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李团长”的故事(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李团长”的故事(随笔)


作者:杨敏 布衣,138.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8发表时间:2023-12-06 06:48:02

不久前遇见以前的老同事李先生,多年不见固有许多的往事可谈,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他父亲“李团长”的故事,我见到了“李团长”的“起义人员证明书”,国民革命军13军第四师师部上校参谋长的任命书等资料,通过深入的了解,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而感慨万千。
  
   一、李氏老宅
   “李团长”姓李,谱名光银,参加部队后改名李乃钰,平阳江南张家堡人(现龙港市张家堡社区),他身高一米七八,瘦瘦的笔直的身材,一副标准的军人风范,平时除了上班,很少与外人闲聊,全村人对他都怀有一种敬佩之感,习惯性的称他“李团长”。
   张家堡地方大多数姓杨。“李团长”的先祖叫李藩,萧江张家山人,国学生,张家堡著名乡绅杨文懋公(1745-1800)的三女婿,也就是江南垟大善人杨配篯(1795-1862)的三姑父。当时后仓杨家是江南垟的名门望族,李家也有想在张家堡落户,于是杨配篯的父亲杨天秩(字思聪,号照齐,清贡生)就花钱买了一座明代的老宅送给三妹夫李藩。到了“李团长”爷爷一代,李家主要依靠经营祖传的中草药铺维持生计。两百多年来,李家在张家堡已经生活繁衍7世,目前共有15户,50多人。
   李氏老宅是典型的明代古民居,位于金斗河东村北岸,房子距离河边有20多米。整栋建筑一共五间平房,木质结构,四方墩石,四方木柱,榫卯连接,结构稳固。屋顶采用歇山式,屋檐翘起檐下挑出,房间内的的窗户大部分是格子式的木窗,这样有利于采光和通风,也增加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李氏老宅往金斗河的路道两旁各有一块长15米,宽5米左右的菜园地,靠近里面的经常种植一些常见的中草药植物,靠近河边通常是种植一些蔬菜瓜果。
   张家堡明代古民居只有两座,另外是西村分银池的东边一座朝西的民房,分银池相传是明代嘉靖年间杨万海公(张家堡杨府上圣)所建,那座房子是不是杨万海公的房子不得而知,可惜这两座明代古民居在二十世纪80年代相继拆毁。
  
   二、戎马生涯
   李光银出生于1906年,1913年发蒙于西村新宗祠的关西学堂,1919年父亲去世后,作为家中的长子只好辍学在家,跟随自家药铺的先生学习中草药配方技术。1924年,年仅18岁的家中长子李光银为了减轻母亲和家庭的负担,去杭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军,担任卫生兵。
   李光银参加部队后,改名李乃钰,他曾经随部队到湖北省参加战争,由于机智勇敢,又有高小文化,深得长官的喜爱,从一个基层士兵升到班长、排长、连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随部队参加抗战,李作楠先生告诉我:在一次抗日战役中,他爸爸带领一个连的士兵同日寇进行一次残酷的战斗,最后死伤惨重,一个连的士兵所剩无几,李乃钰当时也受了伤,因为抗战有功,后来升了师部卫生队队长,中校军衔,团长职位。
   这一年他回家探亲的时候,老母亲知道这个事情,担心他的生命安全,催促他马上结婚,并且还让自己的小儿子给哥哥李乃钰当贴身勤务兵,后来他回到湖北部队后,娶了一位比他小十七岁的湖南妻子,1942年便有了独生儿子李作楠。
   1946年李乃钰的母亲吴老孺人因为日夜思念二个当兵的儿子,又要帮助媳妇照顾孙子,家务繁重,积劳成疾,因病去世。接到噩耗后,李乃钰便告假匆匆回家办理丧事。
   张家堡一些年纪稍大的老年人都曾记得这么一个故事:李团长回家办理母亲丧事当天,带着弟弟和一位山东籍勤务兵,三人腰上别着驳壳枪,骑着高头大马回到家乡,这种威武隆重的场面家乡们都没有看见过,大家都赶过来看热闹。
   弟弟身高不到一米六,只读过两年书,由于在部队时受到国民党部队不良风气影响,总是摆出一副团长副官的样子。第二天弟弟带着李家的族亲们去宜山菜场买菜,穿着军装别着枪的弟弟对着菜贩子大声地喊着:“把你们的菜全部送到张家堡李家老宅,马上送过来”。不一会儿,菜贩子把菜送到了李家老宅后,想找弟弟算菜钱,就是找不到,他们看到李家老宅的地坦上摆着很多的花圈,有平阳县国民党党部的、各机关的、宜山区政府的,以及地方名人送的,见状就各自回去了。
   在酒席之中,弟弟习惯性地用普通话对帮忙的乡亲说:“给我拿一双筷子。”喊了几声后,还是没有人给他拿筷子,他没有办法只好自己乖乖去拿筷子。不知道是帮忙的乡亲听不懂他的话,还是看不惯他那种孬兵的样子,反正张家堡的乡里乡间就传开了一句笑话:“李光财这个人虽然没当几年兵,还特别会摆谱,忘记了‘蛮话、本地话’,专门讲起普通话。”
   母亲的丧事完成后,李团长才知道这个事情,他马上严肃地教育弟弟,便立即让弟弟和族亲到宜山菜场把菜钱一一结清,并赔礼道歉。
   办完了母亲的丧事,李团长带着妻子儿女一起到了沈阳的部队,由于抗战受伤后一直担任师部卫生队队长,还能照顾着家庭和孩子。过了两年他又随第13军第四师来到了北平。
  
   三、起义投诚
   1949年1月21日,解放北平进入了关键的时刻,傅作义将军有意接受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举行投诚起义。他私下派人先找当时战斗力最强、颇为蒋介石宠信的浙江小老乡--师长郑邦捷摸底试探,说:“打还是不打?”此时的郑邦捷已然认清时势,旧政权的崩溃已成定局,再作无谓之战,几天后他召开会议宣布北平和平起义,不愿留下的军官保证派飞机运走,石觉、李文等一批死心塌地跟随老蒋的军官乘机南去。为稳住军心,郑邦捷受命于危难之际,被任命为石觉兵团的十三军副军长、代军长,并受傅作义指派只身驱车出西门,迎接解放军进城,举行和平谈判。
   1949年2月5日,由于13军第4师参谋长缺,代军长郑邦捷任命该师卫生队长李乃钰中校为第四师上校参谋长,李乃钰在混乱中临危受命,负责13军第四师投诚起义的具体事务,他不单单要做好部队军械的完整入库,更要耐心地做下级军官的思想工作,他是真正地为和平起义做出了贡献,起义成功后,朱德和聂荣臻为他颁发了“起义投诚立功证书”,他和傅作义部队其他高级将领一起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
  
   四、悬壶济世
   北平解放后,44岁的李乃钰毅然离开部队,回到家乡,重新开启他祖传的中草药职业生涯。
   1951年李乃钰接受了当地政府的重新审查,受到了不公正的打击,被判了五年,关在杭州的乔司监狱,部队带回来的照相机、留声机都被没收归公。后来家属在平阳县档案馆找到了朱德、聂荣臻签署的立功证件,通过家属不断的沟通努力,经过一年牢狱之灾的李乃钰终于平反回到家乡。
   1956年平等人民公社成立卫生高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设在三官亭旁边的一座民国豪宅内,担任中药房药师,他用自己祖传的中草药技术去治病救人,“文革”期间,平等公社保健所搬到了杨氏宗祠西首的办公场所。“文革”初期,这位温文尔雅的国民党上校参谋长再一次受到了冲击,他的家属又到平阳县档案馆拿出这几份投诚起义和立功证明材料来证明清白,这些证明材料也就几乎成了李团长的“救命符”。
   李团长一直工作到1978年才办理离退休手续。当时独子李作楠已经36岁,家庭其他成员没有其他收入,家境困难,于是县卫生局、劳动局经过调查,批准了李作楠顶替的报告。退休后的李团长仍然不甘寂寞,经常一个人在菜园地里打理他喜爱的中草药植物。1979年9月11日,退休才一年的李团长因病去世,享年73岁,结束了他一生波澜壮阔的艰辛历程。
   “李团长”是张家堡乡亲们所敬佩的人,为人热情,和蔼谦虚。他年轻时为了保家卫国,毅然从军;抗战时,身先士卒,勇斗日寇;解放时深明大义,起义投诚;解放后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李团长”虽然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但他那模糊的身影却在此刻逐渐清晰了起来。如今人已去,屋已毁,而“李团长”高大和蔼的形象却依然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共 31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李团长”是一位温文尔雅的人,他出生于祖传的中草家庭,因懂得医术,为此,在加入了国民党后,在军队里担任军医。解放前夕,国民党部队大乱时,他却临危受命,担任国民党上校参谋长,后随傅作义部队投诚,退役后,由于出身的原因,由于在国民党部队呆过的原因,曾两次被审查,好在,他有投诚后的立功材料证明,才安然度过。他在家乡基层卫生院工作到古稀,一生带着传奇的色彩。由此可见,“李团长”是一位善良,和蔼,忠诚,为人们解除病痛的好医生。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3-12-06 06:56:26
  “李团长”虽然参加了国民党,官职团职,却一直很低调亲民。而他的弟弟却借着哥哥的光环欺压百姓,很会摆谱,很是张扬。一奶同袍,却如此不同。欣赏美文,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杨敏        2023-12-06 07:54:14
  李团长平易近人,为人和蔼,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的弟弟喜欢摆谱,但没有欺压百姓,感谢老师的点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