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真话与谎言(随笔)
一
鲁迅的《野草》中有一篇《立论》,其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第二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第三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鲁迅感慨:“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是鲁迅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注释,正确的话虽然利于行,但会给自己招来灾祸;谎言和欺骗虽然不利于行,但往往会使自己得到赞扬。大多数人喜欢睁着眼说假话,整个社会喜欢阿谀奉承,其意义正在这里。
二
《赵氏孤儿》的故事,中国人不知道的很少,这是一个很励志、很正能量的历史剧,自元朝初年一诞生,就受到了朝野的追捧,历元、明、清、民国四代,至今而不衰,可见这部历史剧的人文魅力。赵氏孤儿赵武,也就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赵氏孤儿赵武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赵武是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儿子,晋文公重耳的外曾孙。公元前583年,晋国国君联合卿族,对把持朝政20多年的赵氏家族发起攻击,赵氏家族惨遭灭门之祸,只留下了一个孤儿赵武。这个赵武虽为孤儿,但志薄云天,最终使赵氏家族成功复兴。《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晋平公立。平公十二年,而赵武为正卿,十三年,吴延陵季子使于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赵武死,谥为文子。”赵武成功复兴。
赵武能够把一个被满门抄斩的赵氏家族成功复兴,成为赵氏家族新的奠基人,不仅仅依靠外部的辅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有自身内在的修养和博大胸襟。
三
《古文观止》有一篇引自《礼记•檀弓下》的《晋献文子成室》,大意是:赵武被晋国国君重新任命为正卿,全面复兴了赵氏家族之后,新建了一处庄园,新居落成后,晋国的达官贵人们都去送礼致贺。一个叫张老的也来祝贺说:“多么雄伟气派,多么美轮美奂呀,既可以在这里祭祀歌唱,也可以在这里哭丧送葬,还可以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
张老,没有记录姓名,一定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因为德不高,就不会出席赵武家的新居落成典礼,望不重就不会被称为张老。张老的这段话,和鲁迅关于祝贺孩子满月的那段话何其相似,不过结局完全不同。说孩子会死的那个人挨了一顿合力的痛打,我们看赵武是怎么对待张老的,赵武回答说:“我赵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唱诗,在这里哭丧送葬,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这说明我可以免于刑戮而善终,能跟先祖、先父一起长眠在九原了!”说完,朝北拜了两拜,并向张老叩头致谢。对张老和赵武的言行,君子都称赞他们一个善于赞颂,一个善于祈祷。成为了贺礼场合的历史美谈。
张老的颂辞可谓振聋发聩、惊世骇俗。有多少人听起来都没有品味出赞美的味道,反而好像在诅咒。估计当时的宾客们也会惊掉下巴,甚至心中暗骂张老是个老糊涂。但赵武却听出了其中饱含的谆谆告诫和不忘旧痛的嘱咐,以及保持赵氏不衰的希冀。这正是二人不为俗人所解的高深之处。赵武领会了张老颂辞的深远含意与张老的语重心长,马上以出人意料的祷词回应张老的祝贺,的确是“善颂善祷”。
可惜的是,张老和赵武的故事,他们之后就越来越少了,到了鲁迅的年代,更多的则是“善颂恶祷”,虚伪、献媚、谗佞、奸邪以及言不配德,披上了“含蓄”“尊重”的礼教外衣,却成为人们信奉的人际关系准则,所以才有了鲁迅的感慨,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作于2023.8.5,12.9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