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征文“走进深秋”】肉味鲜美的老头鱼(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征文“走进深秋”】肉味鲜美的老头鱼(散文)


作者:一渔夫 探花,1511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2发表时间:2023-11-22 06:53:14

老头鱼,学名,鲈塘,属鲈形目,虎鱼亚目,塘科,鲈塘属,是一种生活在水塘和泡泽中的小型鱼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辽河等水系。由于它的头特别大,而且上面布满了许多道浅沟,总横交错,很像一个饱经沧桑老人的脸,俗称之为“老头鱼”或山胖头、沙姑鲈子等。老头鱼,身体浑圆,略呈纺锤形,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间有一大的骨质隆起,眼间区宽,而稍凹;口大,上位,斜裂;下颌稍突出,后延至眼球下方。上下颌及犁骨上具有绒毛状的锐齿带;舌宽而长,前缘呈圆形。眼中等,侧上位,非常凸出,上缘为眼睑所遮盖,上眶骨凸起,鼻孔两对,前鼻孔微呈管状;鳃盖后缘无刺;鳞中等大小,头和鳃部均覆盖有鳞片,无侧线;背鳍两个,不连接,胸鳍发达,后缘圆;腹鳍小,彼此分离,尾鳍后缘呈圆形。背部和体侧黑褐色或绿褐色,腹部颜色较淡。体侧有褐色不规则横条纹;第一背鳍有二行、第二背鳍有六行浅黄绿色斑点;臀鳍有四行、尾鳍有六至七行浅绿褐色斑点;眼后缘及其下方向后有三条褐色条纹,尤其到了繁殖期,雄鱼体上开始出现孔雀绿卵适宜水温为的美丽婚装,背鳍出现白色斑点,鲜艳而好看。老头鱼喜欢生活在多水草的泡泽或湖泊等静水中,在河流的缓流中偶尔也能见到它们在游动,但是在水流湍急处则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老头鱼活动性不强,不远游,耐缺氧,在极度缺氧的水域里也能生存,甚至可以潜伏在水底泥土中,处于冬眠状态,几乎停止活动。
   即使水位较浅的泡沼中,冬天坚冰一直冻到水底,它们可以钻到泥土下面,安全越过冬天。等到来年春天,冰雪消融后,可以从泥土里钻出来,故被誉为“还阳鱼”。老头鱼是种小型食肉鱼,主要以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食,个体较大的老头鱼也捕食一些鱼的幼鱼。体长达六厘米的二龄老头鱼,性开始成熟,产卵期为每年的六月初至七月份。产摄氏零上十六至二十度,卵产出后,粘附于水生植物上,排列整齐。雄老头鱼有保护鱼卵孵化的习性,幼鱼孵出后两天后,开始主动索食。2勤得利地处三江平原,那里的自然泡泽里老头鱼不仅特别多,而且个头也特别大,最大个体可长达筷子长短,半斤重左右。因为老头鱼捕食凶猛,食性又杂,无论用昆虫做饵,还是用蚯蚓,都可以钓到老头鱼。那时,钓老头鱼很容易。只须把挂好鱼饵的渔钩甩到水里,过了一会儿,便见鱼漂儿不住地上下点动,随后被猛地拖进水下,随手抬竿,一条欢蹦乱跳的老头鱼便被拎出了水面。原来黑龙江中下游的泡泽中野生鱼非常多,再加上老头鱼长得十分丑陋,一个硕大的脑袋,再加上一张令人恐怖的大嘴,前身特别粗大,后身细小,肥硕的肚子,显得一点不成比例,再裹一身似黑非黑,似黄非黄的细鳞,像非洲的鬣狗一样,使人觉得恶心。过去生活在那里人们,从来没人吃老头鱼的。当时,不仅没有人吃它,打上来老头鱼时,甚至连看都懒得多看一眼,从渔钩或渔网上摘下来,回手抛到水里或岸上。在那时,老头鱼是最不起眼的破烂儿货,甚至连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最不喜欢的鲶鱼都赶不上。然而,后来发生的几件事则改变了当地人对老头鱼的看法。
   三年困难时期,产粮的勤得利也出现了粮荒,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到老头鱼和泥鳅身上。当时,我家曾住的那个生产队有人到江边的一片柳条通里砍柴。当他扛着斧子,走到一条已经封冻的水沟旁,老远就看见有一处没有封冻,觉得十分奇怪,探头往下一看,里面干乎乎的全是老头鱼和泥鳅。那人也不砍柴了,回到生产队邀上几个人,到生产队马号套上一辆牛车,几个人赶车来到水沟子旁,运回去满满一牛车泥鳅和老头鱼,每家每户都分到了半麻袋。为了活命,平时人们不肯吃的老头鱼和泥鳅也用上了派场。当时,人们生活十分困难,炖老头鱼也是缺油少盐。把烀熟的老头鱼端上桌,挟一条尝尝,味道不但比那些玉米秸子等粉碎制成的淀粉强多了,营养价值也高多了。从那以后,生活在黑龙江边的人们才开始吃老头鱼了。这件事,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当时,我家还住在城市,是到勤得利后才听说的。第一次吃老头鱼,时间比较晚,还是在勤得利中学当老师时,领学生们到生产队割大豆时才第一次在豆地旁品尝过老头鱼。那次是在勤得利二队给一户姓葛人家割大豆,当时那家“地主”为了把自己家的地收得干净,中午一般都招待老师们吃顿饭。生产队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不过二队紧邻着勤得利的大亮子河,而且生产队里人都有打鱼习惯,葛姓“地主”在我们去的头天晚上,下河打了半宿鱼,回家收拾干净,带到地里,在地头给我们炖上。时值深秋,本应能打到鲫鱼,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炖鲫鱼,而是炖了半锅一拃多长去掉头的老头鱼,说是给我们尝尝鲜。见老头鱼那副难看的样子,犹豫了半天没有动筷,看别的老师吃得那么香,才挟了一条放在碗里。用筷子撕下一小块鱼肉,仔细看:炖出来的老头鱼肉质雪白,蒜瓣肉。放在嘴里慢慢品尝,味道儿还真不错,甚至可说鲜嫩无比!别看老头鱼模样长得特别丑,十分难看。其实老头鱼是鳜鱼的一种,肉味当然鲜美了。3这些年来,随着江河湖泊中的野生鱼越来越少,原来从来进不了饭店的老头鱼,不但摆在了小饭店的酒桌上,而且有些较有规模的饭店也经营老头鱼了。不但有酱焖老头鱼、清蒸老头鱼,还有红烧老头鱼和干炸老头鱼等等,而且价格在一路走高。老头鱼声名远播,连一些有钱人也到饭店里,也想品尝一下老头鱼了。有句俗话为:大腥、大膻,出大鲜。此外,还有一句话叫做:丑到了极处,便是美到了极处。老头鱼外表确实丑陋不堪,但它的肉却鲜美无比,从中使我们也可以悟出一定的道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人们没有粮食吃,饱受饥饿的折磨时候,是丑陋的老头鱼挽救了饥饿在死亡边缘徘徊人们的性命。可能正是那些平时最看不起眼的东西,甚至丑陋的东西,反而起到了大用处,使人不由得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民间故事。古时候,一年村子里发大洪水,有个财主把家里值钱的金银财宝全部背在了身上,仓皇地逃到了家门,爬上了一棵大树,躲避着滚滚而来的大水。在那个村子里,还有个贫苦的农民,临离开家的时候,看了看实在没有什么需要带走的东西,只好带上几个菜窝窝离开家门,爬上了紧挨财主的那棵大树。连续几天,那场大水都没有澈下,那个农民饿了便啃几口菜窝窝。可那个财主尽管腰缠万贯,却没有一样能吃的东西。他有心用金银财宝和农民换点可充饥的菜窝窝,一时又舍不得。就这样,几天时间过去了,洪水还没有澈下去的意思,那个财主饿得几次差点从树上掉下来。为了活命,他只好从包里掏出块最小的银子,想换农民一个菜窝窝,可那个农民却摇了摇头。财主以为农民嫌给的钱少,又拿出块大一点的银子,那个农民还是摇了摇头。见那连块银子连一块菜窝窝都换不来,那个财主想了好一会儿,还是活命要紧,索性把身上的金银财宝全解下来,想和农民换菜窝窝。谁知,那个农民又摇了摇头。那个农民什么也没说,更没有要财主的金银财宝,把吃剩下的菜窝窝一分为二,一半给了财主。有了吃的东西,他们在树上一直坚持到大水退了下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别管值钱,还是粗俗的东西,只有在关键的时候,最有用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老头鱼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难看的鱼类。尽管看着难看,并不引人们的注意,甚至还因为长相而招人讨厌,可是在人们最困难的时候,却让很多人避免了饥饿死亡的威胁——那便是老头鱼!老头鱼味道确实很鲜美,只是人们嫌它们长相难看而已,才没有品尝过罢了。十四、以多取胜的黄姑子鱼1夏天的傍晚,黑龙江波澜不惊,平静江面倒映着青山、绿树的倒影,被流动江水拉成一道道白亮亮的水线,显得越发风光旖旎。平静的江面好像突然刮过了一阵清风,立刻吹皱平静的江水,泛起一层层涟漪。令人奇怪的是,其它江面都是风平浪静,为什么只有这片水域刮起一阵微风?更令人尤其不可思议的是,泛起的涟漪一直在逆流而上,朝上游漫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等那片涟漪渐渐靠近,才看清楚原来有一大群逆流而上的黄姑子正在旅行啊!这些小鱼每天傍晚都这样逆流而动,从来没有看见它们向下游游去。
   其实不仅黄姑子鱼这样,黑龙江所有的鱼类都是这样向上游游去。黄姑子,学名银鲴,鲤科,地方名,黄鲴鱼、黄姑子、板黄等,是生活在黑龙江的一种小型鱼,体长在十五到二十厘米之间,体重在五十克至二百克。黄姑子身体延长,侧扁;头短,吻钝,口小;侧线较平直,鳞细小;脊背青色,下部银白;鳃盖膜上,有处较明显橘黄色斑块;背鳍有硬骨刺,灰色;胸鳍橘黄色,尾鳍分叉,暗黄色,故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渔民们才称之为:黄姑子或板黄。黄姑子不仅只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北方诸多河流里,从辽河至到珠江的各主要水系中,几乎都有着它们的身影。黄姑子产卵期,多在每年五、六月,不仅生长速度比较快,而且数量庞大,在天然江河湖泊中产量很大,尤其在黑龙江中下游,产量更大,是经济鱼类之一。不过,生活在黑龙江的黄姑子个头比较小,远不及生活在长江流域黄鲴鱼个头大。据说,那里的黄鲴鱼体重可达到一斤。记得,刚从佳木斯来到勤得利那年冬天,我和几个同学到大亮子河口滑冰,曾在那里看见过大群黄姑子,几乎都惊呆了。当时不仅是我,连几个同学也没有见过那么多黄姑子集聚在一起。那是个初冬的下午,周六不上课,我们几个带着冰刀来到大亮子河口。滑冰时,无意中发现脚下和其他地方不一样,颜色特别重。停下冰刀,透过半尺多厚的冰朝下一看,才发现那里集聚着数不清的黄姑子,密密麻麻全是鱼。它们几乎都保持一种姿势,小小的鱼嘴紧贴半透明冰下,一条条头挨着头,一动不动地在那里晒着初冬中午的太阳,方圆几十米,足有成千上万斤。看见那么多鱼集聚在一起,使劲一跺脚,鱼群立刻被惊散了,消失在了冰层下的水里。在那里稍等了一会儿,黄姑子鱼群再次聚拢过来,像刚才看见的一样,再次静静地停留在冰层下,在那里晒着温暖的阳光……
   黄姑子,是一种弱小鱼类,喜欢成群结队游动,可达成百上千尾集聚在一起,密密麻麻逆流而动。一旦发现它们身后尾随大型食肉鱼,黄姑子立刻会吓破了胆子,噼里啪啦乱蹦乱跳,不时窜出水面,水星四溅,仓皇逃命——在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没有彩排,都是现场直播,机会当然也是如此。如果一旦抓不住机会,只能被那些不是鱼类吞掉——对它们来说,没有健康的身体,连灵魂都不能安息。每年六月,到了黄姑子的产卵期,还有在深秋它们将要冬眠之前,站在黑龙江边,经常能看见大群黄姑子在逆流而上,平静的江面上泛起片片涟漪,过去一群,后面随后又上来一群。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遭遇到大型食肉鱼的攻击,为了逃命的黄姑子接连不断地从水里蹦跳起来,江面上顿时水花飞溅。吞噬它们的,不仅只有那些凶猛的食肉鱼,那些水鸟也不肯放过它们,一旦发现了鱼群,立刻飞了过去,一头扎下来,叼着一条还在摆动的小鱼冲向空中。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捕食对象。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的鱼类里,并不都是所有的鱼都过着群居生活。只有白鰷、黄姑子和鲫鱼等小型鱼,还有草食和杂食的鲤鱼、胖头和草鱼等才喜欢成群结队游动,以躲避危险。而那些大型食肉鱼类往往都是独往独来,不会集群行动。在这一点上,水陆同理。谁见过老虎、豹子和狗熊等大型食肉兽类或杂食类过着群居的生活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很好理解。那些食肉动物为不与其他动物分享有限的食物,当然不可能过着群居生活了,多是独来独往。黄姑子不仅弱小,顶多也不过三两重,而且还是雌鱼,雄鱼个头比它们还小,还瘦。像嘎牙子(一种无鳞鱼,学名黄颡),尽管身体也不比它们大多少,但人家身上长着三根锋利的硬骨刺,脊背上一根,胸鳍各有一根,一旦遇到了危险,立刻把三根足有一寸长的矛支棱起来,立刻把它们的天敌吓跑了。而黄姑子不仅嘴里没有长着锋利牙齿,也缺少像嘎牙子那样防卫的武器,没有任何对付食肉鱼们的办法,不得不集聚在一起生活,使得它们种群不至于遭到灭顶之灾,彻底灭绝。弱小家族只能消极对抗,成群结队地活动,这样起码有两种好处:作为个体来说,密密麻麻地拥挤在一起,可以不时地变换队形,时里时外,时上时下,使大型捕食类鱼一时无法确定捕食目标,而成功地躲避大型食肉鱼类的攻击。
   此外,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即使它们中某一条鱼被大型食肉鱼类吞噬,而被吞掉的只是某条个体鱼,绝大部分仍旧留在鱼群中,得以保留下来,继续繁衍生息,使其它们的种群不会惨遭彻底消失,才能生生不息,永不灭绝——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死那些弱小者们的一种悲哀。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水下,陆地上也是如此。像野兔,还有狍子,不也是集群活动吗?一旦它们离开了群体,很快就会失去了生命。3黄姑子长相类似白鲦儿(当地人称之为白漂子),它的脊背同样为青色,下部银白,冷眼看去很难区别那两种鱼。它们不仅个头大小相仿,甚至连生活习性也颇为相似,同属于水上层鱼类,那和它们的捕食习惯有着直接关系。黄姑子和白鰷一样,都是杂食性鱼类,主要捕食浮游生物或在水面飞行的昆虫。它们贴近水面游动,是便于捕食。依据这种捕食习性,用小号渔钩挂上苍蝇、牛虻或飞蛾之类昆虫,用钓竿把鱼饵挑在水面上,来回点动,立刻发现一条黄姑子或白鰷鱼飞快游过来,一口把饵叼住。赶紧往上挑竿,一条银灿灿黄姑子或白鰷鱼扭动着尾巴被钓了上来。像那样挑着一支短竿,坐在江边码头上钓黄姑子或白鰷鱼,当然都是那些顽皮少年们的游戏,没有太当真,钓上来的黄姑子或白鰷鱼多当场放掉。

共 63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头鱼,学名,鲈塘,属鲈形目,虎鱼亚目,塘科,鲈塘属,是一种生活在水塘和泡泽中的小型鱼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辽河等水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人们没有粮食吃,饱受饥饿的折磨时候,是丑陋的老头鱼挽救了饥饿在死亡边缘徘徊人们的性命。可能正是那些平时最看不起眼的东西,甚至丑陋的东西,反而起到了大用处.。肉味鲜美的老头鱼,浸满了岁月的沧桑和人情世故,令人意象联翩,回味无穷。文章结构得当,文笔细腻严谨,中心紧凑明确。佳作荐阅,问好一渔夫老师,祝福创作愉快,开心顺心。【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