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露天电影(散文)

精品 【晓荷·暖】露天电影(散文)


作者:赵声仁 秀才,190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6发表时间:2023-11-25 11:16:53
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露天电影,是老少爷们不可多得的娱乐形式。影响了和还在影响着一代人。记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是文化是教育是乡愁。

小时候,露天电影,我没有看够。有的电影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俗称老三战,看过有几遍,甚至十几遍。情节烂熟于心,台词也倒背如流,但只要来演了,我还要追着去看。电影放映机输出的那一道跳跃着的银光,好像有无穷的魔力。
   “演电影的来了!”在街上这样喊话的,是二骡子。他爸是村里赶车最好的大把式,喜欢骡马(给他起小名二骡子,可能与此有关)。赶车又快又稳,县里的放映队,都是他爸爸去接。这是大队表示对放映员的尊重和欢迎——村里的娱乐活动太少,大队上,巴不得县里的电影放映队多来几次。二骡子,近水楼台,总是第一时间知道演电影的来村里。听到他这样一喊,我不管在忙乎什么,都会马上放手,“嗖嗖”跑到街上,瞪大眼睛问二骡子:“今天放什么?是新片不!”二骡子神秘地说:“听我爸说,是外国片!”其实,他也不知道,他盼望的是外国片。我们两个住的近,也挺要好,看电影,我们都是一块来去。
   大队部的院子很大,能容上千人。靠西墙中间,是个土坯垒的主席台,台前的两根木头柱子上,两面国旗常年飘扬。这里,是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我出来工作前的十几年的光景里,全村性的活动,如唱皮影、演样板戏、各项庆典、开大会等,都在这里举行,主席台的利用率非常高。电影,当然也在这里放映。放映机放在院子中间,镜头朝西,四五米见方的白色的银幕,就挂在主席台前的两根柱子上。
   一个月,不一定能放上一场电影。听到演电影的要来,全村的男女老少,就如同马上赶赴一次盛宴,心里升腾起一种饱餐一顿的欲望,奔走相告。家里有老人的,早提前拿上几个板凳,或找几块砖头,选择最佳位置,给全家人占上。我们小孩子,心更是早飞到了主席台前。催促妈妈快快做饭,随便划拉几口,不等吃饱,或干脆啃几口凉馍馍、拿两块白薯,就一溜烟跑到大队院子里了。
   那么大的一个院子,一演电影,总是显得地方不够用。犄角旮旯,都挤满了人。队部院子的大门在北面,南面一溜平房,是大队办公室、小卖部、钢磨房、理发室等,东西两面,是几家住户。电影开演后,院子里,四周房子上,黑压压的全是人。就连银幕后边,主席台上,也挤着一群人,看倒片,人和字全是反着的。全村六七百户人家,除去没法抱出来的婴儿在家,留个大人看护外,五条大街,几乎唱了空城计。北面门口东边,有两根大槐树。十有八九,总会有三五个胆大的孩子,爬到树上,腚坐树杈,手攥树枝,两眼盯着银幕,还不时发出口哨。告诉人们,他们在树上,比小兵张嘎还勇敢。
   放映员是相对固定的,一般是两个人,师傅带个徒弟。因为二骡子他爸长期接送放映员,和他们早成了朋友。因了这层关系,二骡子和我,在位置的选择上,就有了特权。我们两个长期在机子旁边,和放映员在一起。师傅姓陈,好开玩笑,左腿有点跛。电影《夺印》里有个反派人物叫陈瘸子。他是放映员,大家自然就把这个名当作外号送给了他,喊他陈瘸子。他也乐得答应。每次他来,我和二骡子就多拿个凳子,给他坐。有时家里做好吃的了,我们还给放映员拿过点来。他们在我们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没有他们,谁给我们放电影?
   不仅看电影着迷,在机子旁久了,我还生出了一个特殊的喜好,就是格外爱听机子放片时发出的嗒嗒声。那声音,均匀、清脆、大小适中,听着,心里就妥帖、舒服。似乎觉得,银幕上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抓人的情节,都是从这嗒嗒声中产生的。嗒嗒声中,蕴涵着无穷的故事。无独有偶,谍战片中,女发报员发报的滴滴声,我也特别爱听。
   陈瘸子的放映技术是一流的。机子打开后,他两手把住盛放胶片的铁皮盒子摇柄,左几下,右几下,好像随便摇摇,机子就开始工作了。嗒嗒声,连续响起,屏幕上便出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几个金色的大字。接着,放着光芒的五角星,也闪动着映入眼帘,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同时在耳畔回响,激越、洪亮。全场立时寂静,我的心却激荡起来。
   电影放映过程中,常有情况发生。有的片子放映次数太多,老化严重,就出现断片,我们叫烧片。正是大家全身贯注之时,屏幕一下子黑了,场下往往一片唏嘘。只见陈瘸子,不慌不忙,三下两下,就接好了片子,重新放映起来。还有时放映新片,为了让大家尽快看到,县里安排在同一晚上,几个村轮流放映。大队上就安排专人提前到上一个村等着取片,取回放毕,又送下一个村庄。但时间并非完全同步,大家等着着急,就你一句我一句地嚷嚷起来。有的甚至出怪声,吹口哨。大队就委托民兵连长、治保主任维持秩序。当年,这种情况叫跑片。现在,有好多人一顿饭要跑两个甚至三个饭局,也戏称跑片。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露天电影放映的专业术语,用于今天饭局的疲于应付,“古为今用”,不得不说,也是个发明。最糟糕的是突然停电,全场一片漆黑,陈瘸子也急得拍手。村里的电工,一般在放电影的时候,值班配合。这时,会马上查验。如果是村里的故障,倒好排除。但更多是上边停的,没有及时通知。大队干部就跑回队部,抓住电话机生摇,“喂”个不停,直至找出原因。电话打不通,就同时派出几路人马,去公社,去工委,查找原因。大家就在盼望中等待,没有几个人回家。
   电影,自然全是夜间放映。黑压压的一院子人,进出不便,又有故事情节吸引,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银屏上,不愿出来,就有好多故事生成。大多的家庭,晚饭都以稀粥为主,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没有几个能一气坚持下来而不想小解的。就有人在电影的声音之外,听到断断续续的哗哗声。有人脚下就有微热的感觉,一种厕所才有的味道,也冲入鼻孔。早有人小声骂道:“缺德不要脸,知道有电影还喝那么多稀粥。再呲给你揪去!”冬天天冷夜长,这样的事情更多。有的人白薯、萝卜吃得多,不等电影看完,就滚上滚下地发作起来。知道讨人嫌,就忍着,再忍,但后门哪能总关得住,“嘟、嘟、嘟”,终于零揪着喷了出来。熏得周边几位摇头掩嘴,不由说:“留着给地里追肥不好,多打二斤粮食!”一阵嘻笑。要好的男女青年,更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当然,附近外村的居多。他们白天没空儿,晚上没地儿,这会儿,天黑人杂,他们往往找个墙角蹲下,伺机而动。开始没动静,当电影开演,人们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银屏上之后,他们便拉手摸肘,勾肩搭背起来。四只眼睛盯着屏幕,两唇却碰到了一起,心思早飞向了远方。电影里没有的情爱镜头,他们都给补充完善了!坐在房上的人,居高临下,看在眼里,走了心神,就假装咳嗽,或找个树枝、小石头的砸将下来。下边的二人身子一哆嗦,赶紧逃向别处。
   我们家乡那,村庄特别密集。近的相隔一里,远的不过三里,相互之间,亲友也多。哪个村有电影的消息,总是不径而走。所以,下外庄看电影,是我们的家常便饭,甚至去外村看的电影,比本村还多。但一般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不是距离很远,看不好人像,听不清对白。就是在屏幕底下,看着人物风景全部走形,如同变形金刚。要不就跑到屏幕后边看反面,边看边分析。知道有新鲜的电影,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提前约好,跟家里说声,饿着肚子,鱼贯进村,找个好位置坐了下来。鹊巢鸠占,这村的大人倒没说什么,但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们却耿耿于怀,就往边上轰我们。以牙还牙,他们来我们村,占好地儿了,我们也轰他们。一来二去,两村孩子们就记仇了,你轰我撵,相互谩骂,有时在半路上堵截对方,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记得一年冬天,我们村和西南瓦房村的小嘎子们较上劲了,井水不犯河水,谁也不能去对方村看电影。来了,就到村外堵截,不回,就用土疙拉、石块乱砸。电影的诱惑太大了,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枪炮都不怕,小小石块土拉疙能挡住我们学习英雄李向阳的决心?
   家长们也都知道两村孩子们闹得不可开交,打架斗殴,就不让我们去,说等和解了再说。但我们哪怕这些,无知有勇。再说了,打石头仗,也正是我们的所爱呀。这天,瓦房村演电影,妈妈不叫我和三哥去,眼睛盯着我们不让出屋。外边的伙伴们,吹口哨招呼我们。我和三哥急得团团乱转。正无奈之时,可巧生产队长来我家串门,妈妈赶紧叫三哥把洗脚水泼到院子,张罗给队长让烟倒水。三哥和我使了个眼神,端起洗脚水就出了房门。水泼了,盆子没有送回,我们两个和门口等着我们的伙伴一起,抬着两兜事先备好的石块土拉疙,就直奔瓦房村。这天格外的黑,相隔一二米远,就前后不见人。我们只能靠声音招呼着。谁也没有想到,瓦房村的十几个嘎子,在半路上截着我们,更谁也没有想到,没等我们缓过神来,他们的石块土块就雨点般飞将过来。最最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一块石头还没有扔出去,三哥就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起来:“哎呀,妈呀,我眼什么也看不到了,瞎了!”三哥是扔石头最远的人,是最有力气打架的人,也是这帮人的头儿。一枪未发,率先受伤,大家土气全无,一块扶着三哥回得家来。半路上,三哥仍哭个不停。
   进屋一看,三哥的右眼青肿相间,瘀血严重,肿得和小馒头一般。眼睛,早被挤成一条缝。扒开,果然看不见任何东西。队长还在我家,和父母分析认定,这是被一块大土拉疙所砸,幸好不是石块,要不非出个大口子不可。赤脚医生来了,消毒止痛,一番处置,当夜去唐山眼科医院,拍片检查,眼球组织尚好。但大夫说,视力一定要下降。七八天后,三哥眼睛消肿痊愈,但视力由1.5下降至1.0。直至现在也没有恢复。
   追着看电影,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没人后悔,更没有影响我们继续下外庄看电影。我们小孩子们的恶作剧,很快就化解了。因为说到底,就是想占个好位置,看好一场电影。我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电影,大部分是战斗片,我们叫打仗的。国产片居多,也有几部进口片。一定是因为年龄小,片子少,看得遍数多,那一二十部电影片的片名、人物、情节等,我记忆得如数家珍,特别是一些正反人物的台词,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在坊间用了几十年,现在还在用。远远超过前几年央视春晚几部小品流传起来的几个台词。《南征北战》我解放军师长在动员大会上的台词:“我们的两只脚,一定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让我们在台下倍受鼓舞。而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军长、张军长在关键时刻的对话:“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拉我一把!”“请你坚持最后五分钟!”则将国民党嫡系旁系内部分崩离析、相互拆台的现状暴露无遗。《平原游击队》中,日寇队长松井一句“慌什么?一个李向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从敌人口中,反证了我八路军的神威和日寇的胆怯。而《列宁在十月》“让列宁先走!”“面包会有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墨索里尼,总是有理”等,《地道战》里“水是可宝贵的,应该把它放回原处”,《小兵张嘎》“老子吃西瓜从来不掏钱”等等经典台词,那几年,几乎成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电影中,找到形容的台词,而且效果奇特。几个镜头,更是镌刻在我的脑子里。《地雷战》中,日军头目杜边,戴着白手套,扒拉地雷,而扒出大粪,放在鼻子下边闻手的镜头,总是让我精神振奋;《奇袭白虎团》中,二胡配乐,站岗的美国鬼子抽白面,舒服地直伸懒腰的镜头,更让我觉得滑稽有味,忆起来就想笑。那首著名的《地道战》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我们是从邓玉华的首唱听起,几十年里,百听不厌,无论何人传唱,我们都为之一振。南斯拉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朝鲜《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印度《流浪者》等外国电影,都是让我耳目一新,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时代的人物命运和异域风情。
   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我已是民办教师了。按照上边要求,组织学生去市里,统一观看的《决裂》。但,是当作被批判的反面教材看的。里边著名的台词,是孙教授讲课时大讲特讲的“马尾巴的功能”。这个经典桥段,逗乐了几代人。
   现在,听说有好的电影,我就在手机上买票,去电影院看一场。总想找回小时候串村庄看露天电影的感觉,但找不到。

共 47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赵老师这篇《露天电影》的散文,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久远的岁月。村里放电影,从时间上来讲应该是赶上了一点点,那份赶着看电影的印记,地道战,铁道游击队,还有小兵张嘎的那把木头枪,被赵老师这篇散文给带到了眼前;不,还有那个孙教授的经典“马尾巴的功能”,一时成了的口头禅。此文再现了一个在没有电视、手机等传媒文化工具,而电影还稀缺的情况,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男女老幼争相看电影,以及陈师傅放电影的真实写照,人们珍贵的精神食粮。特别是青少年,又好看,又为了争好看的位置,与外庄人打土架的趣事,让读者又回到了青春年少。赵老师文中描写看电影时,一个个优美又令人会发笑的片段,一句句电影中的经典台词,给这篇写实散文,带来了无穷的动感和美好回忆,让人置身其中,一起回到从前的乡情、乡愁。好文章,美文力荐共赏。【晓荷编辑:狮子山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125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狮子山中人        2023-11-25 11:21:51
  赵老师美文佳作,满满的乡情、乡愁,农村一个特定时段的美好回忆,学习了
2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23-11-25 20:12:37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3 楼        文友:何叶        2023-11-25 20:47:38
  恭喜精品!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4 楼        文友:范明秀        2023-11-25 21:10:03
  太好了赵老师的文章,让我想起了我二哥他们那一代人。那份看电影的心情写的深入人心,学习敬茶,佩服佩服!!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11-26 01:41:17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6 楼        文友:萧垦        2023-11-26 11:55:32
  祝贺佳作加精,问好老师,创作愉快。
7 楼        文友:赵声仁        2023-11-26 13:06:31
  谢谢各位文友厚爱,点评!
8 楼        文友:阔以        2023-11-27 11:14:2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智慧到彼岸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