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平 凡(随笔)
“爷爷是我自童年以来的英雄,他身上上似乎有一种不可言传的神力。他做事严谨,记忆力超群,讲故事有着说书人的气质,通晓中国文学史、植物学、历史学。”张宝龙的孙女这样说。
从大家族子弟到一介农夫,这是对张宝龙人生最精炼的阐述。出生于新宅三大财主家庭之一,4岁时开始大跃进,吃不饱穿不暖,从此开启了农夫的人生。8岁上学读书,初显语文天赋,诗词歌赋过目不忘。1966年高小毕业,结束了读书生涯,这个“落魄贵族”对文学的热爱却一发不可收。他阅读了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背下了整本毛泽东诗词集,背熟了他小叔叔的诗词集,熟读了《西游记》……后来,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农闲时以及工作闲暇之时,他写下对江山大川的热爱,写下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创作了自己的传记。“可惜我记录的这近十万文字,后来遗失在杭州。”等到孙女出生后,他开始给孙女讲各种各样的故事:革命历史、志怪类故事、家族故事、古籍记载……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待生活态度严谨,一丝不苟。“记忆里爷爷每次出门前都要将衣服领理一番,将衣服上的褶皱捋平整,确认无误后再掰着检查所带物品是否齐全。”
当完美主义者与农夫身份相撞,他与田地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契合。当你在马路上遥望田地,你可以一眼辨认出爷爷的田。对,就是那块,那块田埂修得整整齐齐,作物种得整整齐齐,排水设施自成一体的田。爷爷将自己的所有心血倾注于田地,就连压土的石头也要选样子好看的,整齐的。奶奶曾描述爷爷种玉米时的步骤:“他们用泥土,磷肥,烧灰拌起来,捏出一个个光滑的圆球,每个圆球放一粒种子。用泥土填满边上空隙,洒水,盖上尼龙布。等待发芽后拿掉尼龙布,长出两片叶后,移栽成一坑一株。等长了六七片叶后就开花了。玉米成熟掰回家后要用手一粒一粒拧下来,晒干,磨成粉。”讲起来或许只是几个步骤,而实际上却需在田里耗费一个又一个日出日落,只为等待玉米花开。
他不仅在种田之事上精益求精,还通晓植物学和中药学。每年他和奶奶都会去深山老林采集中草药。他能一眼辨认出各种植物,他心中似是有一本植物百科全书,当他看到植物,就会冒出植物名、别名、药用、功效、注意事项等。草药采回来后,他和奶奶会将草药处理好,整理在柜子里,村里人常常上门求药,这时爷爷会毫不吝啬地给他们。
但他身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才华横溢,而是他身上一种独有的气质。用一个词来形容叫胆大包天。记得爷爷干完农活回家时常常会提到,今天砍柴碰到了什么蛇,他怎么把蛇杀掉了,有一次爷爷甚至拖着一条很粗的蛇回家,路上看到他的人都被吓坏了。他的勇敢很早就显现出来了,在他17岁那年冬天,他一个人担着一个包和一床被子,下午四点开始从天台下城走到尖山,共四十多里路,到新宅时已经是凌晨三点,路上途经之地均是强盗横行的柴山和乱坟岗,而他却一个人走完了全程。后来当大队会计的时候,作为武装民兵他们常常要守夜,一次碰到了鬼火,同行之人均害怕极了,他却毫不畏惧地前去查看情况。
除了胆大包天之外,他还有一种独有的人格魅力,一种能让大家信服的力量,这应是来源于他的领导力和威信力。那年生产队一头价值两千六百多元的牛意外坠崖,赔偿的事情拖了一个月仍得不到解决,生产队也因为这件事劳动积极性下降了,这时村里推举他作为专案组组长,他三天内走访了所有社员,最后以40%责任人赔偿,60%社里赔偿的方案解决了这件事。而生产队里其他的事务,如三七、白术、丹皮失窃案均被他查得清清楚楚。
他在2008年的时候摔下楼梯,从此腿中装上了钢筋。他十分感激当年救他的医生,也就是磐安县人民医院前院长。因为院长和他夫人喜欢吃农家蔬菜,爷爷每次去摘了菜,打了麻糍……都要给院长送去。他们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爷爷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院长曾高度评价爷爷,说他懂得很多,思想很深刻。
“青山丛中前锄欢”,这是爷爷小叔叔的诗句,我似乎看到那个“不落魄的贵族”,于这山川天地之间,肆意人生。若谈及他是否平凡,我想应是平凡,平而不凡。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