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兴趣的魅力(随笔)
一
你有些什么爱好,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你有否感到兴趣的奥秘,体味到兴趣的魅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兴趣,怎样创造与把握自己的兴趣?
我想,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题目,对它的探讨与体察,无疑会对我们的学业、事业与日常生活有所帮助。
兴趣,是指喜好的情绪。兴趣,它是一种认识倾向,是一种内在动力机制,是人们对某事物产生的愿意接近、探讨或实践的感情状态,对自身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可能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人们既有广泛的兴趣,又有中心的稳定性的兴趣。有专家把兴趣分成直观、自觉与潜在三个层次,其中潜在兴趣具有意志力、目的性与方向性,较为稳定与持久。保持兴趣的中心稳定性和发挥兴趣的效能,是人才成功的必要条件。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事实正是如此,兴趣出人才,兴趣是事业成功的摇篮。我们要善于培养和创造自己积极向上的兴趣。
二
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入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学习、工作、钻研问题;可以使人付出毕生精力,苦心求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达尔文从7岁起就热衷于搜集植物和昆虫标本,一生中有许多时间甘愿在荒岛、密林中度过;列文虎克为发明显微镜而从早到晚磨玻璃片,整整磨了十年;伊斯曼全身心扑在柯达相机的研究上而误了与女友黛娜约会,后来终身未娶……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从发现青蒿素参加研制项目并取得科研成果,再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期间经过了44年。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整个生活中,似乎只有对昆虫有兴趣。
他走在路上,忽然看到一群蚂蚁搬动一只死苍蝇,就掏出放大镜进行观察,他一动不动地躺在野地里,农民上工时看见他躺在地上,收工时看见他仍然躺在原地不动,实在不能理解,都以为他是“中了邪”了。他为了捉一只小虫,常常喘着粗气跟着虫子到处奔跑。有一次,他为了不碰坏一只小虫子的腿,宁愿自己摔一跤,差点跌断了自己的腿。晚年时,他得了重病,躺在床上。他看到几只小虫快被冻僵了,便把它们放在自己的怀里。后来昆虫苏醒了,法布尔高兴得不得了,自己的病也慢慢地好了。法布尔进入了一种特殊的境界——昆虫的境界。这种境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叫“精神集中到一个焦点”,“如入无人之境”。他只同他所研究的对象——昆虫,交流信息。这就是职业兴趣的专注入神。
他们的这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渝的献身精神,这种专注入魔的人生追求,从何而来呢?据探究,都是源于兴趣的魅力。诸多生活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兴趣的人是可悲的,兴趣偏峡的人是可叹的,不能驾驭兴趣的人是令人遗憾的。明智的人让兴趣插上理想的风帆,矢志不移地向胜利的彼岸冲刺,创造人生的辉煌。
三
兴趣的产生是十分奥妙的,一个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一个基于理想的兴趣的形成,往往可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道路。兴趣,来自于社会生活、阅历见闻等方面,也来自于求知欲、好奇心,它与人的认识水平及情感诸方面有直接的关系。兴趣的产生与是否热烈地执着追求,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无论搞什么,“非要明确为人类不可!”“看这个职业能否对人类有益”,这样确立的职业兴趣必将产生强大的动力,大有作为。这从《文豪的38页回信》中,可以寻到答案。
二十二岁的罗曼•罗兰住在巴黎的一间阁楼上。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使他入迷,莎士比亚的剧本使他着魔,文豪托尔斯泰和雨果的作品使他崇拜。他总觉得自己富有文学艺术的素质,倾向于选择文学事业,可是文学事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思绪万端,在矛盾之中,冒然给托尔斯泰写了封信,寻求解脱烦恼的指点。信既发出,他倒不存得到回信的奢望了。几个星期以后,他突然收到一个寄自俄国的小邮包,打开一看,竟是托尔斯泰用法文写的亲笔回信,长达三十八页。
六十岁的托尔斯泰对罗曼•罗兰说:“我亲爱的兄弟,当我接到你给我写的信,心里不禁十分感触,我含着眼泪才读完了它。”罗曼•罗兰也是感动得流泪了。
在这封长信里,托尔斯泰谈了一个人选择个人道路的原则,说:“一切真正的职业的前提条件,不是对这个职业如何爱好,而是看这个职业能否对人类有益”,“搞文学艺术(不仅是文学艺术)非要明确为人类不可!……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读到这里,罗曼•罗兰感到是“一种生活的启示,一扇开向无穷宇宙的门”。他下定决心要从事文学事业。他写了贝多芬、米凯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三部《伟人传》,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更使他一举成为世界著名作家。
一九六一年,二十一岁的金庆民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在毕业志愿书上,一连填了六个到“新疆”的请求。此后她在戈壁河滩、天山南北度过了二十个春秋。一九八六年,她作为中国唯一的女科学家参加了中国的第三次南极考察队。她战胜了晕船、身体不适等重重困难,行程五万七千三百公里,终于到了南极。一九八八年,金庆民参加了中美联合南极文森峰登山科学考察队。文森峰地处南极腹地,海拔高度五一四〇米,夏季气温在零下40C左右。中美双方协议上规定:探险队若遇不幸,遗体将不运回本国。金庆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进入南极腹地的第二天,金庆民和两位中国战友分手,独自一人在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进行为期四天的科学考察。第四天,金庆民在一道山谷上发现了铁矿露头,为了追踪铁带,她沿着陡峭的山脊行走,多次从陡崖上摔下来。有一次,她的脚掉进了冰裂缝,她拼命用冰镐扒住冰块,用力向上拔,金庆民想:“我的生命现在不完全属于自己,而属于我的祖国。我要活下去,把这里的发现奉献给祖国。”当她终于爬出冰裂缝,把一面微型五星红旗插在矿体上时,她面向中国高喊:“祖国啊!为你的儿女自豪吧!”金庆民一共采集了四十公斤岩、矿石标本,填补了这一地区地质学研究的空白。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八七年,全世界共有三十五位勇士征服过这座南极第一高峰——文森峰,但其中没有一个中国人,更没有女性。金庆民一生曾三次深入南极,并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考察。
她说,那不是她一个人的勇气和坚持,而是因为,无论她身在何地,总能听到祖国母亲的呼唤。
四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兴趣,能使事业成功,兴趣,能够创造奇迹。乌克兰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曾因跟腱受伤而训练极少,但他在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仍越过了六点〇一米的高度,从而第六次夺得这项赛事的桂冠。他曾跳过六米一〇,后经许多年才被他人打破。布勃卡说:“我的最大的秘密是我热爱运动,我生来就是为了参加运动的,而且我总是争取成为最好的选手。”
这里说的所谓热爱,也就是指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国古代学者曾留下“痴迷而成才”的论断,“好之不如痴之,不痴不成才。”“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痴”的前提必然是兴趣。兴趣犹如一位最好的老师,它能教给你成功的秘诀,它能使你产生一种神奇而巨大的、不可估量的能量,会使你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发出磁石一样的诱惑力,促使你执著地追求,以无比的毅力去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以无穷的智慧去解开一个个难题。
要使自己对学业与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之成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要树立强烈的求知欲、事业心与责任感,要有渴求知识、做好工作的迫切愿望。愿望,能给人以激越的情感,奋发的精神,追求的力量,它吸引人们奋然前行,永远向上。其次,要丰富自己的阅历知识,对生活充满激情。很难设想,一个孤陋寡闻、对生活冷漠的人,一个饱食终日、对人生态度异常消极的人,会酿造出什么积极健康的兴趣,会有所作为。三是把个人兴趣与大众利益结合起来,使积极向上的兴趣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为开发智力、增长才干、献身事业服务。四是要把兴趣引导到学业和本职工作上来。只有对自己所学知识、所从事的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发挥全部智慧,付出毕生心血,从而有所成就。最后,正确处理兴趣的多样性,调动潜在兴趣的积极性,增强学业与工作的主动性。在娱乐(玩)的兴趣上要适可而止,谨防迷入歧途,切莫蹉跎年华。总之,要使自己在兴趣的驱使下努力学习,发奋工作,做出出色的成绩。
伟大的时代要求我们,努力把自己的兴趣根植于远大理想和宏伟事业的沃土之中,迷恋于自己的学业,时刻准备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是祖国的企盼,是时代的期许。
(2023年12月3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7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