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父亲讲述孟家寨的战斗故事
父亲讲述孟家寨的战斗故事
作者/袁琪
孟家寨是庆阳市环县曲子镇的一个村庄,距曲子镇10公里,北临木钵胡家湾,南临杨旗,东临宋家塬、韩东塬,西临韩西塬、郭塬,山下有香火不断的岳王庙、邻郭沟门村庄。解放前属曲子县管辖,县下设区,管辖五个乡。
1947年农历4月11日,村民们正在播种糜谷,晌午卸牛后,我父亲正在院子里给牛添草,忽然听到山下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他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路,跑到塬畔往山下一看,马岗子有两支队伍正在交战,喊杀声、枪炮声震耳欲聋,乱成一片。这时,我家门前的长梁山来了一支解放军,他们扛着大炮、抬着机枪和装子弹的木箱子,然后在宋家塬的崾岘处,架起了机关枪和大炮,炮口对着北面的韩东塬。我父亲询问后才知道,因为国民党马步芳部八十二师已经攻占了环县。骑兵第二旅驻扎在木钵一线,国民党马鸿逵的八十一师及整编的第六十旅驻扎在环县等地。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为收复失地,在孟家寨村马岗子与马鸿逵部下的一个骑兵连相遇,解放军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形,并在韩东塬、韩西塬、郭塬布置防迎战,因此敌我双方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刚才我父亲他们在塬畔看到的就是这两支队伍在交战。
在野战军二纵队猛烈的火力下,我军指战员英勇奋战,敌军大败,寻机逃跑。为躲避我军的追杀,利用战马跑的快的优势迅速从马岗子山上到了韩东塬,被埋伏在塬崾岘的解放军部队用机枪大炮打的人仰马翻,溃退到半山腰,后又连续多次突围,企图从东面方向逃走,但都被解放军二纵队猛烈的炮火压了回去。马家军发现山路崎岖,不敢恋战,于是下山后就向孟家寨、韩西塬方向逃窜,过了环江大河,到达岳王庙,又被韩西塬制高点的解放军部队一顿猛烈的炮火轰击,打得马家军丢盔弃甲、乱作一团、狼狈而逃。有个骑兵在逃跑中从马背上掉下来,脚套在马镫里,被狂奔乱飞的战马拖着跑,疼的哇哇直叫。
在孟家寨的战斗中,由于我军首长指挥有方,战士们英勇杀敌,敌军仓皇逃窜,溃不成军,丢弃了许多枪支弹药,狼狈向敌战区逃跑。在马岗子拦截的战士撤向胡家湾阻击敌人的援军,溃败的敌人趁机渡过环江河,逃向郭沟门,企图从西逃跑,又被早已埋伏在郭塬的解放军战士发现,激烈的枪炮声,“缴枪不杀!”声震耳欲聋,只打的敌人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正在这关键时刻,二纵队战士弹药用完,战斗霎时停了下来,走投无路的敌军乘虚逃往袁家掌,从汪旗沟逃到了木钵的殷家桥,仓惶逃往敌战区环县。战斗大约持续了六个多小时,大获全胜,顺利结束。乡亲们急忙帮战士们打扫战场,掩埋敌人的尸体,收拾敌人丢弃的枪支弹药,受伤的解放军战士由乡亲们用担架一个个抬到了孟家寨的集中营救治。战士和乡亲们打扫完战场天色已晚,这时,集中营的乡亲们早已点好灯笼火把,灯火通明,为庆祝战斗胜利大捷,战士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远处的乡亲们看到亮光,也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庆贺,还带来了慰问品,不一会就放了一大堆:有鸡蛋、黄豆炒面、白面馒头·····附近的乡亲还送来热乎乎的小米粥、豆米汤和面条,部队首长向乡亲们一一握手致谢。
战士们吃喝完毕,曲子县刘旗区派贾万福为队长,带来了大约三十多名,和孟家寨的九名队员,立即组建了一支“农民支前担架队”,跟随部队运送伤员,其中就有我的父亲。按照部队朱干事的分配,每五人一组,四人抬伤员,一名背行李,安排后统一由贾队长带领随部队行动。战士们排队背着枪和行李,机枪、大炮、子弹都由战马驮着。一声令下,战士们和担架队一起向环县进发,他们一个个挥手向乡亲们告别,目送的乡亲们望着解放军战士和担架队员们的背影,直至消失在浓浓的夜幕中方才各自依依不舍的离去。
发生在孟家寨村的这场战斗,给村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93岁的父亲每想起这场激战斗,就滔滔不绝地讲给我听。
学习历史,励志前行,再创辉煌。为使我们的下一代不忘“孟家寨战斗故事”,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是为了纪念野战军二纵队的光辉战绩,经父亲口述,我记录整理。这篇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故事已经被环县文史馆收藏存档并在陇东报上刊登。
(根据父亲口述而整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