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马春山与《古城平凉》雕塑沙盘(随笔)
在没有认识于建瑞老师前,我对平凉雕塑艺术家马春山老师知之甚少,第一次认识马春山老师是在平凉八大碗的餐桌上,而最让我了解马春山老师,还是昨天亲眼看到了马春山老师制做的平凉古城风貌沙盘雕塑。
平凉历史厚重,平凉古城就位于太统山、崆峒山脚下,源于六盘山东麓泾源县九龙潭的泾河与从固原大湾乡发源的颉河穿过万个沟壑与峡谷在平凉八里桥汇合后,穿平凉城而向东流去,两山一河成就了平凉,养育了两岸民众。从《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城池考:“平凉府城池,唐德宗令刘昌增筑,元末李思齐部将袁亨分南北二城,明洪武六年总兵官平凉侯费聚复修如旧,周九里三十步,高四丈,池深四丈,门四。东曰和阳,南曰万安,西曰来远,北曰北定。按府志,南枕南山,东距浚谷百跬,而近北跨柳泉去泾里许,西当乾河溪流之衡,去泾三里,圆九里有奇。西广而东隘,北高而南卑,横长而纵短。”这些文字把平凉的建城史,地理、大小、方位描述的非常清楚。
虽然说平凉城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池扩大的数十倍,马春山老师生于新中国成立之时,一生从未离开过平凉,见证了平凉的发展。他雕塑的“平凉古城”是一个大型城市雕塑,完全靠自己的记忆。作为反映平凉城区、民俗、民居、风貌的“古城平凉”雕塑沙盘,倾注了马春山老师对平凉的热爱之情,尽显神韵气魄。雕塑沙盘中巍峨雄伟的太统山、崆峒山、泾河、颉河、虎山沟、白庙塬富有生机而活灵活鲜。古城里之中的来远门、定北门、万安门、和阳门、船舱街,中山街、过店街、宝塔梁、三角城,韩王府、柳湖公园,西兰公路、八里桥、泾河川里的三道水渠,左水磨等形象逼真,尤其是泾河之水、三道渠上水、左公水磨都是整体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参观中,马春山老师正在养护着这长约10米,宽约1.5米的雕塑沙盘,70多岁的人了在给我们一行讲述中还是那么的充满激情,在他制做的沙盘中还能找到上世纪50年代姚学礼等平凉名人居住的地方,找到平凉虎山及虎山沟,平凉秦剧团、沙港岗、水桥沟等。最我感动的是马老师对上世纪50年代的平凉城还是那样记忆犹新,他的沙盘雕塑完全凭孩提时期的记忆,完全尊重了历史与陇东地域文化,又将现实与浪漫相结合,融传统山城民居、建筑形态进行艺术性地夸张变形,且又不失真实与个性。
马春山老师铿锵粗拙的造型塑造出“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古城平凉特色,彰显着老平凉城的城市生活的历史记忆,应该是平凉城市文化经典之作,必将引起人们的共鸣。
每一个城市之中,古城区内,新旧建筑错落有致,保存着大量的古文化财富,涂鸦、壁画、雕塑等现代艺术品和古建筑相互交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老与现代,这些马春山老师做到了,因为它立体解读了平凉古城,解读了平凉的山水文化……
望着马春山老师精心制作的平凉古城雕塑沙盘,我的眼晴是湿润的。我仿佛站在这古老的城墙之上,眺望平凉苍茫大地,山川河流江山依旧,日月星辰辉耀神州,历史人物彪炳史册,古老文化渊源流长,民俗风情依然浓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豪爽的陇东汉子,健美的平凉姑娘,从远古走进现代,世世代代不离不弃,在这块富饶的黄土高原,书写着陇东人华丽的篇章。
我又仿佛走进历史厚重,古韵悠长的平凉,看一看琳琅满目、满街皆是、风味独特、美味可口的平凉小吃;闻一闻酒香浓郁,入口香甜,品质绝佳,久负盛名的酒麸子;尝一尝原汁原味、荤荤素素、汤味地道、红油鲜香的饸饹面;吃一碗西盛楼、春华楼、清和馆、聚美村、马家馆子,肉质鲜嫩、肥白瘦红、色泽新鲜、汤清味美,再加一点儿香菜大蒜、油泼辣子、鲜美不膻、方便可口的羊肉泡馍;品一品地地道道、色泽金黄、柔韧爽口、色香俱佳、味中有味的灵台凉面;嚼一口色形美观、外表晶亮、色褐红、肉香味厚、爽口不腻、驰名西北陇东地方风味小吃,也不枉来西北陇东平凉一趟。
历史悠久的平凉古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充满特色,充满了生机,充满了韵味,充满了神奇,充满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历史文化,几千年过去了,美丽的陇东古城平凉,仍绽放古老神奇灿烂夺目的古韵。
我知道,除“古城平凉”雕塑沙盘外,马春山老师还有太阳能水磨问世,愿春山老师创作出更多反应平凉山水,人文的作品,愿春山老师春山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