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暖】天桥那边笔架山(随笔)
我曾多次路经锦州,始终以为那是一座内陆城市。当闺女跟我说,锦州也有大海时,我着实吃了一惊,总觉得闺女是在逗我玩儿。结果到了锦州一看,那块宝地确确实实毗邻大海,而且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的港口城市。我也曾听说过,东北有一座笔架山是道教名山胜地,却没有想到它就座落在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当我们一家四口来到笔架山风景区,接踵而来的游客,可谓是挨肩擦背,熙来攘往。隔海相望,只见一座岛屿孤立于大海之中。山有三峰,二低一高,其形酷似文人墨客案头上的笔架,故而称作“笔架山”。此道教胜地跻身渤海之滨,是近海中的一个连陆小岛。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0.8公里,海拔约78米,总面积只有约一平方公里。然而,它却是我国海域最北端的第一大岛。
几十艘冲锋艇在岛与陆地之间,穿梭般地往来奔驰,击起的波浪在水面上翻滚着。这些冲锋艇将一批批游客,或送上笔架山岛,或接回陆地。
其实,在岛与陆地之间,本有一条潮汐与海浪冲击而形成的天然卵石通道,把海岸和山岛连在了一起,是一道典型的连岛沙石坝,人称“天桥”,又谓之“神路”,全长足有1620米。随着大海的潮涨潮落,天桥就像蜿蜒的蛟龙一般,时隐时现,神奇绝妙。涨潮时,海水带着波浪从两边不断地夹击涌来,天桥便在海浪中渐渐变窄,慢慢地潜入了海中,直到完全隐去,成为一片汪洋。落潮时,海水慢慢地向两边退去,卷起白色的浪花,渐渐现出了天桥。此景恰如笔峰插海,堪称“天下一绝”。故此,笔架山又俗称“天桥山”。有清朝翰林陆善格的诗为证:“笔端尖尖耸碧天,峰头雨后起云烟,插来倒影汪洋里,海浪翻波纳百川”。
传说,这座天桥是天宫中的两位九天仙女,为了方便人们上山采药,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在海岸和笔架山之间抛撒下无数的珍珠,造成了今天的天桥。当海退去,人们可以边走边玩。拾贝壳、捉海蟹、找海螺、观海浪,领略神路之美。
笔架山悬崖峭壁峻秀,环境优美,自然风光迷人。而且景点密集,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以及奇特的古建筑群。每当旭日喷薄而出之时,笔架山身披万道霞光,被流金溢彩、云水相连的大海烘托着,犹如仙境一般。
登临秀美的笔架山,自下而上建有山门、真人观、吕祖亭、太阳殿、雷公祠、电母祠、五母宫、方丈院、三清阁等众多道教庙宇及点缀品。其中,以主峰之上的三清阁最为精美。
三清阁高26米,六层阁身的石墙、石廊、石门、石窗、石龛和石梯,纯用花岗岩仿木结构建造,通体没有用一钉一木。就连飞檐翘角、门神壁画,也全都是用石头雕刻成的,实为国内罕见。整个建筑,设计别致严密,集楼台、宝塔、角亭于一体,风格独具。阁内左右有回廊周旋,上下相通,可旋转登上阁顶。三清阁供奉着汉白玉雕像43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最高层供奉着天下众神之首——神话中开天辟地之神盘古氏。登临阁顶,举目四眺,海天一色,风景绝佳。
当然,爬笔架山浏览奇妙的景观,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体力。尤其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免望山兴叹。那么,走上隔不远就有遮阳的凉亭和座位的人行木栈道,环岛转一圈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体验。
不要小看笔架山不及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嵩山的萃秀、以及恒山的幽静。笔架山虽小,却能使人品味到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本是一桩随心所欲的事情,在游山玩水之间,调节生活的节奏。当今社会,城市的现代化,割裂了人与大自然的联系。通过旅游,将自己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释放焦虑的心情,实现人类灵魂的自由,并获得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生活的幸福。不过,如果将旅游流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也就失去了旅游的真谛。倒不如囚在家庭的牢笼里得过且过,机械地敷衍生活。
祖国大地,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劝君多行几里路。界外山水更迷人。来“天辽地宁、山海有情”的笔架山一游,不失为愉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