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月下听溪之《夜泉》诗画共赏(赏析)
前言:想起写《夜泉》的赏析,是因为看了江上掬月人的一幅水墨画《月下听溪》,画中群山枕月,溪流淙淙,一人漫行于独木桥上,面对一溪流泉,画中人在想些什么?这样的画面,不就是袁中道《夜泉》的意境么!我不晓得先生是否读过《夜泉》,只是,这幅画,让我对诗中抽象的意境,有了具体的轮廓和沉浸式的体验。对着画作,欣赏诗人描绘的美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让观者有更深的移情和代入。正是,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读诗如赏画,赏画如读诗。假如袁中道泉下有知,应该视先生为知己吧。言归正传,先以画为桥梁,步入诗词的意境中。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冬天的月亮也叫霜月、雪月,比秋天的月亮更亮,月亮愈圆愈亮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失眠的,可能是上天在提醒人:不要睡去,不要错失了这样的美景。假如此刻,你正住在山里,夜阑人静之时,就去溪边走走吧;假如你正宅居斗室,那就跟随诗人的脉搏,一起去听、去看,去感受那月夜的空灵澄净,流泉的泠泠清音,去与万物同呼吸吧。
诗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中绝美的意境,惊艳到了你;然后,你才回过头来,看看究竟是什么人,能铺开如此俊逸绝尘的画面,用二十个文字,定格刹那的光华,穿越420余年,依旧璨然如雪。
赏诗如品人,虽然应该看整体的意境和气韵,然而,这样清冽空灵的字句,犹如好茶,是值得逐句细品的。这样,对自己写诗也是一种提高。
首句,山白鸟忽鸣,这是以动写静。在动静合一中,展开这样一幅画卷:夜阑风静,群山似乎也进入了睡梦之中,偶有夜鸟在幽幽低鸣。可以想见,万籁俱寂之时,被夜雾笼罩的山林,忽然出现一声清脆的鸟鸣,犹如空谷回音,划破了夜的寂静。
一个“忽”字,衬出黑夜的幽旷神秘,如同天地间的一个感叹号,打破时空的界限,带着立体的节奏感和听觉体验,将人的注意力,一下子牵引到画面之中。
鸟儿为何鸣叫?它发现了什么?或许什么都不为,只是看到天边皎洁的月色,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惊叹。和人一样,看到美的景物,一时词穷,只能发出一声“哇!好美!”的赞叹。
意境是诗的灵魂,太过直白就不是诗了。欲表达静又不直接写“静”,需要诗意的联想,反衬的手法,方能为读者营造想象的空间,提供美的感受,这样的诗才算上品。
颌句,石冷霜欲结,这是以物写寒。山寒夜冷,气温降低,空中的水气,在冰冷的石头上,凝结成一朵朵晶莹的霜花。如此寒冷的夜,作者为何不在室内围炉取暖,煮茶写诗,而要在野外行走?因为作者有心结,愁绪难抑,辗转难寐,索性就在山野走走吧。
诗的作者袁中道,湖北公安人,1570年出生,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此诗作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冬夜,作者时年32岁,在玉泉山游历,见景抒怀而写就。
在封建社会,参加科考,求取功名,是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机会。袁中道47岁才考取进士,可见,从16岁中秀才,到屡试不第的时间段,袁中道的内心有失意与孤闷,也有不屈和坚持。
千万人过独木桥,颠沛跌宕,沉沉浮浮才是人生的常态。对于一个有灵性的人来说,看到美景易逝,会忧伤;看到朋友聚散离合,会无奈;看到时光匆匆、季节变幻,也会惆怅。总有莫名的愁绪萦绕心间,无人可言,也无需言。
经历过世间冷石、寒霜的彻骨体验;也感受过一腔热血、满怀赤诚付诸东流的苍凉。这种浸透骨髓的冷,是很容易抓住人心、引人共情的。要不然,谁会反复吟咏这样的诗句?诗又如何发挥滋养心灵的功效?
前两句以物写实,描绘出人所处的环境、气候及身边景物的形态特征、冷暖变化,为后两句神来之笔作好铺垫。
颈句,流泉得月光,作者的主题在流泉,而不在月光,他没有写月光洒流泉,而是流泉得到了明月的光辉。这是一种隐喻和暗示:没有月色的溪流,是黯淡无光的;没有知音的人生,同样如此;或者,难遇贵人赏识的人生之路,是异常苦涩艰辛的。
泉水清澈透明,月光璨若冰雪,泉水和月光,两两相互依存,相互辉映,彼此照亮,生命之境实现了质的升华。人生有一种遇见,叫灵魂知己,应该就是眼前的情景。
尾句,化为一溪雪,全诗的精髓,灵气奔涌,气象开阔,顷刻间,仿佛天地都被这滉漾的溪雪照亮了。管它什么“冷”啊“霜”,什么心结沉郁,都化为乌有,都烟消云散了。这个“化”字,是一种心境的转变,是一个涅槃的过程,是经过自然之美洗涤后的透达敞亮。
如果“化”是方法,“雪”就是所要达到的境界了。自古,雪在诗里,早已从物质化为了一种精神意象,或代表冰清玉洁,或代表坚贞不屈,或代表孤独寂寞。总之,雪是超尘脱俗的个性,是冰肌玉骨的气质,更是坚毅不屈的品格。
突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诗,“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那种漫天的孤独,特立独行的坚定,对艺术的执着,都让雪来代言了。
其实,整首诗,也可分为上下两联来欣赏:上联对仗工整,信手拈来,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身边的景物,带动人的视觉和听觉。下联化实为虚,从感官过度到心灵体验,升华了诗的意境与格局,达到了身、心、灵的合一。
全诗有石上寒霜,溪水流动,空山鸟鸣,皓月如雪,在读者心里,展现出一派静谧空灵,清冽出尘的画面。而这意境,就在江上掬月人画中的留白处。寥寥数笔,勾勒出山峰的棱角和明暗;几丝淡淡的墨纹,呈现溪水的灵动,蜿蜒渐逝的溪流,尽显天地的辽阔。千江有水千江月,可以想见,被月色笼罩的溪流,美得是怎样的令人心醉。
画中的山水,是画家内心的显现;画中的诗意,透露出画家的艺术修养。可见,诗画作者都深受老庄和禅学的影响,潜移默化中,才有如此清静无尘的境界。
从古至今,人类的情感总是相通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各异。诗也好,画也好,天人合一,怡然自洽,无忧无虑的世界,又有谁人不神往呢。
大自然的美景有着神奇的能量,足以令人放下一切,原谅一切,治愈一切。生活节奏越是快速,现实负荷越是沉重,越是要抽空读一读古诗,赏一赏山水画。穿越时空与有趣的灵魂对话,让心浸润在诗意的氛围里,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现实物化,才能永远保持灵魂的澄鲜。
亭上秋风原创首发
写于2023年11月8日立冬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