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一尾禅定的鱼(散文)
冬还没有走进季节的深处,已是水冷荷枯。很幸运,在一个浅冬的清晨,我遇见了一尾鱼,在喧闹中,静默打坐于枯荷下的鱼。
每逢双休日,无论阴晴,必定打卡陆羽故园。在陆羽纪念馆门前,有一方由青石板砌成的荷塘,我为之起名“避风塘”。
纪念馆坐北朝南,高高的赭红色围墙,遮挡了北来的寒风,荷塘四周是青石砌成的围栏,塘内,是一池褐黄的枯荷。荷叶早已褪去了昔日的青绿,只剩下鲜明的脉络。
红与黄,向来都是寺院的标配。赭红的院墙与褐黄的枯荷,庄严中透着明朗,给人一种肃穆又不失温和的圣洁感。我喜欢这纯净祥和的磁场,所以,每次走到荷塘边,都要停留一会,倚着石栏观赏塘中的游鱼。
看鱼儿在水中嬉戏,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悄悄地走近荷塘边,伏在栏杆上,用目光搜寻鱼儿的身影。一群小鱼本来在塘边欢快地早餐,见有人来,忽地一下,遁入水中不见了。不一会儿,塘中心密集处,有荷茎在摇曳,那群鱼转移地方去玩耍了。
鱼儿的机敏丝毫不逊色于鸥鹭。何况,我并没有捕鱼之心,也没有起不善的念头,鱼儿为何要逃离?也许是受生命本能的驱使,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总是将人类视为头号大敌。
我的到来惊扰了鱼儿的清静,心中有几分歉然。我默默盯着荷塘边那一小片空水地,试图发现点什么。还真有惊喜呢!只见一尾筷子长的鱼儿,一动不动地悬在那儿,老僧入定般,既不呼吸吐纳,尾背腹鳍亦没有摇动,就寂然立在那儿。
它是靠什么维持平衡呢?或许它在发力,只是我感觉不到罢了。别的鱼儿都跑了,它为何不跑?不怕危险么?又或者,它在等一个有缘人,来与之对话?一连串好奇和欣喜,让我拿起手机,咔咔拍了几张,定格了我与鱼邂逅的瞬间。
在这个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世界,每个人都被打上了不同的社会标签和烙印。人的社会属性愈多,自然属性就愈少。墨子的“素丝说”,言明了生存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当人性中至真至纯的部分,在生存的竞争中不断流失,是一件无奈又悲伤的事。
与人打交道很累,假如不能彼此滋养彼此赋能,真的还不如独处。游走在大自然中,我更喜欢超越物种的交流。自然界生物带有天然的属性,没有被社会后天规训和浸染,更多一份朴实坦诚。
湖水清如镜,鱼儿若悬在空中,见此情景,赋诗一首,名曰《坐禅》:“荷枯犹有骨,湖水清若空。一鱼荷下立,默坐似禅宗。”
禅并非佛教徒的专利,禅是一种智慧,属于有觉知、擅于师造化者。我对“禅”的理解是:在纷繁的日常中,摈弃外界干扰,观照自我内心,觉察自我心念,过滤那些扰乱自己心智的念头,培养正念,并让之形成日常习惯。生活处处皆是禅,只要你愿意沉下心来观察领悟。
鱼在荷塘,犹如人在社会。当别的鱼因为一个外来者的突然到访,而惊惶失措的时候,还有一条鱼这么淡然,不跟风不从众,视他人如无物,任人来人往,我自岿然不动,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在群体中,保持理性和清醒,是很难的;在喧嚣中,做到专注与静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公园一角有站桩的、有打坐的,他们可以保持同一个姿势很久,有的长达一个小时纹丝不动。一位锻炼的朋友约我一起练习,她说每天站桩三十分钟,对身体有很多益处。我尝试站了一会,却不行,只要外界一有声音,就想睁眼看看,哪怕一只鸟飞过,都会扰乱我的心神。我还不如眼前的这条鱼。
容易分神,得过且过,做事三分钟热度,怎么可能出类拔萃呢?但凡能将一件事做出成绩的,都有持久专注的特质。可惜,懂得道理的人有很多,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却很少。
《菜根谭》里有句话:“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天性之真镜。”我能在大山中,在静谧的环境里,保持平和喜悦的心态;当我置身于喧嚣的人群,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怪异的观点,很难不起慢心。
没有经历打磨的平静,是很容易被摧折的;要在各种杂乱的声音里,辨别真伪,静守内心,是需要练习的。这个练习的过程,就是禅修。时刻提醒自己,时刻校正自己,一点一点滤去浮躁,一点一点培养静气。原来,我以为我在观鱼,其实是在观己。
有个朋友学佛,经常在市场上买鱼放生。有次,她将买的鱼放到汉江,鱼在水边不肯游走,她说这鱼有佛性啊,眷念她这施主的救命之恩,听到佛音不肯离去。
我想,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些鱼塘的鱼,早就习惯了圈养,捕食能力渐渐退化,现在让它们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它们还会觅食吗?塘水和江水,如家庭和社会。圈养的鱼,一旦进入激流之中,内心的惶恐和人是一样的。
圈养的鱼,所处的环境,并非真静,而是一潭死水似的沉闷。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才能真正体验静的滋味。
看到眼前这尾鱼,很难不想起八大山人的画。八大画的鱼,不在水中不在瓶中,似在空中,四周一片空茫,无所依傍。鱼的尾巴,似鸟尾,张力十足,假如来一阵风,鱼可以瞬间化为鸟,飞向山林,飞向云端。鱼化作鸟,鸟化作鱼,一切都是心念的产物。心有多大,看到的景象就有多大。
环境塑造气质,环境营造氛围。同样是鱼在水中,不同的季节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在春天,一尾鱼静立水中,给人的感觉是蓄势待发;在夏天,一尾鱼栖息在荷叶下,你会认为它在乘凉;到了秋天,一尾游离于群体之外的鱼,你会认为它在沉思,或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到了冬季,湖水已冷,荷叶已枯,一个生命走到冬季,褪去了浮华,更向往返璞归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影。
假如人能听懂鱼的语言,或许鱼根本就不屑与人类为伍。也许鱼早就想为那些被人类伤害过的生命代言了:人的世界太虚伪,话语权在谁手里,真理就在谁手里。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其实,站在宇宙的高处俯瞰,人类也未必比其它物种高级多少。当缺少食物时,人类不也有过自相食的历史么!在那些衣冠楚楚的外表下,在那自以为高贵的灵魂深处,那只隐形的类人猿,还时不时发出几声嚎叫,只是人类不愿承认而已。
世界很大,无数的主义、无数的思想充塞其间,让人目不暇给,真假莫辨;世界又很小,小到一方荷塘,也自成宇宙,空纳万境。
做一尾禅定的鱼,静守一隅,与外面这个无穷动的世界保持距离。人,只要能静下来,专注于内心,与自我对话,很多的烦恼,都是多余的。
亭上秋风原创首发
2023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