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暖】小说里的“音乐”(赏析) ——读绝品小说《守》有感
一、
有时,欣赏一篇小说就像听一首音乐一样快乐,你能从一篇小说里闻到它的意义、结构、语言词汇的魅力,就像喝一瓶老酒一样回味悠长、让人眷顾!
如何写好一篇好小说,这是一个很难很难的刁钻题。在众星云集的小说年代里,想要让小说从许多小说里脱颖而出,就得写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如《守》就写得不一样,这篇小说是我见过最特别的一篇短篇小说,它极度贴合了一个时代的农村生活。
小说《守》是至简至爱老师写的,由我代为编辑。当我读完这篇小说后,内心深深地被震撼了,这活脱脱地好像是在写我老家农村的一种生活状态。
我出生农村,在农村待了二十年,知道农村的苦,也知道农村的快乐,比起许多城里人更有发言权。是的,我们农村以前非常热闹,家家夜不闭户,会经常串门一起喝酒聊天,会坐在篝火旁谈天说地,会在年夜里敲锣打鼓,会坐在村东头述说过往的名人铁事,那时好不快哉。而现在村里都只剩一些老人,那些年轻的后生与小孩,一个个地跳出了农村,走在了改革开放的福利里。
对于《守》,当我波澜起伏地读完这篇文章时,我竟然兴奋地微信告诉至简至爱老师,她写了一篇绝品文。对于绝品文我读过不少,但能让我记忆深刻的不多,《守》是其中的一篇。在众多小说里,《守》是写得非常成功的,可以说这篇小说是江山绝品文里写得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里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命运演变,这种命运演变符合了时代变迁。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种境遇。同时这篇小说也表达了农村生活留守人员的一种内心变化。尤其是文章主人公以“叶守城”为名,更生动的刻画出了《守》的含义。
二、
小说不难写,但要写出音乐一样好小说就难了,这和老师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逻辑构思有很大关系。同时小说也是写给读者看的,一篇小说好不好,读者说了的算。可如何打动读者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要想打动读者,那么这篇小说就必然要写得有意义,让读者认可。在写小说时,我认为一篇好文章选材很重要。就比如你想写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必然是一件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话题,是贴合当前的生活背景,或者迎合时代里读者的精神需求。你看《守》,就抓住了农村留守人员的一种现实状态,而且这个状态是全国化,历史性,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特别是未来后人在书写历史时,也一定会有人提到改革开放,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的这一变迁现象。而《守》是以农村留守人员叶守城为主线,写出了农村事实存在的一种城乡变迁所遗留的历史问题。而这种问题,深深牵动着从农村里出来的人内心里的一根弦,这根弦就是农民对土地对故乡的热爱。而这种热爱用赤裸裸的话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状况。
《守》在老师声情并茂的笔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留守孤寡老人瀚海爹的生活状态。瀚海爹为何喝农药死了?他的死意味着什么?是活得了无生趣,还是不想再拖累叶守城?这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内心的深层思考。在文章里,叶守城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淳朴善良的品质,很让人深深动容。一个守了四十年的入赘女婿,他曾经生长在一个狭窄逼仄的土地上,突然来到了广阔无垠的江汉平原,他的梦想是什么?他守的意义又何在?所以《守》在选材上,就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有了意义。
有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像我们的父辈,他们对待农村的情结和我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对待农村土地的那种热爱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刻在脑海里的印记,这种印记促使着他们要像祖辈一样善待养育自己的故乡。生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幸福,可这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一辈子待惯了农村生活的人,他又如何能适应城市的生活呢?所以叶守城只能守,一守就是四十年。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传承下去,这种传承习惯影响着后辈的子子孙孙们。在农村里,农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种好粮食就好,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就是最大的成就。他们在农村待习惯了,对外边的世界天生就有一种排斥感,觉得还是待在家里安然自得,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悠闲自在,没有约束。而现实中,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的反差很大。比如,同住一栋楼,也许许多人一生都未必相熟。而在农村里,十里八乡都是自家人,他们热情好客,有农民的那份淳朴与善良。就如文中的叶守城,他一辈子守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照顾瀚海爹,就觉得是他的责任,是他的快乐。就算村里有人出钱要承包他的土地,他也坚决不同意。他就认为土地自己种着才安心,不想祖祖辈辈留下的财富到头来在自己手中荒废。叶守城的日子过得很简单,没有城里人的那种弯弯绕绕,利益考量。就如老婆孩子们想接他去城里,可叶守城比谁都明白,自己还是适合待在农村里生活,不想给儿女增添负担;就如现在许多年轻人在城里买了房,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你若让他们回农村去,他们也待不习惯农村的辛苦。生活是一门艺术,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其实老人们也知道城里生活好,是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对于过惯了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他们很难适应城里的生活习惯,有时一出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会觉得很孤独。叶守城也是这样,可守了四十年的叶守城,在瀚海爹喝农药去世后,他的内心也开始动摇了。只是这种动摇就像在眼前一晃那么迅速,转眼又熄灭。叶守城守的不止是自家的土地,他守的更是一份念想,守的是自己的根。
在农村,老人都有一个想法,根在哪里自己就在哪里,而不像无根的浮萍一样,飘到哪是哪。就如小说里的叶守城,他一直想守着自己的根,守着自己的土地,他想儿子能生个二胎,最好二胎是个男娃,如果是女娃,他也认命了。可是儿子不愿意生,就算给他一百万也不生。可是叶守城如何能拿出一百万呢?那不过是一句气话,其实叶守城就是想要个男娃,想搏二胎的一点希望,好让自己这一脉香火流传下去。在年轻人眼里,城里的生活也许比农村好,可是压力也很大,尤其是在养育子女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用一句更贴切的话来说,是根本生不起,也养不起。
叶守城对根这个字眼执念尤其深重,哪怕儿子愿意生个二胎,他也愿意抛弃农村的一切,拼了这副老骨头,也要为二胎奋斗下去,因为那是他守的意义所在。只是事实没有假设,事实是他看不到根在哪里,只好守着这些地,慰藉自己的这颗灵魂。他的思想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还沉浸在农村独有的思维观念上,不想改变,也改变不了。也许这就是上了年纪的人内心的一种真实想法。
三、
小说《守》在结构上,处理得非常到位,就像音乐曲谱里的音符一样高低错落有致。尤其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紧锣密鼓,丝丝入扣,让人找不到一点瑕疵。在写小说时,一篇好的小说一定是情节推动人物发展,而不是作者天马行空地去创造一个人或一个故事出来。当你把情节写好了,情节自然会推动人物的下一步发展,整篇文章就能连贯起来。小说是以情节朔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在这件事中所起的作用。当然小说也是写故事的,故事不够精彩,就意味着情节没有写好。而环环相扣的情节往往能让读者读得跌宕起伏,产生情绪变化,会与书中人物共鸣引起联系。
有些人写小说,写着写着就偏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些什么。所以写小说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中心思想,去围绕中心而写,而不是一个故事插到另一个故事。小说只有围绕主题而写,故事内容才生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比如文头写什么,文中写什么,文尾如何收笔,都要有一个逻辑思维,线条构造。
有的小说,喜欢一开头就长篇大论地去描写背景,抒发对景物的情感。可这些景物和小说没半毛钱关系,是拖累小说的包袱。小说的背景是根据人物行进路线设定的,是烘托小说氛围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如今繁忙的阅读时间里,许多读者不愿意去看那大篇幅的抒情背景,而更喜欢随着情节直达故事中心。因为只有让读者快速沉浸到故事情节中去,他们才能被小说故事里的主人公感染,否则小说就像被分割成了几部分,会打乱读者对这篇小说的思路从而无法耐心读下去。小说并不需要太多优美的语句,点到即可,小说最好是用朴实的文字去刻画文中的人物形象,让情景物联动起来。就如至简至爱老师的《守》,文头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单刀直入就进入了故事情节里,让文章结构看起来很舒畅。而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文章便开始丰满起来,从而体现了人物在小说中的形象。小说《守》牢牢紧扣主题,围绕“守”而写,让读者忘了除小说以外的任何事务。小说写到结尾的时候,文章又抛出了一个悬念,叶守城到底守的是什么?也许他也感到困惑,就如那人字形飞行的大雁尾部落后一段距离的孤雁一样飞得犹犹豫豫,像人走路时一步三回头那样感到力不从心。而小说也是在这里达到了顶峰,突出了文章的沧桑感,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四、
语言是小说的灵魂,也是小说里的音乐,是决定这篇文章能不能通过绝品门槛的重要文学素养。一篇好小说的好语言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重要法宝。如果语言不流畅,平淡,小说也失去了嚼劲,变成了口水文。好的语言能让文章更生动形象起来,能让文章有一种厚重感,引人深思。这种深思会让读者产生情绪变化,从而推动人继续读下去的渴望。语言的表达又像一首音乐的伴奏曲一样,能让音色升华,而不像清唱一样干巴巴的毫无味道。一篇好语言的文章能让人读起来不会出现断点,能读得抑扬顿挫一气呵成,就像念古诗一样。就如《守》,你读文章时,都很顺滑,你会跟着叶守城这个人物情绪变化而一直变化下去,就像有一种气场在影响着你,让你不知不觉就沉浸进去。但要写出《守》这样的水平,就要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要求小说必须写得很紧凑,环环相扣,不给读者留一丝开小差的缝隙。是的,在这方面,小说《守》做到了!做到了完美的一个整体,而不像有些小说,写着写着,就写到了对人物与景物的赞美上去,将读者一下就切到了文外。过多的赞美抒情不仅不能让小说更美,反而会觉得有点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所以,小说语言很重要,凝练而深刻,以烘托人物形象为己任。不要像散文一样,用大篇幅的字眼去抒发情感,写出一堆无关痛痒的废话。其实在写作中,散文是可以写成像小说,但小说不能写得太像散文,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差别。当然,小说写得太像散文也算小说,但至少不是一篇好小说。
小说《守》就写得很好,是一篇绝品之中的绝品。全篇语言紧密,逻辑清晰,人物刻画鲜明。整篇文章情节跟着人物紧锣密鼓,没有多余的累赘。特别是小说的开头,一句就将叶守城这个人物给盘活了。
最后结语,一篇文章就像一首歌,又像音乐盛会里的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不可或缺,也不可多余,恰到好处就是最完美的。
绝品小说《守》的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970633.html