臼,揉粉,做粑,上蒸笼蒸。香喷喷,红彤彤,软糯香甜的高梁粑便出锅了。母亲手巧,会做高梁粑,母亲在家里就有美味的高梁粑吃,有高梁粑就有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只是这美好的日子远去了,母亲去世了,湾子也拆迁了,而这些美好的时光永远留在记忆里。文章文笔流畅,描写细腻,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透着对过去的怀念。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3-11-05 16:26:27
  作者的文章,能感受在物质匮乏时期,为了过上好生活,一家人共同努力共同分工,其乐融融的场面。那时人们要求不高,只要能解决温饱,就觉得很快乐,现代人物质丰盈了,欲望却更多,追求也更高,反而体会不到快乐了。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1-05 16:38:20
  好文欣赏了!情深意长!珍惜拥有!
活到老学到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