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贴饽饽熬鱼(散文)
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天津是个比较年轻的城市,至今开埠不过六百多年。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为天津卫。清朝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都是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在天津发生过激烈战斗。后来袁世凯改革军制,在天津小站练兵,军阀混战时的各大军阀,几乎都是从天津走出去的。
追寻天津历史,天津就是一个由“兵”组建成的城市,生活中至今还有许多遗留痕迹。比如发工资,老天津人至今叫作“关钱”:“你老这个月关钱了吗?”,以前旧军队发津贴称为“关饷”,至今发工资称为“关钱”的,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天津对稍微上点岁数的男性互相都称为“爷”,什么“张爷”、“李爷”满大街都是。最有名的是大贪官武长顺,新闻报道说人们称他为“武爷”,其实这是天津人的一般称呼,也是历史上当兵的流传下来的。
大家大概都读过老舍大师的《四世同堂》,作品中的祁老太爷过日子,必须要在家里储存半年以上的粮食。以前的老天津人正好相反,大部分人家都没有隔夜粮。当兵的都是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混日子,有今天没明天,不定哪天小命就玩完,留下银钱家底有嘛用?每天现挣现吃,还省得把剩饭放馊了。
大清早,娘儿们儿捅捅睡在身旁的爷们儿(天津对夫妻的称呼):“二个爸爸,今儿还没嚼过呢。”
爷们儿爬起来揉揉眼,出去踅摸“嚼过”(饭食)。读过《四世同堂》的人都知道,虎妞的爸爸刘四爷是开车场的,就是把人力车出租给拉车人,天津以前管拉车人称为“拉胶皮”的。二个爸爸去车场租了一辆“胶皮车”,因为是熟人不用交押金,他满马路寻找顾客。十点来钟的时候,他来还车。
“今天恁么这会就回来了?”
“今天碰到个俏活,遇见个老坦儿想从官银号去北大关,我拉着逼尅的从北站绕了一大圈,挣了二十大子(铜钱),一天的嚼过都有了。”
手里有了钱,赶紧去市场踅摸“嚼过”。天津守河临海,特别喜欢吃水里的腥气物,有句话说“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二个爸爸手里的二十大子大鱼大虾买不起,买上二斤小麦穗、小豪根之类的小鱼,再买二斤棒子面和一捆柴禾(那时城里人也烧柴禾大灶)。一进大杂院的院门,他高高举起手中用荷叶包着的小鱼,大声喊道:“二个妈妈,今儿咱们吃贴勃勃熬鱼!”
二个妈妈把鱼熬到锅里,二个爸爸见手里还剩俩大子,又去买了半碗烧酒。吃饱喝足睡上一觉,去南市三不管溜达溜达,起哄架秧子找个乐儿。
晚上有剩饽饽,鱼没了还有剩下的鱼菜汤,掰上几棵大葱放到鱼菜汤里(鱼汤泡大葱是天津人的又一种吃法),吃饱了放倒身子做个好梦。
第二天天麻亮,娘儿们又捅爷们儿:“二个爸爸,今天还没嚼过哪。”
二个爸爸起来揉揉眼:“别着急,我去踅摸。”
又一天开始了,您说哏不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