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世相】游走于时光夹缝里(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世相】游走于时光夹缝里(征文·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3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97发表时间:2023-11-14 06:26:29

【流年·世相】游走于时光夹缝里(征文·散文) 我漫步于绍兴鲁迅故居,犹如游走于新旧时光的夹缝里。
   ——题记
  
   一
   周家老台门,这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江南民居院落,“庭院深深深几许”,就像一本保存完好的厚厚的画册,随着我的脚步,一页页翻出四个册页,每一册页,都由不同画面组成。
   第一册页,也就是这处院落的第一进,大门和仪门,俗称“台门斗”。
   大门,歇山顶,前出厦,石库台门,两扇黑漆的杉木实榀门,门楣上,悬挂着蓝底金字“翰林”匾。仪门,重檐,在三间硬山顶灰瓦白墙房屋的中间,亦是石库台门,两扇黑漆杉木实榀门,亦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
   同治年间,鲁迅祖父周福清,被钦点为翰林,官位最高至内阁中书,因此,大门上悬挂了“翰林”匾。这块匾,展示的是主人的身份。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也是名片,足以光宗耀祖,光耀门庭。然而,也给周家带来了莫大的耻辱。
   为了自己的长子周伯宜——也就是鲁迅(本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自己取的笔名)的父亲——考取举人,周福清让仆人在主考官还未登岸的船上偷偷递了名片和信函,信函里有便于主考官识别试卷的四个字的暗号,又有“洋银一万元”五个字。结果,主考官让人当众打开信函,并代为阅读。因此,东窗事发,周福清被割去官职,锒铛入狱,险些丧命,足足坐了八年牢。
   周伯宜非但没有考取举人,还被革去了秀才功名,因此,郁郁寡欢,积劳成疾。他的父亲周福清尚未出狱,年纪轻轻的他,却一命归西。
   为了营救周福清的性命,周家卖祖田,典当金银首饰,上下打点,以至于家境很快败落。
   不知底细的人,从“翰林”匾看到的是荣耀,了解底细的人,才会看到隐藏在荣耀背后的耻辱。
   第二进,为平屋和长廊,是厅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旁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字的楹联: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中堂画两旁也有对联:
   福禄欢喜长生无极,
   仁爱笃厚积善有微。
   “德寿堂”里的长条桌、八仙桌、茶桌、太师椅、花架等家具,皆做工考究,彰显鼎盛时期的周家的富裕奢华。
   第三进是“香火堂”,是周家人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在这里,通过祭祀,周家人希冀能与先祖亡灵阴阳沟通,并借此祈求先祖保佑现世家人的平安祥和。
   逢年过节,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设五事(火烛、香炉之类),置祭品,五代以内的周家男性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这一活动,隆重而神圣,禁忌甚多,要求绝对安静,连筷子掉地上都是犯忌的;女眷必须回避,寡妇更不允许参与。所以,类似于鲁迅先生所写的在周家做下人的“祥林嫂”,不能参加祈福大典,会确实发生。
   前三进台门的场景设置,以及每一进里面的国画对联,组合一起,既彰显江南仕宦之家的富裕,也彰显崇德为善的良好家风,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期望,也以传统宗族道德及旧礼教约束每一个家庭成员。因考取功名给家族带来无上荣耀的周福清,不但以此律己,也以此规范他的子孙们的个人德性。但是,清末,依然是“读书求仕”考取功名才能光宗耀祖的时代,周福清也被裹挟在时代潮流里而不能自拔,以至于面对儿子周伯宜屡次参加乡试不能考取举人的情况,失去定性,乱了阵脚,丧失儒家道德规范,铤而走险,贿赂考官,自招横祸。
   科场失败的周伯宜,也以此严格要求他的儿子们,甚至有些苛刻。鲁迅在他的散文《五猖会》里详细记载过一件事。有一次,全家人都准备好了,要去看五猖会赛事,厌倦了天天诵读经书的幼小的鲁迅,更是兴致勃勃。就在大家准备出门的时候,周伯宜却冷冷地喊住鲁迅,让他去拿书。然后,领着他诵读《鉴略》中的二三十行内容,诵读完了,要求他背诵完了才能去。全家人也被迫停下来等待。鲁迅“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迫于孝道的幼小的鲁迅哪里敢反抗?只好屈从,只好硬着头皮,一句句背诵。背了好长时间,一直到他自己觉得“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才被父亲周伯宜放行。然而,如此一来,鲁迅的满怀兴致早已如同撒了气的皮球。鲁迅在散文结尾写道:“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周伯宜那里,因为自己读书求仕的大失败,让无比沮丧而又充满焦虑的他,只好把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期望转移到下一代身上。对周伯宜而言,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合情合理。对童心未泯的鲁迅而言,只能感受到被折磨的深重痛苦,以至于多少年以后,还耿耿于怀,行诸笔端。
   第四进为楼房,亦称座楼,为居住之用。童年和少年时期的鲁迅,就住在西次间楼下,他回故乡任教期间也以西首第一间楼五室为卧室。
   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房之间,皆有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两侧天井,点缀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致。行走其间,典雅之气,氤氲而来。
   整座周家老台门,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乌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它是绍兴市保存最完好的清朝建筑群。是周家最繁盛的见证,也是周家从鼎盛到衰落的见证。
   繁盛时期的周家及其崇尚道德规范宗族礼仪的家风,让童年和少年时期的鲁迅有着大户人家孩子的人文素养,而“科场舞弊案”带来的家境衰败,让鲁迅深入体察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在《‹呐喊›自序》里,鲁迅就坦诚地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在“侮蔑”里,他看到了世态炎凉和“世人的真面目”,在奇奇怪怪而又没有疗效的一张张药方里,他对巫医不分的传统中医产生了极大的厌弃情绪。这一切,都给他后来对旧传统旧文化的背叛烙下深刻烙印。
   在鲁迅故居游走,看到头戴乌帽的船夫,看到慢悠悠闲逛的老汉,看到闲坐巷头的老妪,我就不由想到鲁迅笔下的的阿Q、闰土、祥林嫂等人,看到小茶馆,就不由想到孔乙己。
   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身边人和身边事,往往会成为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鲁迅就是如此。鲁迅在故居中所创作的《呐喊》《彷徨》小说集里,特别是《阿Q正传》《祝福》《闰土》《孔乙己》等小说,就是典型例证。虽然鲁迅先生自己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但是,主要的人物原型,都是鲁迅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身边人。对这些人,鲁迅先生秉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理性判断,如同手握解剖刀,通过细致入微精到传神的刻画和描写,深入骨髓地解剖国民性弱点。企图以此唤醒国民,摆脱旧传统旧道德枷锁,走向身心自由的新时代。
   今天,重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依然觉得犹如警钟长鸣,振聋发聩。仔细想想,如今的绍兴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还没有完全走出旧时代的阴影。
  
   二
   三味书屋,在周家老台门东约70米处的周家新台门的东花厅。本是寿氏书房,后改为私塾。12岁至17岁时的鲁迅,在此入塾。
   书屋坐东朝西,三开间平房。中间设塾师寿镜吾座位,周围沿墙处及窗口,均设学生课桌。鲁迅课桌,位于书屋东北角,桌面右角刻有“早”字,是幼年鲁迅自勉之作。
   走进三味书屋,看到一张张旧式课桌凳,似乎看到幼小的鲁迅和他的同窗坐在课桌上,或摇头晃脑大声诵读经书,或手捧经书两只眼却四处逡巡,或睡眼朦胧直打哈欠。刻着“早”字的课桌上,小鲁迅正聚精会神的诵读。
   我以为,那时的鲁迅,应该是一位勤奋读书的好学生,对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他应该是熟练诵读,记忆深刻,并由此积累下了深厚的古文化基础,而绝不是浮光掠影偷工减料。
   不可否认,他青年时期的古文创作以至到后来的古诗词创作,对中国古典小说史的深入而独到的研究,对中国佛道思想的研究,对魏晋文学史的研究,对古籍以及古碑、碑帖等的整理,甚至还有他精湛的书法素养,都与在三味书屋的读书学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味书屋,是他后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奠基石。他后来对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思想的深入批判,能信手拈来地引经据典,而剖析和批判起来时,又入木三分鞭辟入里,也与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熟读古代经典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看到寿镜吾先生的画像和他的讲桌,还有他极其简陋的卧室,我总想起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段精彩的描写:“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从这一段文字,不难看出,寿镜吾老先生对读书十分痴迷忘我。很多人由此武断地推断,鲁迅先生对他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他们忽略了前面还有一段文字:“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其中的“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是对老师寿镜吾的正面肯定,最起码,是客观描述。
   对寿镜吾先生的尊重,并不意味着对旧教育的无原则肯定。实际上,旧私塾,在“学而优则仕”的目的论规范下,只能让学生学习四书五经一类的儒家经典,根本不传授其余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而且,只重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这样的教育,对幼小的学子而言,当然是枯燥乏味的。
   毋庸置疑,对这一点,鲁迅是持强烈的批判态度的。这一点,在新旧文化激烈冲撞的时代,具有普遍性。与鲁迅同时代的人,例如沈从文、巴金等许多著名作家,都曾经在自己的作品里表达过同样的感受。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又写道,“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寿镜吾老先生,是个典型的旧式读书人,他“渊博”的知识积累,都来源于儒家经典,他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以及方法,已经在他身上积淀成思维定势。他认为,要读书,只能读圣贤书,“怪哉”虫一类,不足挂齿。所以,当小鲁迅提出这一问题时,他自然从心里排斥,“很不高兴”,有“怒色”。从这个角度讲,寿镜吾老先生确确实实是恪守旧传统坚持旧教育的典型代表。
  
   三
   在三味书屋后面,看见一狭长小园。里面有腊梅、桂花和天竹,充其量,也不会超过十株。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他写的,就是这个小园子。别看这园子狭小,却是当年鲁迅与同学课余嬉戏的地方,是能让他们享受童趣放松心情的地方。
   鲁迅写的多的,是百草园。
   百草园,我却差一点失之交臂。看完三味书屋,导游约定的时间马上就到,在夫人一再催促下,来不及再去百草园,只好匆匆赶往集合地点。
   庞君看见我,张口就问:“去百草园了吗?”
   他是我的知心朋友,他知道,不去百草园,我会遗憾的。为了不让我遗憾,他又主动与导游交涉,给我一点儿时间。然后,和热心的领队红梅以及热爱摄影的艳红一起,领着我,抄近路,直奔目的地。
   百草园,曾经给鲁迅留下美好印象。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第一段,他就用大篇幅的文字,对园子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共 64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走进绍兴鲁迅故居,近距离地去解鲁迅的童年生活。鲁迅的祖父是翰林,家庭是正经八百的官宦人家,像所有的官宦人家一样,生活优渥,庭院深深深几许,走进“台门斗”,是一进、二进、三进的院落,各个院落都不相同,庭院外还有“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鲁迅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祖父周福清的一次考场舞弊,不仅让鲁迅父亲蒙羞,丢了秀才,还使家道逐渐衰落下去,从兴盛走向了破落,鲁迅就生长在这个阶段。如今保存完好的绍兴鲁迅故居,也是因为鲁迅名气与影响力,不然,也可能早已不复存在了。文章详细地介绍了鲁迅故居的外貌,以及家庭的变故,还有个人的所思所想,情景交融,知识性强,文笔优美,是一篇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118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3-11-14 06:34:23
  绍兴鲁迅故居,三年前的春天我也去过,和流年人在此相聚过。当时参观鲁迅故居时,游人特别多,也就走马观花地走了一遍,并在“三味书屋”留影。却没有像作者如此仔细地游览,还写了这篇美文。感谢分享,祝福冬日安康!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3-11-14 06:47:52
  谢谢玫瑰,这么早就编辑出来,太辛苦了。鲁迅是我心里一面旗帜,年轻时读过不少他的作品,当中学语文老师,又领着学生学了一些,印象太深刻了。早年,到北京的鲁迅故居,就写了上万字,这一次,写起来,依然刹不住车。写下了,也是学习的过程,上重新瞻仰大先生的过程。写下来,才算不虚此行。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11-20 07:50:2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3-11-20 09:01:44
  谢谢社长鼓励!愿流年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3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3-11-22 20:12:58
  每次读前辈的文章都能让我或多或少的增长到知识。是游记也是一篇不错的评论,可以看出前辈对鲁迅先生的喜爱和对他思想剖析的非常到位。在游览中不仅对鲁迅故居做了介绍,还对他的家庭做了阐述,又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是一篇有血有肉文火慢炖的高汤。
   祝愿前辈天天开心。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4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11-25 10:53:14
  去过鲁迅故居一趟,也在百草园细细流连,但惭愧的是,回来我一个字都没有写。今天在大哥的文字里,重新回顾了当年参观时的景象,很清晰,也很受触动。非常佩服大哥对于文字的熟练把握以及始终保持的极高的写作热情,我们走过的路和看过的风景,只有变成了文字,才能永久留存下来,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向你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3-11-25 11:37:50
  谢谢落雪,是的,写下来,又是一个深入解读的机会,也才能保留下来。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