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两级沟通心灵(随笔)
人间有友谊,友谊蕴真情,真情意绵绵,充实惠人生,使人生变得更有乐趣,更有意义,更富价值。
当你处在友谊的氛围中,是否体味到友谊的使者——谅解所起的作用,它那不可或缺的地位?
谅解,是指了解实情后原谅或消除意见。谅解,那是友谊的桥梁、理智的心声,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油、黏合剂。多一些谅解与宽容,多一些体谅与理解,可以抚慰人的心灵,沟通人的思想,和谐社会,和睦家庭,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宽松与融洽,使友谊的桥梁更加牢固和畅通。
谅解那是人们立身处世所必须具有的涵养,那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所必备的要素。毛泽东主席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说:“……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此话虽是就党内关系而言的,但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人际关系,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应该把谅解放在人生、处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尚缺乏对谅解的理解,不善于用谅解去处理矛盾、改善和沟通相互关系,和谐相处、增进友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生活在繁复的社会,工作在一个职业圈里,相聚在济济一堂的校园,人与人之间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与误解。在这矛盾与误解面前,多数人能以宽厚之心待人,能够宽恕与忍让,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但有的人却不然,动辄肝火暴起,节节进逼,得理不让,或无理取闹,把芝麻小事酿成暴风骤雨,甚至产生悲剧。这是很不应该的。谅解,这是一种内在心灵的展现。在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中,做到冷静处理,见谅忍让,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与宁静,会把友好的种子播入对方的心田,从而得到他人的宽容与尊重,架通友谊的桥梁。
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难免发生错误与过失,或无意间中伤了对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理解与谅解。人总是害怕或不愿犯错误的,一旦感到自己错了,往往都有内疚与负罪心理,只要不是重大过失或原则错误,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谅解。实践证明,此时此境的谅解,无疑是一剂良药,对错者是及时的帮助、有力的挽救,会使其从压抑与惶恐中解脱出来,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假若一味地批评、无情地指责,这只会使其沉沦消极,而且无意间与其之间筑起无形的沟壑,则友谊也就荡然无存。
要尽量宽容和谅解别人。包布•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试飞员,并且常常在航空展览中表演飞行。一天,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展览中表演完毕后飞回洛杉矶。正如《飞行》杂志所描写的,在空中300尺的高度,两具引擎突然熄火。由于他熟练的技术,他操纵了飞机着陆,但是飞机严重损坏,所幸的是没有人受伤。
在迫降之后,胡佛的第一个行动是检查飞机的燃料。正如他所预料的,他所驾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螺旋桨飞机,居然装的是喷气机燃料。回到机场后,他要求见见为他保养飞机的机械师,那位年轻的机械师为所犯的错误而极为难过。当胡佛走向他的时候,他正泪流满面。他造成了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的损失,差一点还使得3个人失去了生命。你可以想象胡佛必然大为震怒,并且预料这位极有荣誉心、事事要求精确的飞行员必然会痛责机械师的疏忽。但是,胡佛并没有责骂那位机械师,甚至于没有批评他。相反的,他用手臂抱住那个机械师的肩膀,对他说:“为了显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误,我要你明天再为我保养飞机。”胡佛的举动说明:聪明的人能够原谅别人的一切过失。他们会坚持说别人的本意是好的或者只是一时不小心才犯下错误。而且,还要尽量寻找自身的原因。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的宽容大度,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文明和谐的生活,广泛友好的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学会谅解。只要不属于原则性问题,就应给人以忍让与宽容。在生活中,一个坦然的微笑,一声轻轻的“没关系”,一句真诚的“谢谢”,一次助人的举动,无不饱含着友谊的心愿,传达着友谊的心声。这种随处可做、随时可现的举动,可以获得满意的社会效果,可以使我们享受到生活的愉快和幸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0多年前,我曾创作过一首《架起心灵的彩桥》歌词,经配曲在杂志上刊登,我也时常唱响这首歌。词义说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谅解、宽容与友好的作为对于构建精神文明,社会包容、世界和谐,是多么的重要:真心地说一声“您好”,会激起温馨的微笑;深情地道一声“谢谢”,能架起心灵的彩桥。一声“您好”,像滴滴雨露,滋润情深意长的禾苗;一声“谢谢”,似阵阵春风,拨动人们爱的心潮。一声“您好”,像屡屡情丝,把人与人的距离缩小;一声“谢谢”,似股股暖流,把心与心连成一条。“您好、您好”,社会包容,陶冶爱的情操;“谢谢、谢谢”,世界和谐,架起心灵的彩桥。
在小事上,在非原则问题上能否谅解,可以折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为达到这一境界,至少要向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树立远大志向,因为“立大志者不计小事”;一是加强思想修养,善于用理智的缰绳把感情的野马缚进樊笼。一个修养性好的人,必然是识大体、顾大局,能以谅解架起友谊之桥的人。但是,谅解不等于一味地忍耐、包容与退却,对于那些惹是生非、主动挑起事端、无理无情打击对方者,还是要坚持原则,予以反击的,不然就是对错误的放任,别无好处。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网站发表文稿转发到群里后,许多人点赞,唯有一人发难,不知哪根神经出了毛病,屡屡发出攻击与污蔑。对此,我感到不能留情、退让,于是连发几篇有理有据的反击文章,受到众多网友支持、叫好,把攻击者的气焰压了下去,让其悔过反思。对某些问题的不让,也是治病救人的需要。
谅解,要胸襟宽阔,豁达大度。与人交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甚至产生误会、矛盾与冲突。为增进友谊,消除隔阂,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宽阔的胸襟、大度的气量。能忍让容人,这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皆有宽广的胸怀,容人的度量。电影《山重水复》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时,陈毅模范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反而被自己的同志误作为特务,被捆绑了四天四夜。陈毅同志从大局出发,不顾个人的面子,忍受一切屈辱,最后用事实说服了周围的同志,推进了革命的发展。
谅解,要以大局为重,摒弃前嫌,放宽心胸,多一些理解与体谅,如此这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在此举一个“生死冤家握手言欢”的事例:1960年的一天,沈醉给韩子栋写好信后,正在为寄此信和韩子栋是否会原谅自己而犹豫时,恰巧收到了身在贵州的韩子栋给他发来的一封信,想买他的《我这三十年》。沈醉看信后激动万分,马上复信告诉韩子栋他将专赴贵州向韩子栋请罪,并随信把书寄给韩子栋。原来,沈醉与韩子栋曾有一段生死冤家的冤仇。那是抗日战争的一天,沈醉以国民党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的身份视察设在贵州息烽的集中营。在门口,他看见一个衣衫破旧的人在扫地,那人微微抬起头瞭了他一眼,沈醉有些警惕地问集中营几个特务:“这扫地的什么人?”“一个没有弄清案情的疯子。”“什么案情?”“共产党嫌疑犯。”“关进牢房去!”就这样,扫地人每天扫洒路面的“优待”被他一句话剥夺掉了。这位扫地人就是中共地下党员韩子栋(即著名长篇小说《红岩》中的华子良)。可如今韩子栋并未因此抱冤家对头陈见,而是为海峡两岸的统一主动向沈醉写信请求赐书。从此,两人鸿雁传书,并约定福州面叙,以期让台湾同胞通过福建电视台的节目看看这位老共产党员与改造好的国民党原特务头目摒弃前嫌,生死冤家握手言欢的情景。后来,韩子栋得知沈醉有病,又亲赴北京与在家养病的沈醉相见,两人抱膝而坐,感慨万千。当沈醉随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毕克等同志去重庆时,韩子栋从广州赶到重庆,陪他在白公馆、渣滓洞及烈士墓前拍了不少镜头。
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让一步风平浪静,忍一分海阔天空。”有一句格言说得好:“狭窄、贫瘠的心灵不生长友谊。生长友谊的心灵,是比海洋和天空都宽广的心灵,是比土地还深厚的心灵。”我们都应该学会谅解,具有一颗友谊的心灵;在交际中都能做一个恢恢大度、胸怀坦荡的人。
朋友们,生活需要友谊,友谊离不开谅解。让我们以谅解去营造友谊的氛围,以谅解架起友谊的桥梁吧!
(2023年11月25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7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