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为故乡存史(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为故乡存史(散文)


作者:孟飞 白丁,5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5发表时间:2023-12-11 00:01:44
摘要:《乡村散记——闫连山村传略》一书的自序


   180个日日夜夜,18万字,《乡村散记——闫连山村传略》终于杀青了,就像在家割完了一年中最后两垅地一样,直直腰腿,伸伸胳膊,一阵惬意涌上心头来。那把用钝了的镰刀也可以收起来,插在闲房的房梁上,等待来年的麦熟。
   非常感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周贵亮,康保政协文史办主任王小宝的支持和推介,非常感谢康保县政协胡启荣主席,专门组织召开了主席会议,对这本小册子进行了审核,并做出了以《康保文史资料》的形式印刷发行的会议决定。这样,我个人的努力,具有了为康保县存史的意义,故乡的事情,存史于故乡,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份人生的大礼,这努力很值得了!
   我的故乡闫连山村是一个极偏僻,又很小的村庄,一般的县级地图上都找不到他的名字,所以,这个村庄被拆迁,就像草原上少了一只麻雀一样,没有人知道他是飞走了还是死亡了。但这只麻雀家族则不会冷漠,他的伴侣,他曾经喂养过的小麻雀,都会感到失去亲人般的难受。
   闫连山村之于我,就如同老麻雀和小麻雀一样,他的拆迁,我虽然没有痛不欲生,但也着实悲哀了一阵子,我总感到这个村子还没有到死亡的时候,没有到死亡的时候就死了,对于人来说这是常事,但对于一个村庄来说,却还是比较少见。
   人们都说写文章要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村庄的拆迁让我生发了很多的感慨,毕竟我是在这里出生的,还遗传了一口这个村庄的方言,喜欢吃这个村的莜面,所以就越发想写点东西。
   开始时只是想留点纪念,和相片一起存起来,后人看到后也是一点古意,就像今天的人看到一百年前的老照片、老文章一样,不论这照片拍摄得水平多低,也不论这文章写得多么不堪一读,到了百年之后,读者一定会发一声“那时是这样呀”的慨叹。如果从这100年前的照片和文章中,忽然发现还有自己太爷爷、祖爷爷的名字和故事,这意义应该就足够大了,他会在关注他的先人的时候,同时会关注先人所处的时代,进一步会感谢这个作者,至少会说一声:“真是个有心人”。
  
   二
   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今天看是个大人物,但他在世的时候却并不被人所知,更不为那些达官贵人所重视,所以,在官方的史料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到了民国人们发现了《红楼梦》的伟大后,想要了解一下曹雪芹的简历,竟然没有一点消息,似乎这个人根本没有存在过。因为正史、官史是不会关心小人物的。
   现在的红学家们都在感谢敦诚、敦敏哥俩,这两个清朝的小人物,自费编了两本在当时根本没人阅读、也没人注意的诗集《懋斋诗抄》《四松堂集》,未曾想成了后来红学家们研究曹雪芹的重要依据。敦诚敦敏两个小人物的小作为承担起了历史的大作用。
   写了关于闫连山村的几篇小文之后忽然发现,这个村虽小,该写的东西却不少,小小的闫连山,竟然也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更有地域文化传承的痕迹,这是起笔时万万没有想到的。
   我很认真地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1984年,费孝通先生针对他的这本小册子,在《自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这本小册子“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在写作一些片段的过程中,《乡土中国》的概念和理论以及费孝通先生的话经常出现在脑海里,有时候忽然会有一种奇特的幻觉,不知是闫连山村的事进到了《乡土中国》这本书里,还是《乡土中国》中使用过闫连山村的有关资料。有两次竟然明确感到重复了《乡土中国》的内容,翻开《乡土中国》去一页页查阅,发现并没有重复。我才意识到,中国农村有着极其相同的文化根脉,是不可分割的。《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那么,我为何不做一些“具体社会的描写”,“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呢?虽然学识、阅历、能力对我有所羁绊,但未尝不可以试试。于是,诞生了《乡村散记——闫连山村传略》这本小册子。
   闫连山村的景象是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脑子,包括做梦,最多的场景也是这个偏僻的小村子。乡土、乡音、乡亲、乡愿、乡思、乡恋的缠绕自不待说,我更有一种惆怅,这村子为什么会保持100年贫穷的本色呢?为什么会传承使用几千年不变的农具呢?为什么新的文化总是不能在这里落户呢?为什么他们肯用一个小院子去县城置换25平米楼房呢?为什么他们前边种树,后边又让羊把树吃掉呢?不知道这种“为什么”是与否的答案,到底是反映人类的进步,还是反映人类局部思想的停滞,如果反映的是停滞,那么这种停滞的根源又是什么?
   乡村文化是今天旅游的重要支柱,今天的游者,和徐霞客、郦道元时期已经无法比拟了,今天绝大多数游客的心里装的是美丽的山河和美丽的物事,眼里看到的多是社会的富裕繁荣,满满的正能量。他们看到依然刀耕火种的农民,都感到美得不可开交,幸福得前所未有,甚至向往自己也能有同样的生活。游者们把手机艺术化,把贫穷看作是一种至高的美,记录、炫耀,特别是那光线的运用,令他们陶醉,这会增加点击量的。闫连山村正是在这种正能量的激发和赞美声中消亡的,这就是不破不立。
   闫连山村因追求致富而诞生,历经100年,又因为追求致富而消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社会生活中的这个“萧何”,又何尝不是社会的化身呢。
   闫连山村虽然很小,但终归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把他彻底解剖开来,也许可以看到一些藏在骨子里的髓液,而这髓液,一定包含着固有的社会基因。保存社会基因,这应当是存史的最高境界。
  
   三
   原本很想写成一部村史的,但限于第一手资料的匮乏,只能以散记的面目出现。不过,整个结构还是能够找到村史的影子,“真实准确,宁缺毋滥”算是坚守的一条原则。人物事件的意义不去探究,不论何时、何人阅读,这本书都展现的是真实的一面,这是“史”的最本质的东西。即便是书中的一些议论,也是顺其自然而发,没有参杂个人好恶,如果有人认为还是存在个人好恶的,那是因为阅读本身有了固化的个人偏见。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本书的真实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看重。
   这其中写了不少相邻乡事,涉及了不少乡亲的具体姓名。其中还夹杂了一些议论。我对每一个涉及的人,都怀有一种尊重和亲热的心理,写到的每一个人,都在我的脑子里伫立着,都令我感到十分的亲切。由于在写作中抱了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所以有些事件、有些议论,难免拿捏不准,乡亲们看到了,还要原谅,我的立意是为村子立传,为乡亲们立传,客观真实是一杆秤,这就是请求原谅的原因所在。我们的闫连山是个荒僻的穷村子,我们的名字能够通过这本小册子记录到康保县政治协商会议的档案里,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存在。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李森、郑溢、李凤莲、李林、吴俊、杨孝武、郑美贞、郑美瑛,感谢乡亲荆秀清、闫俊、贾军、乔德友等人,感谢河北新能源公司康保风电场的领导们,为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以及对这本书做出的修改,否则,这本书是无法完成的。
  
   作于2023.11.21,12.11首发江山文学
  

共 29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位优秀的作者,一定是一个有着自觉的文学意识的人,勇于承担时代、民族与社会的责任,所创作的作品对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进程有着深远的意义。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自己的新书《乡村散记——闫连山村传略》所写的自序,新书终于圆满收官,让作者感到一阵惬意涌上心头。作者对当地康保作协文史办的领导表达诚挚感谢的同时,也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这本书有着为康保县存史的重要意义,存史于故乡,于作者而言,实在是人生的一份大礼。作者创作的初衷,源于故乡的拆迁,让作者生发了很多感慨,想留下一些文字作为纪念,但写了几篇文章之后,忽然发现,村子虽小,但该写的东西却不少,小小的闫连山,竟然也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化和教育,更有地域文化传承的痕迹,这是起笔时万万没想到的。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概念和理论对作者的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故乡的景象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中,作者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无比的眷恋,更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在心中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贫穷和落后引发人们思想的停滞,而导致这种停滞的根源是什么?究其原因,作者领悟到,闫连山因追求致富而诞生,又因追求致富而消亡,也是一些乡村的缩影。作者的这本新书展现了真实的一面,有发生在乡村的真实的故事,还有父老乡亲真实的名字,也融合了作者的情感。在作者看来,是为村子和乡亲们立传,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存在。这篇文章布局严谨,铺排有序,叙述从容,作为新书的自序,表达了作者对当地县政协文史办的领导以及家人的感谢之意,也表达了作者对这本书能为故乡存史的欣慰和自豪之情,还有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和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感,读来非常温馨。好文,力荐文友共赏!【东篱编辑:琳达如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2-11 00:02:58
  这篇文章布局严谨,铺排有序,叙述从容,作为新书的自序,表达了作者对当地县政协文史办的领导以及家人的感谢之意,也表达了作者对这本书能为故乡存史的欣慰和自豪之情,还有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和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感,读来非常温馨。好文,力荐文友共赏!感谢投稿东篱!问好孟飞老师,遥祝幸福快乐!期待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孟飞        2023-12-11 09:31:45
  谢谢留言推荐!谢谢鼓励!今天普降大雪,天冷了,您多保重!祝开心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2-11 09:26:43
  老师的写作精神,值得赞赏,为自己的家乡立传,秉烛苦耕,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序写得很好,翔实、谦逊、凝练。拜读学习,祝好!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孟飞        2023-12-11 09:37:54
  谢谢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农村社会有很多值得研究和解剖的事件和现象,也有很多只有文字才能留存的资料。特别是在城镇化步伐加快、传统文化加速消失的今天,村史存史的意义也就更大了。祝您健康幸福!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12-11 09:27:17
  先不说那本书质量怎样,首先老师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点,是值得称赞与敬佩的!我坚信,乡亲们会感谢与尊敬老师的。此文,可见老师热爱家乡之情厚!好文,点赞!遥握问候老师,谨祝冬暖笔丰!
回复3 楼        文友:孟飞        2023-12-11 09:42:42
  谢谢老师的肯定和鼓励!确实如您所说,从村里到县里都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县里还专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和编辑小组,抽专人进行审核编辑,很快就印刷了。谢谢您,祝您开心快乐,创作有成!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1 09:32:50
  这村子为什么会保持100年贫穷的本色呢?为什么会传承使用几千年不变的农具呢?为什么新的文化总是不能在这里落户呢?为什么他们肯用一个小院子去县城置换25平米楼房呢?为什么他们前边种树,后边又让羊把树吃掉呢?不知道这种“为什么”是与否的答案,到底是反映人类的进步,还是反映人类局部思想的停滞,如果反映的是停滞,那么这种停滞的根源又是什么?我觉得,如果没有执笔写这本乡史村传,是万万不能有着这些问题的发问和思考的。就这几个问题看,这本故乡史,就有了精彩度。社会,在向前走的时候,一定是要抛弃很多古有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抛弃,是悲还是喜,难说。但我们在历史进程中,能够找到一些思考的可能,这是很难得的。我到甘肃的时候,发现很多奇怪的现象,从机场路往兰州赶,周围都是连绵的山,山是光秃秃的,但山头有植树造林基地的牌子,显然是植树不久,那些土地,连树都难以生存,而还是要在上面插上绿色的标记。我很感动。我不知这是第几代人的植树,但依然坚持着。我当时就感动了,一直找不到下笔的可能,这次看了孟飞先生的文章,我又想到那个现象。孟飞先生的这篇作品对我触动很大。文笔史记,尊重历史,务实思考,我觉得难能可贵。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孟飞        2023-12-11 09:50:31
  谢谢老师的阅读!一篇小文能够受到老师们如此的肯定和鼓励,心里非常的欣慰,再一次感到了退休后玩玩文字游戏的快乐和所实现的微小价值。这种鼓励和肯定对我很重要,是一种来自文友之间的动力。真挚地谢谢!
5 楼        文友:孟飞        2023-12-11 09:45:29
  谢谢老师选稿!谢谢按语!祝老师编安!
李旭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1 19:03:51
  我也发现,自改革开放之后,村志写作,简直如井喷。好像是2001年,我去广东的蛇口,处理一个精装印本。我在那等了好几天,制作人,一直在忙着几本家谱村志的排版。简单翻来看看,无非就是村子的历史性的线条式叙述,或者就是出了几个有名气的人物。我是摇头的。不过,太多的村庄,都有了为之作传的行动。这是可喜的。作传应该是盛世才有的一种现象吧。我这样想。读文章再琢磨这件事,能够有孟飞老师这样的写作村志意识的真不多。所以,这篇文章对于村志的创作,应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怀才抱器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1 21:23:52
  孟飞老师好,怀才发给你一个飞笺,请关注。
怀才抱器
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12-11 22:41:04
  小弟不才,也有写村志的冲动。半年前翻县志,看到满清入关,跑马圈地时候,闲时离家,城南十里田姓人家无奈,把带不走的扔进井中,深有触动,田姓应该就是指的我们村子,据说我村田姓先祖是跟随“朱老四”从“山后潞州(音)”迁居至此,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前些年我的村子也随着开矿而整体拆迁,但现在做梦故乡还是原来的模样!我以后常到老人堆里待待,平时写写短文,老了争取能写出散记,村志。是老师给我了力量!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