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传奇小说 >> 【东篱】梦断京城(小说)

精品 【东篱】梦断京城(小说)


作者:谢尚尧 布衣,255.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0发表时间:2023-11-20 07:58:49
摘要:一生功名,一生梦想。吃尽千辛,费尽万苦,换来一纸功名,宛如昙花一现。悲!封建科举。叹!封建礼仪!

一生功名,一生梦想。吃尽千辛,费尽万苦,换来一纸功名,宛如昙花一现。悲!封建科举。叹!封建礼仪!
   ——题记
  
   一
   徐炳唐做了一个梦,梦见殿试金榜题名,一队人马敲锣打鼓,奔家而来……
   清同治九年(1870年)岁末的一天午后,炳唐从公山书院回家,一路劳顿,正好难得的冬日阳光映照,仰卧在院坝竹椅上打盹,突然惊喜而醒,赶紧跑到后院,按赖不住内心激动,告诉妻子杨氏:“夫人,我梦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了!”
   夫君,都六十多岁的人了,一生为获功名,家徒四壁,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还是放弃吧!
   说话间,两只喜鹊远远地从天边飞来,悠然落在屋旁树枝上,喳喳地欢叫着。
   夫人,你看,好久不见的报喜鸟也来了,我要赴京赶考,争取功名、臻荣乡里、启励后继。
   杨氏见徐炳唐决心坚定,这么多年都支持着夫君获取功名,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都无怨无悔。可夫君已是花甲之人啊,从四川南江到京城,四千多里路程,要走上三个月,你那身子骨,经得起折腾吗?想到这,泪水就滚了出来。
   徐炳唐见状,急忙上前为夫人拭泪。
   喳喳,喜鹊还在嚷嚷,杨氏生气地拾起一块土坷垃,向树上掷去,两只喜鹊飞走又折回身子落在树枝上。
   夫人,你看,这报喜鹊赶都赶不走,获取功名应该有希望了。
   好吧,夫君,这些年来,为了辅育儿女,为了家庭温饱,你没少吃苦啊,兴办书院,传道授业,培育儿女,现在家里也没有多少积蓄,那就想办法筹积盘缠吧。
   炳唐凝视着妻子憔悴的面容,握着妻子粗糙的手掌,滚烫的泪水潸然而下。
  
   二
   徐炳唐是南江县徐家梁人,生于嘉庆丙寅年(1806年),自幼聪颖好学,苦爱诗书。父亲徐思舜是“皇清勒授文林郎”,虽然没有什么职位,但在当地也算一个文化人,常教授儿子吟诗作对,对儿子的培养教育没少花费心思。
   五岁时,听见书院孩童们的读书声,小炳唐便跑到学堂门口,看孩童们读书,听先生讲课。一天,书院徐秀才授课时与童生们对诗“梨花院落溶溶月”,但下一句童生们都无以对答。
   “柳絮池塘淡淡风”,这时,在门外偷偷听课的炳唐随口对答上来。
   徐秀才大吃一惊,出门一看是还未入学堂的炳唐,又吟出一句诗“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炳唐又答,并说是李清照《摊破浣溪沙》中诗句。
   不错,不错。徐秀才连连夸赞,提前收炳唐为门生。炳唐聪慧好学,废寝忘食,仿效车胤、孙康苦读。特喜好钻研楹联,凡所见联作,必细细品读,常向先生请教,以致即景作联,出口成诗。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一日,徐父与乡间几个私塾同窗旧友闲暇相聚,他们在屋前院坝摆出茶桌,享受春日阳光,喝茶聊天,观赏田园景色。徐父思舜看见几只翠鸟站在一枝杏花上闭目养神,悠然自得。
   你们看,这景致多惬意。徐父思舜感叹。
   炳塘和几个叔辈顺着徐父手指方向一看,可一阵微风拂来,惊醒了小鸟,“噗”地一下飞走了,杏花花瓣飘落。徐父顿时来了兴致,出了一句上联:风戏杏枝动。让大家对出下联,大家想了好一会儿,没有一副如意的下联。这时,在一旁的小炳唐说,我来对:鸟散百花落。
   大家拍手叫好,这意境太切合实景了。纷纷对小炳唐伸出大拇指,夸赞其对得好。
   嘉庆二十一年,炳唐所居不远的沙溪场镇兴市开业,恭请当地名流现场题写兴市楹联,炳唐父亲受邀,因事未能前往,年仅十岁的炳唐代父题联,在场文人不屑一顾,这么个小毛孩难道会作联?
   当现场文人题写完毕,看了小炳唐题写的“天桥腾紫气,车水马龙,繁华街市千般景;翠柳荡青云,商来贾往,蔚起人文万卷诗”,大家不禁为之一震,此联写出了兴场的景致、盛况、展望,都谓之所写联中一绝,其他名流都自愧不如。
   纷纷夸赞“生而颖悟,年少出语惊长老”,炳唐少年之时名震乡里。
  
   三
   道光年间,徐父因病早逝,不到而立之年的炳唐挑起了家业重担,膝下育有三男三女,长子徐文蔚仅十来岁,最小的妹妹还嗷嗷待哺。一家人的生活仅靠几块薄地,入不敷出,家道破落,一贫如洗。
   然而,炳唐贫不移志,穷不辍学,白天抢抓农活时,还书不离手。记得有年芒种时节,炳唐犁田栽秧,在田间小憩时,给牛添加了点草料后,就在树荫下读起书来,待从书中回过神来,牛已跑到一里以外的庄稼地,把邻家禾苗吃掉一大块。夫人杨氏来到田间,看到炳唐读书入迷,贻误农活,还损毁邻里庄稼,又气又恨,大骂他是一个书呆子。
   妻子杨氏,出身书香门第,虽没有多少才学,但对读书人打心底里崇敬。杨氏见夫求学心切,上进心强,意志坚毅,锲而不舍。开始劝夫休学,事医糊口。但炳唐对学医毫无兴趣,一心攻读诗书,考取功名。夫人也就遂成夫愿,全力撑起家庭里里外外,哺养子女,尽力腾出时间,让夫君读书习文。
   由于家境经济拮据,杨氏节衣缩食,煮粥食粗,省出一些大米卖了,用于买书,求师问道。为伴夫攻读,她常起五更、睡半夜,一面磨墨拿砚,挑灯陪伴,一面在昏黄的桐油灯下飞针走线,刺绣裹肚童帽,拿到市场上出售,攒下银钱,供丈夫读书。母亲为让儿子安心攻读,不顾年迈体弱,主动承担起照顾幼小,哺育成长的担子。
   母亲、妻子的支持关爱,给了炳唐无尽的动力,发愤苦读,笔耕不辍。夏天,院落蚊虫飞舞,为不影响读书,他就藏身蚊帐。好几次油灯倾倒,蚊帐着火,险些火灾,自打以后,每每炳唐帐内读书,妻子必伴坐身旁。
   家道贫寒,为了省钱,炳唐不让家人为自己缝制衣裳,往往好几年才缝一套衣服,平时都舍不得穿。如有客人朋友相见,他才从衣箱底拿出衣服,换下破旧衣衫,方才出门做事或会友。遇到隆冬寒冷,衣服单薄,他就身裹棉被,脚踩烘笼,仍坚持伏案读写。
   学问不昧苦心人。经过寒窗苦读,奋力拼搏,徐炳唐在童试、府试中连连获捷,三十五岁时考取贡生,任平武县视学,成为了一名县衙学务小官。
  
   四
   偏远的平武县远离家乡南江县七百余里,交通极为不便,路途险恶,县衙为职,薪水微薄,面对繁重的家庭负担,不足以养家糊口。任上一年,炳唐就辞职回乡,决定以教读为业,培养子女,同时继续攻书习文,备战科考。
   回乡后,炳唐在在长赤、沙河、南江公山书院等地游庠设馆,传道授业。为了让学子们成为有志之士,他把自己的一篇文章《不专心致志贴不得也》用几张大白纸写好,张贴于室内墙上,指导学子诵读。文章中写道:“望其得,则当用其心……望其得,更当励其志。”“有心而不用其心,用心而自纷其心,天下有纷其心而有得者乎!虽聪明之士,恐亦无此体成也。”
   由于他博学多才,教授有方,很快教誉远扬,有志学子,慕名而至。徐炳唐从教,最初意欲酬资,而后却意在育人,不在求财。所以在他十余年教坛生涯中,仍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就连赴京会试,盘缠都不足。十余载,增生、廪生、贡生多出其门。真乃“一邑文风柞兴,实君一人之力”。
   在炳唐的教授和培育下,三个儿子不负父亲的厚望,长子徐文蔚贡生,次子徐文豪增生,三子徐文雄增生。一家父子皆学问,百里闻名。
   炳唐边设馆培育学子、教育子女,自己还边潜心苦读。三十年粗衣糠菜,苦度寒窗,同治六年(1867年)中丁卯举人,但他并不满足,在他心中,一直有着京城问鼎梦想。
   同治十年(1871年)京城会试、殿试在即,六十六岁的徐炳唐决意赴考,官府资助赶考钱两不足,求借亲邻数家之现款,妻子仍担心炳唐远去京城银两不足。
   “儿子,妈这儿还有一对玉镯拿去吧。”母亲说。
   “炳唐,我这还有发簪、耳环,拿当铺当了吧!”妻子取下发簪、耳环。
   炳唐捶着胸,眼含热泪,蹲下身子,痛哭流涕:“是炳唐不才啊,对不起你们,让你们吃苦受累了,相信炳唐此次进京赶考……"
   同治十年春节刚过,炳唐带上盘缠,背上书本,步行四千余里前往京城参加会试、殿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炳唐以优异成绩博得“赐同进士出身”。
   《清朝进士题名录》:“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二百三十七名,徐炳唐,四川保宁府南江县人。”消息传回家乡,全县沸腾,举家欢庆。
  
   五
   高中进士,本应是件大好事,但对于留守京城的徐炳唐来说,却是场痛苦的煎熬。
   家境不宽裕,本来所带银两不多,前期已经耗费大半,现吃住在京城,没有多余银两去打通关节,只有苦苦等候,不知何时才有候缺,安排往何地,任何职务。不得已,炳唐只得放下颜面,摆个地摊,代写诉状、写点书法,挣点零花钱。
   1872年春,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徐炳唐被授任甘肃省兰州知府。得知消息,他一连几天都睡不好觉,按官场程序,赴任前,官员都要面见皇上,听候旨意。所有候任官员每天上午都要赴养心殿外等候,皇帝如果翻到哪位官员的牌子,然后就要立刻觐见。太监把觐见皇上礼仪一一告知,要求熟记于心。
   一日午时,正在养心殿外恭候的徐炳唐突然闻听:兰州知府徐炳唐觐见!一太监领着徐炳唐一路小步,进养心殿门,转到暖阁门前,炳唐一进暖阁门,即行跪安礼:微臣徐炳唐恭请皇上圣安。
   皇帝点头示意。
   徐炳唐紧接着按照君臣之礼,左腿向前迈半步,右腿跪在地上,跟着收左腿跪下,上身直立,随后抬右腿,起左腿,站起身来,往前走几步。六十七岁的徐炳唐记忆特好,跪拜之礼分毫不差。恭敬地跪在皇帝跟前预先放好的白芯红边的垫子上。听候皇帝训话。
   眼前,同治皇帝才十六岁,还娃娃脸模样:爱卿炳唐哪里人氏?
   微臣四川省南江县人。炳唐恭敬应答。
   你即将赴兰州上任,心里有何想法?
   微臣感谢皇上圣恩,余将全倾心力,为民百姓,造福一方……
   同治帝问话毕“下去罢”。炳唐起身,原地再行跪安礼,礼毕,倒退几步时不禁抬头看了几眼殿上楹联“雉尾云移,看玉烛光中,星扶华盖;螭头香动,听金铃声里,风展春旗”,不觉心头一震,不愧乾隆帝所作联啊,好有气势。
   炳唐正沉浸在楹联氛围之中,突然听得一大臣一声喝令:大胆徐炳唐,拉下去,投入大牢,听候处置!
   徐炳唐还未回过神来,已被两名卫士架出殿外。原来,徐炳唐好联癖瘾大发,为殿柱楹联所迷,拜帝后,不慎抬头窃视楹联而忘俯首贴地跪退之礼,结果落得“红面视君”之犯上大罪。
   在皇帝面前,不重礼节,乃欺君之罪。就这样,一位历尽万苦、学富五车的英才,年近古稀,功成名就,竟被“帝礼”吞食,斩于午门,魂断紫禁!
   可怜徐炳唐,没有什么朋友,同科也只是一个虚名,没有人为之吆喝一声“刀下留人”。
   留给了后人无限感慨,一个皇帝,连一个初入仕的才子如此苛刻,实在令人唏嘘。多么希望皇帝一时来了兴致,让徐炳唐当着圣上的面,再撰一副对联?或许日后会成为一段君臣的佳话啊!
   乡人无不恨天怨地,悲声百里。十年后,炳唐同年进士和好友孙清士从云南赴川东北南江县任知县,闻炳唐已去世十年,不胜悲叹!亲撰志碑铭以示哀惋,其中序惋道:天道无知,待炳唐如何之薄也!
  
   (原创首发)
  

共 43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题记采用了传奇小说的写法,开宗明义,告诉我们科举对于封建时代的那些追逐功名的人,到底是什么。徐炳唐从公山书院回家,大白天躺在竹椅上,坐了一个中举的梦,急忙告诉妻子。妻子挖苦他,60岁的人还如此,简直不可思议。望见喜鹊过空,徐炳唐参考的决心更坚定,妻子无法阻拦,只是心有不忍,生怕四千里奔波,这个年纪的人受不了。徐炳唐投石,喜鹊就是不去。这样的意象,分明就是一个好兆头。妻子只能答应筹集盘缠,帮助丈夫圆梦。徐炳唐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聪明好学,对对子,颇显才华,深受徐秀才的赏识。几次试对,文采绰然,邻里赞赏。徐炳唐家道中落,条件不济,但仍然志在读书,农田劳作,也不忘读书,夫人对家境担忧,要徐炳唐学医谋生,但苦口婆心也无济于事。妻子只能默默地陪着苦读,勤俭持家,终于小有所获,徐炳唐获了贡生之名。还是不忘科考,读书温文,把精力因在教子上,悉心教诲,儿子三人皆有所成。此时66岁的徐炳唐再往京城一考,求取功名之心更切。妻子只能将首饰等典当,凑足了盘缠。功夫不负苦读人,终于获取一个“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功名有了,但未得安置,盘缠几乎用尽,只好摆摊写状。他终于等来了机会,得任甘肃省兰州知府,并被皇帝接见,可在礼毕时抬头看了一副楹联而失礼,便以莫须有之罪名而问斩。人去而声怨。一代读书人,功名已有,却因小节而丢了性命。一段读书求取功名的故事,辗转多折,结局令人唏嘘惋叹!功名既得,一朝不慎,岂止是废了功名,连性命都搭上,岂止是一个“悲”字了得!看官可细读深思也。【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128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0 08:01:07
  梦在京城圆,但命却断在京城里。一段读书人的经历,令人唏嘘。一个小小的失礼, 居然招致杀身之祸。好小说,请欣赏。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问候冬暖,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1-20 15:21:58
  为了一纸功名,全家呕心沥血,考中进士,大喜,本想前景光明,哪想最后丢了性命,呜呼哀哉,结局太悲惨,老师小说构思巧妙,拜读!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2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1-21 08:11:12
  感谢欣然老师点评,祝老师生活开心愉快!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0 15:39:46
  正如欣然老师点评中提及的,结局很有点悲怆,血腥了。如果换一个结局呢?例如,徐炳唐是不是当殿重新吟出下联,其意境高远,深得皇帝喜欢,擢拔一级,也不负一代才子!哈哈,引发联想,不知妥当否?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1-21 08:09:13
  感谢怀才老师指导,如果文章结局按老师思路,那将别开生面。但此人物为历史真实故事,本着忠于史实,笔者几次前往采访,阅读碑文,查找资料,成此拙文。谢谢老师,遥祝生活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