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一本可以安放心灵和乡愁的好书(赏析) ————读散文集《遥远的徐家沟》有感
知道李小泉大概是在2019年夏天,那是铜川市文联举办的一个征文比赛刚刚结束。有朋友来给我说,获一等奖的文章题目是《光明巷》,让去看看是不是抄了我的散文《光明巷今昔》。因为是获得一等奖,我说,不会的,毕竟是比赛,应该不可能。但,我还是怀着好奇心,从市文联办的铜川作家平台上翻到李小泉的《光明巷》。一口气读完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虽然只有五千多字,(我的文章《光明巷今昔》一万多字。)可是文字厚重,意境深邃,语言凝炼优美,段落过度自然,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虽然我们写的是同一个地方,却很少有完全相同的句子,再一个,文章描写的角度也不一样。读完《光明巷》再看看作者的名字,开始还以为是一位帅哥,后来听说是一位美女,就有了想认识一下的欲望。
大概两年前,李小泉加入我们王益作协,搞活动的时候有机会见到她。看到李小泉第一眼,给人的印象是眉目清秀,文弱优雅。不凡的气质中不经意间透着一抹淡淡的忧伤,还有着一丝迷人的羞涩和深情。在她平凡的举止中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温婉雅致。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闲聊中知道她娘家和我老公家是一个矿的,他们还很熟,她四哥竟然和我小叔子是同学,后来就越聊越近乎了。
因为在同一个作协,读到李小泉的文章也多了起来。她的文章大多是真实记录熟悉的生活和美好的回忆,记录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文字通常使用大量白描手法,简练、传神,细腻、质朴,厚重有诗意。大部分文章透着对家乡徐家沟矿的热爱和不舍,透着对万事万物的善良和悲悯。从她的文字中发现她观察细微,善于发现美的事物,以小见大,书写生活百般滋味。
今年初,她给我说打算出一本散文集,征求我的意见,我很赞成,不久她就着手准备。到了六月中旬,她的散文集《遥远的徐家沟》不负众望被王益区文联评为优秀文艺作品,因为这是她出的第一本书,很兴奋,急忙告诉了我,我对她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到了八月底,书,终于出版了,我拿到书就赶紧读了起来。
《遥远的徐家沟》这本二十余万字的散文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是李小泉对以往岁月的总结,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终结,同时也是她文学创作新历程的起航。全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辑:《矿山里的旧时光》主要内容写作者小时候在徐家沟生活过的故事。记录石矸山、选煤楼、鸭子坑、大槐树、电影院、铁道、小院、父母、大哥妹妹……总共二十二篇。
第二辑:《矿山外的百味人生》主要写作者走出矿区,走向外面世界所见所闻的平常故事,如《安康之水》《拜会都江堰》《成都小游记》《吃面》《春天可期》《光明巷》等四十余篇。
李小泉热爱文学,热爱生活,文字功底扎实。她善于运用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手法,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中惟肖惟妙的人物心理和场景刻画,扣人心弦。用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心扉,感动读者。李小泉的不少文章,如:《鏊子》《风吹起从前》《回望徐家沟》《年的滋味》《安康之水》《吃面》《老左那些船》等等,就像散落在时光角落里的符号,鲜活而丰满,无不浸润着时间的印迹,无不勾起读者的感慨与联想,怀念与叹息,让读者反复回味,沉迷其中。
首先,她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增添活力。例如《光明巷》中的“红通通的炉子里烧饼的麦香,铁锅里卤肉的浓香无不挑逗着客人的味蕾,往往吃者风卷残云大汗淋漓,等的人饥肠辘辘心急火燎,而店老板则是露着大板牙满脸花开。”《凝望时间》里的“时间站在苍穹之上,嘴角含笑,带着洞悉一切的表情,安静地看人间故事次第上演。”“丝瓜秧子伸展着腰身沿着竹竿搭好的架子高歌猛进,没几天就扯出了一片碧绿,宣誓了主权。”“蒸汽火车喘着粗气吭哧吭哧从东坡上来,间或发出一半声轰隆隆的吼叫,声音像打摆子似的,有些颤抖。”“时间并没有离开,它只是变幻了模样,化整为零,藏在记忆角落,不经意间,密密匝匝往外挤,每一帧都刚苏醒,鲜活、灵动,携带时间的印记,汹涌而至,湿漉漉的。”《转身遇见秋》里“凤尾丝兰,在深秋温暖的阳光里,高高探出白色的铃铛,如中年女人般端庄,穿着墨绿的蓬蓬裙,挺着修长洁白的脖颈回望岁月,优雅美丽。每每从那里路过,总要驻足多望几眼……”《母亲》文章里“但时光也是残忍的,它会让深刻变得浅薄,让深爱蹉跎为云烟,使记忆一点点从大脑中剥离,消退。”还有在《回望徐家沟》中的句子“车子在山的褶皱里穿行,蜿蜒曲折,拐过那道弯,远远就看到了它。”“黑黢黢,在湛蓝的天空衬托下,剪影一般耸立,地标性地存在着。只要望见它,漂浮的心顿时落进肚里。”巧妙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富有感情色彩和趣味性,增强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有说服力、表现力,引起读者共鸣。
其次,巧妙运用衬托和借代手法,虚实结合突出事物本身的特征。《光明巷》中作者最后写到“岁月匆匆,人生不紧不慢。光明巷由沧桑走向蓬勃,而我从芳华走到不惑。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但从未割裂。岁月安详,惟愿,时光走得慢点,再慢点。”《回望许家沟》里“矿区在我们生命中该如何安放,无从知晓。”“球场南面的山影影绰绰,夜色中球场上笑声混合着办公楼前的月季花香,在我心上氤氲酝酿,终成酒,清冽甘醇,不能忘。”“被岁月掏空身子的粗大枝丫上也爬满了看热闹的孩子。”“生命的丰润被岁月一缕缕风干,矿山却在心里汹涌澎湃。每个人身上都刻有故乡的烙印,它们在血液里纠缠、挣扎,在某个时刻肆意泛滥且无以为解,无处安放的情绪在故乡之外的地方累积、疯长,从不敢提及,怕纸糊的铠甲挡不住生活的矛。”《转身遇见秋》一开头“这个秋天,雨水格外的稠,下得人心里湿漉漉的。难得老天终于放晴,趁着周末出去走走,晒晒心底疯长的苔藓。”“空气和记忆里熟悉的烟火气息在流淌,让人妥帖安心。”“一剪西风吹老了植物园里的枫树,经霜的红叶在心底打着旋,悠然飘落。阳光从稀疏的叶片中照射下来,温暖宁静。”《母亲》一文中“我宁愿相信世上有轮回。母亲只是走完了她坎坷苦难的一生,开始了下一段行程。祈祷我的母亲下一段人生平坦、幸福。”……这些灵动、唯美、直击心灵的句子让人震撼,虚实结合给人以鲜亮深刻的印象,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还擅长抓住细节描写,抓住具体的典型情节,展现人物精神世界,渲染气氛,创造环境,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例如:《母亲》一文中描写的“母亲给我和妹妹扎好朝天辫,洗干净脸,涂上蛤蜊油,从缝纫机小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盒子,比清凉油稍大点。用筷子头蘸一下盒子里的东西,在我俩眉心摁了一下,小圆镜子里的小女孩刹那间无以伦比的好看,知道了那个东西叫胭脂。”《转身遇见秋》中的“谁家的小男孩在撒娇,让爷爷抱,皮肤黝黑的爷爷一脸宠溺,笑着弯下腰身。旁边的奶奶嗔怪着,拿着孩子的小斗篷紧紧跟上。”《鏊子》一文中描写的“鏊子是直径比着家里灶口大小打造,中间略鼓,长期被油气浸染,乌黑油亮,特别是中间,能照出模糊的人影。”“,炉火的温度透过鏊子传递给菜饼,也传给了站在鏊子旁的母亲,母亲的脸热得通红,密密的皱纹里汗水蜿蜒直下,来不及擦,滚落在鏊子上,圆溜溜的,“嗤啦”一声就不见了。”……运用细节描写典型环境,以小见大,渲染人物心情和情感,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读完《遥远的徐家沟》这本散文集后,我深深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书里有的文章像《父亲》《母亲》透着淡淡的伤感和无奈,是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无限怀念和遗憾。大部分作者用深刻的笔触,描写对故乡徐家沟、对亲人、朋友、往事深深怀念和热爱。这种感情不仅感人至深,让读者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引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思考。这种对家乡和过去时光的深切怀念,是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总的来说,《遥远的徐家沟》是一本非常好的散文集。它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家乡、家庭、矿区和亲情的真挚与美好,让人陶醉,强烈推荐给读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