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火巷沟与5#泉眼/袁琪
水是大自然最美的景观,更是生命延续发展的源泉。水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庆阳是一个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并存的缺水地区,全市水资源总量13·7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加之受季风气候影响,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多,冬春季极易出现严重的旱情。因为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用水需求。党中央也十分关心老区人民的人畜用水问题,批示筹建了以陕甘宁三省为代表的扬黄工程指挥部。从开工到续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战,白哗哗的黄河水终于从环县甜水流到了庆城县,乡亲们饮到了母亲河的水,甘甜可口,无不欢欣鼓舞,赞不绝口。但是市内市民的用水还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尽管自来水工司,对“八家咀”的水源经多次净化处理,但口感还是很差。为使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市政府已上报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及早解决市民的用水问题,争取早日用上黄河水或其它外援水。
为解燃眉之急,居住在各个小区的市民,纷纷前往西峰火巷沟“5#泉眼”提泉水,因它甘甜可口,清爽解渴,从早到晚,运水的人络绎不绝。
火巷沟位于庆阳市西峰区东湖公园的东侧,据说:“很久以前,火巷沟绿树成林,杂草丛生,有好几处泉眼,泛出的水都存在人工泉,多余的就流到沟底,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污泥烂滩。那个时候这地方的人们运水都是用瓢往桶里舀,然后用扁担往回担,上下山走的是羊肠小道,惊险可怕,非常难走。
火巷沟位于庆阳市西峰区东湖公园的东侧,据说:很久以前,火巷沟绿树成林,杂草丛生,有好几处泉眼,泛出的水都存在人工泉内,多余的就流到沟底,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污泥烂滩。甘甜的泉水却养育了这里的祖祖辈辈。
随着笔直的北京大道延伸段的贯通,护沟保塬工程的顺利完工。火巷沟的面貌焕然一新。北京大道两旁的防护栏摆放有序,行驶的车辆飞驰而过。从沟底到路边,垫方形成的大坡,一眼望不到边。坡上有多条横竖水渠,形了畦坡,空闲的畦坡地种植了丛草,好像一片片绿色的地毯。一条直通沟底的石子路,不论那种代步工具,都很方便。1#至4#泉眼由于土方垫压,自然消失,仅存的5#泉眼现面貌焕然一新,泉水用钢管从半山坡引到了沟底,(原地插上了“5#泉眼”的标记),管口左右两边各焊接了三个弯头接水口,下面用钢板焊了流水槽,哗哗地流水声,好像泉水在向人们欢呼自述:我的四个同胞都已经被工程掩埋,我终于幸存下来,我要为市民们好好服务,也希望市民们好好保护我。
由于火巷沟环境巨变和道路的畅通,前来运水的人越来越多,从清晨到傍晚,运水的、闲逛的,企业员工训练的,人头攒动,你来我往,与往年大不一般。接水处排起了长队,他们喜喜嚷嚷,谈笑风生。老王说:“我自从用上泉水后,早餐店的生意越来越好,用它熬的豆浆像牛奶一样,喝了都是回头客”。老张说:“我孙子从来不喝粥,用泉水熬的粥,他一顿能喝两大碗”。小韩说:“我用泉水作了化验,它纯属“弱碱性”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饮后能增加更多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小孩和老年人要经常喝,我每天都抽时间提一次水。”这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顺口吟诗一首:
西峰有个火巷沟,
山下泉水清又清。
你来我往天天提,
接水口旁人拥挤。
管口流水哗哗响,
甘甜可口凉又爽。
远道游客带两瓶。
返回全家尝一尝。
爱护泉水人有责,
劝君惜水保安康。
听了几位解说员同志的解说,一个个激动万分,都忘了接水。他们用扁担担的、两轮小车拉的、自行车推的、用手提的。还有用汽车拉的、汽车发出的嗡嗡声、护沟保安音箱的秦腔声、山野鸡咯咯的欢叫声、沟畔唢吶的合奏声、训练员工教练的口令声,老年人的红歌声,与空旷山沟的回音汇聚成一片,好像交响乐团在演奏,回荡在整个山沟,像是一个幸福快乐的音乐广场,使寂静的火巷沟热闹非凡。
由于北京大道的畅通,下沟道路的直通,火巷沟与“5#泉眼”名声大扬,人人皆知。每逢双休日,前来东湖公园游玩的人,都要穿过新修的北京大道,观看火巷沟改天换地的新面貌,顺便下沟喝一口泉水,解解渴、散散热、驱驱乏,再带两瓶返回,让家人品尝,否则就没有来过西峰。为了使我们能够经常喝到甘甜可口的泉水,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火巷沟与“5#泉眼”的水源,使这一大自然的遗产继续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