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老有所为令人喜,不待扬鞭自奋蹄(随笔)
2023年10月10日,中国作家协会批准公布新发展的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度会员名单,有李长顺的名字。中国作家协会官网9月13日——19日发布拟发展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度会员名单,征求各界人员意见。我感觉李长顺老师老有所为,勤奋好学,我想起来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写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我和李长顺老师第一次相见,是2017年春天。他从《大河网》看了我出版《人在旅途》一书的介绍,想和我见面聊一聊。我知道李老师退下来后努力写作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我也想结识这样勤奋学习的人。我们见面后,李长顺老师说:“害怕认错人了,我刚才又在大河网上看了你的照片。”我笑了笑,说:“打电话约好的见面地方,错不了。”
我们都有当兵的经历,共同语言很多的。我看了李老师给我的几本书,了解了他更多的故事。我和李长顺老师第二次相见是在新乡唐庄干部学院。
2019年4月,在河南新乡“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吴金印工作过的地方——唐庄干部学院,参加了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奔流》文学院、《时代报告》杂志社举办的第九届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的学习,聆听了阎连科、王剑冰、焦述、葛一敏、李炳银、单占生、野水等大师们的写作经验和创作体会。
这一次学习,李老师给我一个任务。他给我一本阎连科创作的《日光流年》说,他有事不能听阎连科的讲课了,想叫我听阎连科讲课后,拿着这一本书,请阎连科在书上签名。他还说,他比阎连科早入伍,在部队时有过接触。
我听阎连科讲课时,拿着《日光流年》,等着找机会登台去签名。这一次我拿到了阎连科老师的签名,从新乡唐庄回到安阳,把有阎连科签名的《日光流年》交给了李长顺老师。当然,因为李长顺老师在外地有事,这一本书在我手里几天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印迹。阎连科因为这一本书,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据说莫言曾经说:他崇拜阎连科,他的作品很好。文学圈里对“卡夫卡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是很高的。
李长顺老师参加了十多期“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可见他对文学创作的热情。有热情,有干劲,自然就有成果。
李长顺成为《奔流》杂志签约作家,他的诗文刊发在《奔流》《牡丹》《散文百家》《中原散文诗》《2019年度散文诗》……
2021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李长顺老师的长篇报告文学《英雄,是这样炼成的……》
李长顺老师1973年入伍,曾是政治处报道员,他采访了“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占山老人,王占山1947年入伍,1987年从河南省安阳军分区副司令员岗位上离休。92岁高龄的王占山,光荣在党七十三载,自然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李长顺老师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六分之五版面的长篇报告文学,自然心情激动,各地文友在微信群转发、祝贺、称赞,更是激发了李长顺老师的创作热情,他接着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三篇有故事的报告文学。
《人民日报》2023年2月20日发表李长顺老师的长篇报告文学《爱心妈妈》,讲述了获得河南省文明市民、三八红旗手、优秀志愿者,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的安阳市名人“辛大侠”——辛秀梅十五年时间里与几个伤残儿童之间的感人故事。
《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发表报告文学《温暖的围巾》,讲述了安阳老人为边疆部队官兵织送围巾14年的拥军故事。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李炳银撰文《在民间生活中发现大美》,对李长顺老师的深入生活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人民日报》2022年6月18日发表的报告文学《家在安阳》,讲述了李长顺老师本人与家乡安阳情深意长的故事。
李长顺老师近几年取得的成绩,让我们刮目相看,许昌76岁的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文友张长安给我加微信好友,他对李长顺老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么多报告文学评价为“创造了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众多学员的发稿奇迹”。安阳的文学圈也对李长顺老师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退休后努力写作辛勤创作,好像换发了第二个青春,参加各类文学创作学习班,投稿给各地的杂志、报刊、出版社,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不但加入了河南省作家协会,而且今年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奋力拼搏的精气神令许多年轻人汗颜,令许多想躺平的中年人重新思考人生,令许多退休的老年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美好风景。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祝愿李长顺老师创作愉快每一天。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