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隐】文字里重生的穆文熙(征文·赏析)

精品 【流年·隐】文字里重生的穆文熙(征文·赏析)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3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13发表时间:2023-11-28 16:18:49

【流年·隐】文字里重生的穆文熙(征文·赏析) 时光荏苒,转眼就是千百年。千百年过去,绝大多数人,都会化作尘烟,缥缈入历史长河。只有极少数人,才会化作不朽,被深深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譬如我的家乡,鲁西南东明县城内东门里,就有一个这样的人,明朝人,名叫穆文熙。
   穆文熙,两次辞官,都是为的一个“义”字;回归故里,修筑逍遥园,并筑有逍遥园八景;家乡人遭了大灾,他和他的父亲两次以千金赈济灾民。一桩桩,一件件,至今仍被家乡人口口相传,引以为傲。他在世时,特别酷爱古史考据和诗文创作,曾著书八种,其中史评五种,诗文三种。其著作,曾广为流传,现在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大图书馆,均有藏书。《中国文学家辞典》,还为其立传,对其文学成就作了较高评价。但是,他毕竟官位不高,做了几个部门的员外郎,也曾被授广东按察使——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却拒绝到任;还传说曾被赐予侍郎虚衔,也相当于虚职副部级。所以,《明史》里,并没有他的传记,其生平事迹,并没有具体详实的文字记载。因而,社会上包括网上流传的他的生平事迹,便语焉不详,捕风捉影,相互抵牾。譬如,我最近编撰的《穆文熙诗赋评注》一书,就出现了纰缪。
   成书之后,一位曾经是我的工友的细心的读者发现后提醒我,在《前言》里,他的出生之年,我写成了1528年,而在最后一片追忆性的文字《穆文熙的背影》里,又有1532年字样,同一本书里,自相矛盾。
   这种自相矛盾,自然首先源于我治学的不严谨。前者,是根据“知网”索引,后者,是根据“百度”索引。而且,后者,是我在本书编撰的三年半之前写的,没有进行认真仔细的核查,就收录进本书。
   其实,还有一处谬误。万历辛卯年为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在我编撰的《穆文熙诗赋注评》里,死亡日期却错写成了“万历二十九年”,整整有十年之差。
   好友的提醒,促使我反省,也促使我作进一步深入考证。在另一位老师的提示下,我在“道客巴巴”找到明朝手刻版李廷机的《宪副小春穆先生墓志铭》和于若瀛代石星撰写的《故广东宪副穆公行状》两文的影印件,逐字认真核对,一一抄录下来,疑难处,反复推敲,并做了注解。经过认真深入的阅读,我发现,这两篇文字,应该是距离穆文熙死亡时间最短且最有权威性的历史文献资料。
   我说它有权威性,首先有《宪副小春穆先生墓志铭》文中下面一段记载可以佐证:
   先生歿且葬,而太學君復因劉公以狀來請,云,父病時囑曰:“吾死,子其謁太史銘吾墓。”
   原太学君,就是穆文熙的儿子穆光胤。原来,这篇墓志铭,是穆文熙在临死之前亲口嘱咐其子穆光胤前去找李廷机撰写的。
   李廷机是万历十一年才中的进士,而穆文熙在万历年之前就辞官归乡了,两人在官场上并没有交集。虽然没有交集,但是赋闲在家的穆文熙,平素常与在任官员诗酒往来,对当时京城官场动态和大明朝的文坛动态应该是比较了解的。李廷机这人,因为才能出众,接连被提拔,直做到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也就相当于宰相。而且,文采斐然,著述很多,既有对古代经典的诠释专著,也创作了很多诗文,合编成二十八卷的《李文节文集》。文集中,收录了他为很多人写的墓志铭、墓表、行状,传记等。可见,穆文熙一定很佩服李廷机的文笔,才认定了自己的墓志铭找找李廷机撰写最合适。既然穆光胤找到了李廷机为父亲写墓志铭,那么,穆光胤也一定向李廷机提供了其父亲穆文熙生平事迹的第一手资料。相比较而言,穆光胤提供的资料,应该比其他人提供得更真实可靠。
   最真实可靠的,就是穆文熙的生卒年月日。关于出生日期,文中曾经交代:
   母陶氏,封安人,以嘉靖七年正月十一日生先生。
   嘉靖七年,就是农历的1528年。这一点,应该是确凿无误的。文章结尾又写道:
   歿之日,為萬曆辛卯十二月初三,距生年六十有四。以壬辰十二月某日葬。
   而于若瀛代石星撰写的《故广东宪副穆公行状》里也写道:
   遡生嘉靖七年正月十一日,享年六十四歲。
   二者高度一致。
   读了这两篇文章,我才算真正廓清了穆文熙的生卒时间。记录在此,也为的是提醒读者留意,不要再因为网上和我那本书里的相互抵牾而莫衷一是。
   这只是一个引子,再细读下去,我有更大的收获。
   过去,对穆文熙在朝堂之上挺身而出拯救石星的事迹,我只是了解皮毛而已,所以,在我所写的《穆文熙的背影》一文里,对这一事迹,只能根据零散看到的吉光片羽展开想象,靠臆测补充细节。读了这篇墓志铭,借助文中对情节的详细叙述和描写,穆文熙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逐渐血肉丰满起来。
   墓志铭文中写道:
   石先生為給事,上疏言時政,斥及近習,無所違避。忤旨,杖北闕下。中貴人欲乘而甘心,從吏無敢前。先生挺身闌入,遇朱程二緹騎,抗手語之曰:“給事今日之命,在二公。二公萬代之名,在給事。”二緹騎頷之,陰戒主杖者,得不殊。及杖畢,而中貴人鬨然詈給事,箠榜交下,血肉淋漓。先生以身翼蔽,扶曳而出。僦舍都門外,為延醫裹藥,跬步不離側。既,乃盡出橐中裝及所鬻邸直若干金,為给事歸計,而自圖請急與俱歸。或以“時當冊立東宮,胡不少需為太公地?”而先生巳决策。太公從東明來,更從臾之。遂買兩舟,一載二先生、太公,一載兩家妻子。一時,郊坰津次觀者如堵牆。而海內傳聞,莫不以為左儒羊角復出也。
   这段话,不妨用现代白话再来叙述一番。
   穆文熙的同乡兼同窗好友石星做给事的时候,曾经向皇帝上疏,议论朝政,批评皇帝近来颓靡懒政的恶习,直陈敢言,毫无避讳。大逆龙鳞,惹怒了皇帝。皇帝降旨,让锦衣卫在宫阙之内廷杖。皇帝身边的宦官,本来就对石星恨之入骨,正好要借这个机会报复他,以解心头之恨。就指使打手痛下狠手。在场的官员,没有人敢上前劝阻。穆文熙听说之后,径直闯入宫门,遇见姓朱和姓程的两位锦衣卫官员,举手对他们说:“今天,石星给事的命,攥在你们俩的手里。你们俩以后流传万代的声名,却在于给事们如何记录。”两位锦衣卫官员点头称是,暗中嘱咐执杖之人手下留情,石星才得以免死。等到廷杖结束之后,宦官们看石星没死,一哄而上,围着石星大骂,还一起动手打起来,竹板木棒,交替而下,直打得石星血肉横飞。正打得起劲,穆文熙赶过来,不由分说,用身体遮挡住石星,把他扶起来,拉着他跑出宫门。跑出去以后,在都城门外租了一座房子,为石星求医包药,精心照料,寸步不离。不久,又卖掉自己在京城的房子,得到的钱,和原来手里的存钱一起,都拿出来,四处打点,打通关节,为石星返回家乡做准备。而且,他自己也想办法请辞官职,急着和石星一起归乡。有人向他提出,“现在正是要立东宫太子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拿钱打点东宫,将来有机会,为你父亲谋一个名声和地位?”然而,穆文熙心意已决,不想再分出一部分钱作他用。获悉此事,穆文熙的父亲从东明县匆匆赶到京城,也支持儿子的做法。于是,买了两只船,一只载着穆文熙和石星,还有穆文熙的父亲;另外一只,载着两家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京城。离开时,京城郊外,一直到远郊乡野、途径的河岸渡口及驿站,围观的人,拥堵如墙。海内外到处传说,都说穆文熙和石星犹如“左儒羊角”再世。
   “左儒羊角”,包含两个典故。古人有诗曰:“已拚同日效左儒,差比空山胜羊角。”说的就是这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说的就是左儒和杜伯。左儒和西伯,都是西周周宣王时大夫。二人为刎颈之交。周宣王因事怪罪杜伯,要杀他。左儒出面,为杜伯据理力争。周宣王大怒。左儒说:“大丈夫不违背大义而宁愿跟从正义之人去死,也不会改变自己说过的话而求生。我能证明您的过错,从而证明杜伯无罪。”周宣王终于还是不听左儒谏言,杀了杜伯。左儒也为杜伯而自杀。
   第二个典故,说的也是春秋时期的事情,最早出自于南朝·梁刘孝标《千绝交论》中唐朝李善注引的《烈士传》;“羊角哀、左伯桃为死友,闻楚王贤,往寻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并衣粮与角哀,入树中死。”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羊左之交”。
   羊角哀和左伯桃两个人是生死之交,也都才高八斗,只是不为王朝所用。他俩听说楚王求贤若渴,遍求天下贤士,就结伴去投奔楚王。路上,在百里荒山,遇到暴雪,马上要大雪封山,如果走不出去,俩人很可能一起冻死在深山老林里。年长的左伯桃身体本就比较衰弱,他自忖和羊角哀不能一起保全,就脱下身上的衣服,拿出自己身上带的粮食,一并交给体质健壮的羊角哀,让他快走。自己躲进深林里,再也不出来。羊角哀无奈,只好穿上左伯桃的衣服,靠两个人的食物支撑,费尽千辛万苦,走出深山,走到楚国,被楚王封为重臣。那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随从回到百里荒山,含着热泪收葬了左伯桃的尸骸。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左儒舍命庇护杜伯。左伯桃舍命成全羊角哀。他们诚挚而带有悲壮色彩的友情,即使几千年之后,依然让人为之动容。
   李廷机引用这两个典故,褒扬穆文熙舍命救护石星的义举,真的是极高的评价。
   于若瀛,是石星的弟子兼下属,曾做过都御史,官职最高做到陕西巡抚,他代替石星撰写的《广东宪副穆公行状》一文,其中所述情节,大致相同。而且,文中特别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隆慶戊辰”,也就是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在叙述完事件情节之后,有一句抒情:
   歴二十有五年,而穆父子相繼捨我去,奈何不皆血沾裳也?
   当年事情,经历过二十五年,穆家父子,相继舍我而去,我怎能不想再次血沾衣衫,为他们父子二人送行呢?
   对救命恩人的逝世之痛,痛彻心扉。
   这篇行状的记载,也从石星的角度旁证了穆文熙当年舍命护友的真实可信。
   归乡不久,穆文熙又被起用到京城任职,墓志铭里做了如下记载。
   先生既以高義重縉紳,閒居亡何,為歲己巳,起禮部精膳司員外郎,封太公如其官。庚午改尚寶司司丞,辛未改吏部稽勳司員外郎。尋調考功,數獎進人才,不匿聲跡,人固目攝。而會有所善御史疏劾貴要人,未上,貴要人聞而蘄先生居間,不能得,而意先生陰嗾之,因以釋憾於先生。於是,先生繇考功出廣東按察司副使。萬曆改元,京察,遂削籍。
   这一段的具体内容,也很有必要用现代白话叙述一遍。
   先生穆文熙既然被官员们敬重,很多人自然为他鸣不平,在家乡赋闲没多久,已经是己巳年。又被起用到礼部精膳司任员外郎,他的父亲穆陈实也被封了同样的虚衔。庚午年,改任尚宝司司丞。辛未年,改任吏部稽勋司员外郎。不久,调到考功司,很多次奖励推举人才,不隐瞒被考察人的声望与功绩,众人当然都很慑服他。有与他关系很好的一位御史要上奏疏弹劾另一位地位尊贵的要人,奏疏还没有递给皇上,要人先得到了消息,祈求穆文熙居间调停,希望撤回弹劾奏疏。穆文熙没有答应他,他就以为是穆文熙暗中唆使,怀恨穆文熙。因此,将穆文熙找个借口调出考功司,外放到广东任按察司副使。万历元年,明神宗即位,吏部考核京城官员,那位要人才被撤职。
   弹劾“要人”的是谁?郜永春。于若瀛的行状里曾写道:有郜御史彈要人不中,公從中直郜,觸要人怒,遂出為廣東憲副。
   “要人”是谁?时任宰相张四维。为什么弹劾?原来御史郜永春巡视河东盐事时,发现盐业市场的混乱是由于官宦横行,大商谋取专利。官宦就是时任宰相张四维和他的舅父王崇古二人,张四维的父亲和王崇古的弟弟掌控着盐业市场的运作。郜永春发现以后,毫不留情地向皇帝上疏,弹劾张四维。
   郜永春是长垣人,与穆文熙所在的东明县搭界,两个人关系很好。所以,张四维才找到穆文熙从中调停,想消弭事端。没想到,穆文熙也是一个忠诚耿介之人,非但没有帮助张四维,反倒旗帜鲜明地支持郜永春。碰了一鼻子灰的张四维,自然怀恨穆文熙。不但借机会免除了郜永春的官职,也报复穆文熙,将他明升暗降。
   对于这次明升暗降,穆文熙断然拒绝。墓志铭里接着写道:
   先生故恬於仕進粵東之遷,自以不能堪水土,念太公不可往,即移病。曰:“吾其從此為逍遙遊矣。”歸築逍遙園,居之。
   他提出两个理由,一是怕不能适应南方水土,二是父亲年老体衰需要陪伴,写了一张移文,以告病假的名义拒绝到任。说:“我从此可以学庄子做逍遥游了。”回到家乡,修筑一座逍遥园,住在里面,尽日逍遥。
   根据原文,我把几个时间节点与公元纪年对比,以便清晰地看出穆文熙当时的人生轨迹。
   隆慶戊辰,也就是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与石星一起,辞官归乡。
   己巳年,也就是隆庆三年,1569年,又到礼部精膳司任员外郎。
   庚午年,也就是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改任尚宝司司丞。

共 875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穆文熙是一个清官,廉洁奉公,有着高洁的品行,为了正义,为了义气,他可以辞官,可以倾其所有。对友人刘星的慷慨救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受灾的百姓,也是和父亲两次拿出银两赈灾,救百姓性命。他的所作所为,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运亨通,不断步步高升,当皇上要给他立碑时,两次他都拒绝了,深得家乡百姓的爱戴。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却能被百姓记住,写进历史中的,也只有像穆文熙这样的人。文章知识性强,是作者在阅读李廷机的《宪副小春穆先生墓志铭》和于若瀛的《广东宪副穆公行状》两篇文章的基础上有感而发的。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20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3-11-28 17:11:38
  美文全面地介绍了穆文熙。像穆文熙这样的清官,这样的好官,值得颂扬,值得让后人爱戴与敬仰。感谢轻舟大哥的美文,让读者受益。问好,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3-11-28 17:18:32
  谢谢,这么长的篇幅,编审起来,费心劳力,玫瑰辛苦了。
2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12-05 22:22:37
  如果不是轻舟大哥的文字,我不会知道穆文熙这个人,如果大哥不是如此锲而不舍地研究他,读者肯定不会详细了解他的生平和贡献。如此一想,遇见大哥,是穆文熙先生之幸,亦是读者之幸。穆文熙为人高洁,为文亦可圈可点,确该大力推介,大哥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闲云落雪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