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俭朴淬炼意志(随笔)
不同的人生观,有不同的生活追求。有的人以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作为人生的信条,视俭朴为荣,自觉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并全力为之奋斗。有的人则以挥霍无度、穷奢极欲为人生目的,视奢靡为耀,醉心于营造自己舒适的“安乐窝”,追求高消费。迥然各异的追求与人生观、幸福观,反映着各人的志向与品德、意志与品质,也决定着他们所走的人生道路,以及最后的终结。
所为俭朴,是指俭省朴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人,他们讲究“时髦”,互相攀比,爱慕虚荣,好摆阔气,热衷于吃喝玩乐,肆意挥霍,穷奢极欲。殊不知,人活着,不但要有物质生活来营养身体,还要有更为珍贵的精神生活来灌溉心灵。不切实际的对奢华生活的追求,犹如麻醉品、腐蚀剂,它能把人引入歧途,丧失斗志,最终坠入痛苦的深渊。而俭朴的生活,正是一种心灵的陶冶,是精神上的锤炼,乐于过俭朴生活的人,拥有一个赖以支撑的信念,内心里面有一片明净的天地,即使物质条件艰苦,也仍然是精神上的富有者,能从内心感到幸福。节俭朴素,是无产阶级人生观的体现,它可以帮助人们树德立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它可以促使人们奋进,得到情操上的陶冶与升华。
古往今来,凡是抱负远大、铁骨铮铮的人,凡是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人,无一不是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俭省持家,事业上精打细算、艰苦奋斗的。俭朴,淬炼了坚韧的意志,锻造了钢铁般的筋骨,必然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革命先驱方志敏在一篇著作《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中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一切难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丝毫不能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这是方志敏同志为革命事业恪守“清贫”的生动写照。1935年5月他在囚室写的《清贫》表述:“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他始终坚守着“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安贫乐道精神。他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周恩来同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艰苦朴素的楷模,他的个人用品简朴得令人吃惊。一位曾有幸亲眼目睹周恩来生前生活的外国记者,在他的一本书里表述这位伟人的生活时写道:“当他用坏了一条脸巾时,他又用它作了一段时间的擦手巾;当它擦得不能再用时,他又用它来擦鞋……那双在他去世后展出的打满补钉的袜子,竟令人难以置信地穿了近30年,从他作总理一直到他逝世为止。”有一次,中央首长在某处开会,周恩来因右手不太方便,掉了几粒米饭,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他却立即拣起来吃了。会间休息时,大家挖来野菜,煮了一锅忆苦菜汤,周恩来也要尝尝。所有其他人都不愿意让周恩来吃这太苦太苦的东西,他却第一个去盛了一大碗;陈毅怕他吃得太多,从他碗里拨了一半,他立即又盛了一勺加满了自己的碗。1960年,周恩来陪柬埔寨贵宾到南京参观。会客厅里,服务员为每人泡了一杯茶。结束后,周恩来对服务员说:“这杯茶我没能喝完,不要浪费掉,我要把它带到餐厅去。”说完也不用服务员动手,就自己端了去。有一次周恩来在天津招待所吃早点,喝了一碗豆浆,吃了半套煎饼果子。午餐时,居然又问及早上剩的那半套煎饼果子,服务员说早处理了。周恩来教育服务员,要节约,不要浪费,沏茶不要喝一次就倒掉,一天换一次就行了。
这里再说一个刘伯承司令员“一两也要计较”的故事: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年代,戎马倥偬的刘伯承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这对于在战争中失去右眼的刘伯承来说,实在是太吃力了。过度的劳累使他仅有的一只左眼什么东西也看不见了。医生作了仔细检查后说:“刘司令员,你的眼睛是因为操劳过度而引起上火的。”“有啥法子治得好?”“首要的是你必须马上休息。另外,用白糖冲水喝,败败火,就会好的。”站在一旁的警卫员马上说:“我这就去买。”他刚迈开脚步,被刘伯承叫住了:“小鬼,慢着。那能这么大方,连个价钱也不问一问。”刘伯承转过头问医生:“白糖多少钱一两呀?”“5块钱(当时冀南币)一两。”医生话音刚落,刘伯承便连连摆手说:“这么贵!吃不起,吃不起,白糖水不是我们喝的,一两也不能买。”医生焦急地说:“可你的眼睛要紧啊,司令员!”刘伯承笑着说:“败败火,白开水也可以。白糖泡水,我看就不必了吧,只要我多喝白开水,同时注意劳逸结合就行了。”医生望着司令员,摇头苦笑道:“人家只说斤斤计较,却不晓得我们刘司令员连一两也要计较啊!”
古人诸葛亮说过:“俭以养德”,德以励志。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势不可挡。在中国革命史上,不正是由于有一批保持俭朴本色,造就坚强意志的志士伟人,才使革命迅猛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嘛!
雷锋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与他物质生活上的简朴淡泊,从而造就丰富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是紧密关联的。他艰苦朴素的光辉事迹,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
俭朴,乃是炼志的熔炉。中国有句古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君子以俭德辟难。”革命先辈徐特立深刻指出:“简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使自己真正富有”。我们要创造美好的人生,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是不行的。而这种精神与意志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在轻松舒适的环境里产生的,而是要靠在艰苦奋斗中磨炼和锻造,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俗话说,燧石只有用力敲打才能闪光,煤炭只有燃烧才能释放出热能。我们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德,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崇尚俭朴的生活作风,自觉地投入俭朴的熔炉冶炼。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风吹浪打,悬崖上的松柏才能傲霜斗雪。不要怕艰苦的环境、清贫的生活,要知道,晶莹的珍珠是在粗糙的贝壳里孕育的。俭朴是一种生活景况,也是一种意志的磨炼,一种美德,一种品格,一种精神。
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要从日常的消费抓起。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精神”。生活俭朴,不只是一般的花多少钱的问题,实际上关系着一个人的思想作风修养,它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留意,处处均可培养节俭。比如精心计划、使用学习与生活用品;穿着朴素,不求高档;食物营养,无需燕窝,家常便饭,五谷杂粮;损坏的用具,能自己修的则自己动手修理,尚能用的不随意废弃……类似这些,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做,就能真正地在生活中养成俭朴的习惯,培养出俭朴的品质。假如对生活节俭漫不经心,沉迷于超前消费,讲求吃喝玩乐,花钱大手大脚,肯定会把你将来处世立身的重要支点——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消耗掉。世代流传的《伊索寓言》里面,有一句有关的警告:“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艰苦朴素的习性,要从小做起。回忆自身,我有这方面的感触与体验。解放前,家境贫寒,缺衣少食,是很注意节俭的。还记得小时候吃菜时,母亲常说:“这顿都吃掉,下餐吃什么?”这与当前的“光盘行动”真是天壤之别。穿衣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鞋子破了补了又补,不是冬天不穿袜子。小学课本包书皮,不少同学没多久书就弄烂了,而我学期结束,仍近似新的。可以说,从小养成的节俭、爱惜物品的本性习惯,得益终身,至今仍保持一些用品只要能用就尽量使用,例如小到肥皂用得只剩一小点,就集中一起装入小网兜或废弃的尼龙丝袜子里照常使用,直至完全用尽;新毛巾擦脸,旧毛巾擦脚,破毛巾擦地;前几年还补过鞋子、短裤、袜子等;不少东西不仅舍不得扔掉,还将他人丢弃的“废物”予以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例如:我书桌上压的大块玻璃板,就是他人扔掉的;茶几上摆的精致小木盒,是从垃圾桶里捡的,还有些其它“废物”。我总觉得能够用的就扔掉,实在太可惜,于心不忍。在一定程度上说,垃圾桶在节俭人眼里就是个“聚宝盆”。你不是可以看到,垃圾桶边常有人翻捡可用或可变钱的东西吗?我有时见到还能用的好东西被扔掉,就会感慨地说:“瞧这败家子!”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有了很大提高,但绝不能忘本,随意浪费,应该想到仍有不少百姓并不富裕,有的相当困苦。当然,即使富得流油,也不能肆意挥霍奢侈。唐代诗人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所有德行中的大德;奢侈,是所有邪恶中的大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俭育廉洁,艰辛铸伟人。世上所有贪官,可以说都是奢靡之小人;凡俭朴立业为民者均为正人君子。养成俭朴的好习惯吧,这是德行的秘密!
关于俭朴,我在三年前曾写过一篇《制止餐饮浪费,弘扬节约美德》的文稿。其中指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的粮食可供2亿人生活。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据啊!扩大范围而言,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可不少荒地没有利用,许多好地用来种草养花;装饰景点,不惜代价,华而不实,然而许多农产品像大豆、玉米之类,还需大量进口,显然成为坐在风水宝地上的懒汉子、败家子、叫花子。还有肆意浪费的面子工程,更是不胜枚举,一些领导以个人好恶随心所意决策拆建行事……其损失惨不忍睹。据此,我以为应再次大力提倡增产节约、艰苦朴素运动,把奢靡列入腐败,予以清理打击,这是助推民族复兴的一大需要呀!
朋友们,人的欲望,是一匹总也找不着驿站的野马。我们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不警惕,如不时刻约束自己,牢牢确立俭朴的观念,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艰苦奋斗精神,这一成人成才的力量源泉。愿你自觉地历练纯洁的思想情操,铸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俭朴生活的熏陶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优秀人物。
(2023年11月8日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7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