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理智的眼睛(散文) ——读李梅老师的散文集《别拿离婚要挟我》有感
读湘南一枝梅老师(原名李梅)的散文集《别拿离婚要挟我》,收获颇大,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散文集,文中刊发了作者六章七十八篇风格迥异的散文作品。
读他的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文字幽默诙谐,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轻松活泼的意趣。他的嬉笑怒骂,憋屈受辱,甚至被生活吊打,人生千百遍被摩擦,精神身体上的不堪重负,他都没有怨恨失望诅咒谩骂,在轻松笑谈中,弹指人生,用轻快舒缓的文字,疏解内心的痛苦和悲伤,让人在笑声中,眼含泪花。
如《师生恩怨》“都说怕啥来啥,那些试图躲避龚老师目光的同学,多半被点名上来做题,于是只得硬着头皮,一脸沮丧地上来。接下来要么犹犹豫豫,一通乱写,要么就拿着粉笔对着黑板发愣……我记得有一次,出的那道数学题比较难,被叫上去做题的同学,一个个败下阵来,其中就包括两个成绩不错的同学。此刻,他们全都低了头在黑板前站成两排,好似低头认罪,又仿佛集体默哀。……当时,眼看两个成绩好的同学也成了炮灰,我心里也随之紧张起来。这时,但见龚老师的目光刷地射向我,然后对我轻轻勾勾食指。他的意思我明白,该我上阵了。一般情况下,他从不叫我打头阵,只有久攻不下,他才会叫我上,我也似乎从没让他失望过,但是这一次,我让他大失所望。”这是一篇回忆读小学时,师生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文章,内容是我们极熟悉的。我也曾经是好学生,与作者有同样的经历,读这样的内容感到特别亲切。而作者写出来却这样简洁,生动,有趣,令人捧腹大笑。
这与作者的谋篇布局,选材取舍,语言运用,文字的推敲是大有关系的。他能抓住要点关键处写,写的简洁,重点突出,抓住学生们的神态动作,“我”的心理,去细致刻画场景,再现那紧张生动有趣难忘的情景。让人叫绝的仍是他生动的语言,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文中处处彰显着他的幽默和灵动的语言风格。他的文字不死板,不做作,不深奥,是那么活泼有趣饱满引人,读之让人欣喜激动,有一种天然的纯味享受。
第二个特点,他的大部分篇章,都是近乎纪实的文字,因而读来十分亲切接地气,读后,既了解了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也解析他真实的人生历程。通过他一步一个脚印的艰难跋涉,我们窥探到一位打工者的成长心路,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底层劳动者的心酸和苦难。
他打工是从最底层干起,从车间流水线工人到工地小工,从饭店杂工到网店客服,付出的是挥汗如雨的重负,得到的是薪资微薄的报酬。每一份儿工作都那么艰辛,工作量大,工时长,吃住低等劣质,薪水微薄,每一分钱都挣得不易,都沾满了汗水,为作者艰辛奋斗的人生而满心感动。
可是作者却是个有文化,有理想的打工者,他代表底层人民,把他们的经历书写出来,功莫大焉。他的文章对得起他所受的苦难,读完文章,我对作者肃然起敬! 他虽然没有去考大学,没有博取功名,走的是另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在体力的高强度付出中,却有一种乐观的心态,从不怨天尤人,也不悲观失望,生活的一切不幸他都照单全收。有时被生活捶打的遍体鳞伤,他也没有消减对生活的热爱,一如既往地以最高的激情,投入到艰难的生活奋争中。
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流露着他含着眼泪的嬉笑,肩挑千斤重担的乐观。
第三个特点是文字的生动,表达的准确。
最有趣的一篇是《摆摊记》,作者开了文具店,暑假期间生意冷淡,只能另辟生路,便决定晚上到滨江公园,摆地摊卖玩具。随着几个买主的光临,作者心理的变化,做买卖的患得患失,买主的人物形象,对话要价砍价以及最后的成交,极具描写功力,那种心理的过山车般的变化,读来特别让人过瘾开心。作为小商贩的小机灵,小阴谋都不攻自破,在千张面孔,万种心态的顾客面前,任你心理素质超强,都不堪一击。
如一个小男孩把一辆精美的遥控小汽车抱在怀里,父亲问他选好了吗?小家伙点头,年轻的爸爸总是鼓励儿子买玩具,看来这个小孩买玩具一贯特点就是拿不定主意。爸爸看到儿子决定要买遥控车,没砍价直接就把钱交到我手上,我真是大喜过望,一笔大买卖终于成交。可事情反转得厉害,刚过一会儿,小家伙竟然把遥控车放下,又抓起了旁边的一个陀螺,决定要买陀螺。父亲同意他买两个玩具,但是小朋友坚决只买一个,到手的钱又被要了出去,内心失落到家,但是还要强装笑脸,这一刻作者郁闷到极点。这种心理的描写,结构上巧妙的设计非常出彩,天底下还有这样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事情,真让人心理难以承受。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好的散文那么经久耐读,其实他们的语言很普通,叙述的都是普通的事,我们为什么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呢?读到此处我终于明白,我们不是不会叙事,而是不会取舍,不知道哪些话该写,哪些事该选,从哪个角度去写?因而差距就出来了。
文章接着又这样写:(后来突然又来了四五个家长七八个孩子,突然把我的地摊儿围住了,我急着给他们推销讲解。突然一只粗大的黑皮鞋踏在了我的那个最贵重的遥控汽车上,我惊慌地抬头一看,原来是城管,我的地摊被城管无情地踩踏,并且被领导训斥:没素质的小商贩,影响市容市貌。我只能求饶辩解,最后城管终于走了,我本想大声吼道:“老子饭都没得吃了,哪管什么狗屁素质呀,要是换做你们不出卖人格和灵魂就不错了。”但我嘴巴张了张,终究没有喊出来。)尤其是结尾的这句话,更具有鲁迅的文风。生活在底层的民众,只有被欺凌压榨的份,绝不敢有反抗奋争的胆量,在强权面前敢怒不敢言,即使喊出来也没有用,谁会听到呢?谁愿意听呢?我们的眼睛都是向上看的,谁能看到底层?恨不得再踩你一脚,来垫高自己的脚步,谁让你比我还低呢!
懊丧地回到家里,只能摔摔东西,出出这口冤气。
这是多么悲哀失落的结局,没有比这更可悲可叹的生活了,可作者含蓄得很,什么也没说,只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他回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行为,以此反应内心世界,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读到此处,我内心躁动不安,想喊又想哭,陷入久久的沉思中。
78篇文章,篇篇都很精彩,内容各具千秋,又充满生活的烟火气色,精彩的小故事,再现生活的真实面貌,很喜欢这样原汁原味的本真世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死去活来》这篇文章是写四川一对打工夫妇的奇特遭遇。老陈的老父亲病重,打来电话让他们赶紧回家,迟了怕是见不到老人了。
(第二天,老陈两口子匆匆回家了,大家不免要议论一番。
“这两口子平时省吃俭用,就是蚊子叼走一粒饭,都要追三间屋,这一趟回家要大出血了。”最后,众人无不为他们叹息。)
20天后的一个清晨,老陈两口子一脸憔悴地回来了,给大家一把把地抓花生。原来他们的父亲起死回生,病情好转,他们安心地又来打工了,虽然回去一趟,来回的车票花销花去5000多元,很是心疼,可是父亲安好,他们乐在其中,这是最好的安慰,作者在这里营造了一个喜气洋洋的场景。突然老板娘又来喊他接电话,说他的父亲夜里去世了,让他们赶紧回家。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把他们夫妻俩一下子打懵了,再花钱,也没为父亲送终,内心的深痛,请假误工,长途跋涉,一系列的困难像一座沉重的山压在他们头上。(“啊!”众人一听,都愣住了。然后几十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这对风尘仆仆的夫妻,且每一张脸上堆满同情。
“这个死老头子害人精啊,为什么早不死晚不死啊。”老陈老婆一听,一屁股坐在地上,呼天抢地地大哭起来。之后,她抹了一把鼻涕眼泪,怨恨地说:“老陈,这次要回你回,反正我是不回去的了。”
听罢父亲去世的噩耗,老陈先是呆若木鸡,但女人的话很快把他惹火了,但见他脸色阴沉,圆瞪双眼,嘴唇上的胡须根根颤抖,就像一头暴怒的狮子。
“你敢不回!”老陈突然大吼一声。
“我就是不回!”老陈老婆毫不示弱。
突然,老陈扬起大手,只听“啪”地一声,平生第一次狠狠地给了老婆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个可怜的女人,显然被丈夫给打懵了,当她捂着被打痛的脸,吃惊地望着这个一向窝窝囊囊,且对她唯命是从的男人时,但见他满是泪水的脸上,写满从未有过的凶狠……)
艰难的生活给了作者创作的丰富素材,作者就生活在这个挤满员工的集体宿舍里,与大家同呼吸,共命运。作者也一定沉浸在老陈一家的悲痛中,既是旁观者,又是苦难的亲历者,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要重现这人间悲剧,观察就入木三分。他清晰深刻地看清了灾难中人物的形象,老陈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被他牢牢把握住,一点儿都没有疏忽,就如电影特写镜头,真切细致地刻画了他们的痛苦无助和暴怒后悔,最终又无能为力的内心世界。“嘴唇上的胡须根根颤抖”多么传神,极具描写力度的句子,是作者睁着一双清醒而理智的眼睛,才能这样准确把握细节,这样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章深邃的内涵。被作者的深度描写而感动,这样精彩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让人感同身受,让人共情。
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很生动,篇幅短小却精彩纷呈,轻松愉快便读完了两本文集,合上书想想真是两本不错的书,能这样吸引人:它具有散文的结构,小说的情节,有趣的语言,一切皆是恰到好处,也感佩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给广大读者带来高格的精神享受。如一股清丽的风吹向文坛,让我们文学百花园更加馨香烂漫,祝贺作者取得的成绩,您会成为我前行的标杆。(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