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后洞往事(散文)

精品 【齐鲁】后洞往事(散文)


作者:邵桂香 童生,579.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02发表时间:2023-11-22 09:41:22

一层层地,翻开尘封的记忆,在那不经意的角落里发现了后洞。
   后洞,在我记忆里是有一定地位的。关于它的来历,写此文前,询问了对铜川地域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秦陇华老师。他在百忙之中给我做了详细的答复。秦老师对铜川文化是相当有研究的,并且撰写了很多文章,在铜川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他告诉我说,后洞,又名龙穿洞。俗传有龙生痈,患病日久,无法化解,随化为老人,到药王山求孙思邈医治。思邈询问之后,知其为龙,答以“须现形,方可治”。龙随即现形,穿洞而出,后经思邈针治而愈。洞,即今之太玄洞。或云龙有疾,真人治之。即愈,“龙穿此洞达同官(今铜川),可四五十里”(见《五台山记》)。至今民间尚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说法。前洞即指太玄洞,后洞指黄堡后洞。
   说起这后洞,是位于铜川市王益区到新区之间的黄堡镇前面一点,是铜川到西安铁路上的一段。旁边不远处有个劳教所,凡是犯法不严重的都会送到这里劳教十天个半月。慢慢地,“送到后洞”也就成了“送去劳教”的代名词。后来,随着铜川煤矿资源的枯竭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这里鲜有火车通过。前几年,有幸上去看了看,只见,杂草丛生,铁轨淹没,偶有鼠兔乱窜,寂寞又安静,像个废弃的过道。可记得它辉煌时候的有几人?无论如何,后洞,对于我来说都有着深刻的记忆。
   时间应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候我正在上高中。家里姊妹多,父亲每月工资很难养活一大家子人。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在父亲单位里干大集体。大集体有时候有活,有时候没活。记得有年春天,母亲托熟人在后洞找到一份砸石子的工作。母亲是个勤快人,每天,天刚亮就戴着草帽,背着水、干粮和工具出发了,直到旁晚七、八点钟才回来。我们姊妹几个只见她早出晚归,家里日子蒸蒸日上,却很难真正体会到母亲的艰辛。
   一转眼到了暑假,那时候,学校里从来不补课,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玩耍。所以,姊妹几个都闲了下来。大家都嚷嚷着要跟母亲去帮忙干活,母亲拗不过我们,同意带着上面两个大的一起去。记得那时候,我上高一,大妹妹还上着初中。晚上,母亲张罗着赶制砸石子的工具,做两个铁圈、两个大锤和一个小尖头锤。这些工具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见过了。所谓的铁圈,就是用厚一两毫米、宽一寸左右的厚铁皮,弯成碗口大的圈,铁皮两头用粗铁丝绑在一个木把上,木把就像菜刀把那样差不多长短粗细。铁圈的作用是砸石子时,把石头套在里面,固定住,砸的时候不会乱跑。小尖锤大约三寸多长,一头尖尖的,上面按上个长长的,大约一尺多长的桃木把。为何用桃木棍做把?据说桃木树枝最具有弹性,使用的时候不容易折断。小尖锤是专门用来把大石头砸成青皮核桃大小的块。小石块要变成石子,那得用大锤,大锤粗短,直径大约一两寸,长三寸,也按个菜刀样的木把。
   母亲把工具做好,头天晚上,我们就得把第二天三个人一天的干粮准备好。所谓的干粮不过是几个玉米面馒头或画卷和咸菜,大夏天,玉米面馒头蒸好放一晚上,又硬又干。第二天天不亮,母亲起来做饭,一阵在烟雾缭绕,早饭做好了。然后烧一大锅够三个人一整天的饮用水,放凉,然后装到罐头瓶和军用水壶里,拧紧盖子。一大早,趁着太阳还没有彻底升起,还比较凉快,我们各自戴着破旧的草帽,背着工具、干粮和水朝着后洞出发。
   我们家距离后洞大约四五里路,全靠步行,沿途没有公交车站,即便有,也舍不得坐。每人两个馒头,一罐头瓶水,几个简单的工具,装在帆布袋子里背着。刚开始走还不觉得累,还挺兴奋,大家迎着习习晨风,步履轻盈,开心地又说又笑,好像是去完成一件值得骄傲的大事,兴冲冲的。虽然背的东西不多,可是架不住路远。常言道:路远没轻重。结果是越走越重,肩膀上被袋子带勒出一道道红印子,为了减少疼痛,不停地左右肩膀换着背,大家都慢慢沉默下来,话,越来越少。从家顺着一马路走到后洞得一个多小时,然后爬上个不长的坡就到后洞。到目的地时,脚走疼了,脊背和额头也都汗津津的。当然,像我们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四面八方来的男女老少都有,都是为了一个目标——砸石子。
   记得后洞是无顶的,是山坡边的一个通道。看似两道长长天然的石头和泥土混合的墙。实际上是一道从山坡上开凿出来,供火车过的。大约一公里长,十来米宽,中间是一条铁路,铁路上偶尔有火车通过。一群家属,主要是附近没有工作的中年妇女,为了生计,在铁路两侧稍宽点的地方,一字排开,支起两排石头墩子。一块石墩子大多半米见方,平整的大石头作为底座,用来在上面砸石子,旁边再用个小点的石头垫上棉垫子当凳子,或者搬来自家的木头凳子坐。砸成的石子用来盖楼打楼板用,也有的用于修桥铺路。
   我们几乎每次都是最先到达,走累了,坐下来稍做休息。母亲带领我们先到附近的山坡上找些好砸的大青石,就是表面光滑平整、质地细腻、纹路清晰的大青石最好砸,易碎,砸起来不那么费劲。那些质地粗糙,纹路混乱,颜色发白的石头,结实、死硬、费劲、难砸,大家很少去挑选。当然,这些大石头都是工人提前用炮在山坡上炸下来的。我们先用尖头锤的尖对着大青石的边缘慢慢砸,几十锤下来,一块块大青石变成一堆堆青皮核桃般大小的小石头,拿篮子擓着运到后洞,再在石板上用铁圈,每次圈住三两块用大锤砸。伴随着“咔!咔!咔!”的声音,和四处飞溅的碎石沫子,小石块在圈里很快变成一二十个玻璃球大小的石子,砸好后顺手搂到怀下的地上。
   砸石子是很费力的,我们这些没干过重活的嫩手,由于手套太大,戴着干活不方便,大都不戴。结果一天下来手磨得红肿、酸痛,两三天下来,都起了小水泡。为了不让母亲操心,都忍着,继续干,小水泡连成明晃晃的大水泡,回家用针扎破了让里面的清水往外流,据说流完了好的快。也有时候正干活时水泡被磨破,流出的清水加上天热手上出的汗水,混合在一起折磨着钻心的疼,有时甚至渗着血。母亲见了心疼得不行,但是她还是趁机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分配个好工作来改变命运。说的遍数多了,大家都心烦,但都不犟嘴,默默地点头,暗暗下决心好好学习。一周后,手心里的水泡下去,长出茧子,就不怕再起水泡了。
   砸石子的人很多,铁锤、铁圈和青石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像有节奏似的。而那节奏因声源过多变的密密麻麻连一片,已经分不清,此起彼伏,加上山谷回声,耳朵里尽是哗哗哗的声响,难以形容。
   干到八、九点钟,太阳高高升起,后洞敞亮了,也热起来。明晃晃的阳光照在背上、头上、脸上,越来越热,赶紧戴上草帽。但是草帽捂着也热,不戴吧,晒的不行,戴吧,捂得不行。最后大多还是不戴。不戴,有时后洞偶尔有穿堂风吹过来能稍微凉快点。到了中午,太阳晒得更厉害,火辣辣地烤着埋头干活的人们,大多脸被晒得油光光的,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顺着头发渗出来,沿着刘海往下落。湿漉漉的刘海紧紧粘在额头上,痒痒的,搓也搓不开。大家挥汗如雨轮着胳膊砸着石子,一堆堆大石块不断变成小石子,脚下很快隆起一堆,用铁锨铲到旁边堆集起来接着砸,偶尔用手扒拉一下汗水流过发痒的脸,算是暂时解痒。
   有时,有拉煤的蒸汽火车从北边下来,或是有空车从南边上去,老远就听到火车“呜~呜~”的鸣叫声,像似过江巨龙。火车越来越近,脚下的土地开始颤动,火车越近,土地颤动的幅度越大,像坐在颠簸的船上一般。大家都习以为常,不必站起来,更不必躲开,像没看见一样继续干。只是随着火车脚步的接近,轰鸣声越来越大,直到震耳欲聋,脚下的土地也像地震般剧烈颤动着,大有把人从石凳上掀下来的感觉。火车经过身边时,声音更大,人们都会捂一会儿耳朵,不让耳朵震的太难受。当然,拉货的火车经过时,由于车身太重,震动的声音更大,空车小些。有时火车经过时还会喷出水汽和煤灰,等火车一过,脸都会发痒,伸出带汗的手到脸上或头发里一摸,经常能摸到不少细小的煤渣子。当然,火车像巨龙轰鸣而过,带过来一阵风,后洞随之迅速凉快一下。好像巨龙从海底冲出来游荡了一番,不干扰任何人也不带走任何东西。
   大伙一边砸着石子,一边聊着天。母亲最擅长说笑,经常说些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好不热闹。人们一口气干到中午12点,又饿又渴,开始吃饭。所谓的饭,不过是家里带来的玉米面馍就咸菜,还有瓶装的白开水。啃着平时难以下咽,干硬粗糙的玉米面馍,也不觉得那么干硬,那么粗糙,甚至还会感觉出玉米那浓郁的香味,带着淡淡的甜味儿,咽到肚里很顶饱。连咸菜都是那么开胃、解馋。被太阳晒着,瓶子里的白开水一直保温,此时也觉得甘甜、清爽可口,喝到肚子里解渴还不会闹肚子,这些味道都是平时在家里体会不到的。
   迅速吃完午饭,继续接着干,直到下午四五点钟,太阳西移,后洞里慢慢凉快起来,身子也累得疲软,每家旁边都堆起一大堆刚砸好的石子,棱角分明,新鲜可爱。到六七点钟,一辆辆大卡车开进来拉石子。先是装车,然后由管理人员根据车上石子的厚度量出平方,然后在一个本子上登记下来,作为月底开工资的依据。我们三人干了一个暑假,整整两月,每月母亲工资都能开到一百五六十元。父亲当时一月工资也不过五六十元。母亲很高兴,在她的表扬中,我们姊妹俩很自豪,全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暑假过完,开学上学的时候,我们姊妹两个虽然比别的孩子晒黑了好多,但能为家里分担负担,心里还是特别高兴。
   过了有一年多,砸石子的活由粉碎机代替,母亲也就不再去后洞了。但,后洞那热火朝天砸石子的场面却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后洞前边的道路经过改造,变得宽阔整洁,两侧绿树成荫,南来北往的车辆穿梭而过。每当我乘车路过这里,透过车窗,瞅一眼一晃而过的后洞路口,思绪就会不经意地飘回到几十年前,阳光、大山、大锤、手套、铁圈、青石,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流不尽的汗水,那是多么苦难和艰辛啊!我又想起传说中后洞那条患病的龙,它为了治疗疾病,费尽周折,穿洞四五十里,才来到太玄洞,得到孙真人的医治。是啊!人和神话里的龙虽然存在两个世界,是两个群体,但是经历苦难的过程是如此相似。龙会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它为了治病求生,也要接受痛苦磨难,付出心血……看来,高贵华丽的龙和食五谷的人是一模一样的,要生存就必须拼搏努力,经历苦难砥砺。
   后洞砸石头时留在手心的茧子,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抚平,但龙穿洞的故事,却深深地留在我心里。

共 41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作品。在开篇,作者介绍了后洞相关的传说与历史,有着厚重的浩渺烟波的岁月沉淀。而后洞关于作者的切身体会记忆,还是在以前的岁月里,特别吃苦耐劳的母亲去后洞做砸石子工作的那些往事。对于砸石头的一系列操作,对于砸石头的一幕幕场景,作者都描述得非常详尽生动,展现出游刃有余的文字功底,非常的有代入感。通过作者对这些往事追忆,作者真情表达了对在那个年代,以母亲为代表的劳动人民为了生活为了养家,那种勤劳吃苦精神的赞美。这种美是劳动之美,特别的纯朴。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砸石子的活早已经由粉碎机代替,母亲也就不再去后洞了。但,后洞那热火朝天砸石子的场面却永远镌刻在作者的记忆里成为一道不可磨灭的风景,让作者充满无限的怀念与感恩。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楚,表述流畅生动润心,一篇正能量的美文佳作,编辑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127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3-11-22 09:47:32
  邵老师的这篇文章将读者带回那个热火朝天劳动的场面,那时候的人民很多就像母亲那样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体现出来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美好的生活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走得稳。幸福的生活就得靠双手来创造。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邵桂香        2023-11-22 13:32:53
  感谢老师精准的按语,谢谢。敬茶,问安!
3 楼        文友:万重山        2023-11-22 15:49:45
  作者详尽叙述了暑假与母亲及姊妹一起砸石子的经历,反映了物资匮乏年代的劳动人民勤劳肯干、艰苦朴素的精神,表达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主题。
   作品语言流畅精炼,情感真挚细腻,主题充满正能量。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邵桂香        2023-11-22 19:05:19
  谢谢老师点评!问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